吳尚之:“小”報亭“大”文化
去年,我開始從事中國期刊協會的工作,對報紙期刊有了更多關注、調查與研究。報紙期刊是黨的宣傳工作和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傳播黨和政府聲音、傳承人類文明、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推廣全民閱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報刊出版發行面臨著很大挑戰,如人工成本、市場成本、物價上浮等。報刊發行利潤本就微薄,成本的上漲使其雪上加霜。同時,近年來紙價持續攀升、廣告收入下降壓力不斷增大,很多報刊社在提價和保量方面很難做到“兼顧”,有的甚至無力承擔自辦發行的成本費用。
解決以上困境的方法與途徑需要探索。2018年6月,財政稅務部門下發《關于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對部分報刊出版環節“先征后退”,在政策上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該通知只對所列6類少數報刊出版環節執行了100%先征后退的政策,對其他大量報刊執行50%的政策,此外該文免征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但是未將報刊列入其中,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制定扶持報刊發展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有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郵政發行報刊205.61億份,流轉額237億元;2018年,發行報刊180.8億份,流轉額228.7億元。相比2013年,2018年郵政報刊發行量累計下降了12.1%,銷售額累計下降3.5%。由此可見,隨著郵政體制改革的推進,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業務日漸多元,一般報刊發行在郵政業務中的分量降低,渠道拓展、市場開發推動較慢,發行工作面臨困難。這就需要郵政部門高度重視報刊發行工作,自覺肩負起新形勢下郵政發行的使命任務,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同時,還需積極研究制定加強郵政報刊發行渠道建設和零售終端升級改造的措施,進一步加強城鄉投遞網點建設,提高服務質量,解決“最后一公里”投遞問題;不斷豐富報刊經營品種,深入挖掘報刊市場潛力,形成品牌效應,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閱讀需求……
此外,新聞出版部門還可以進一步將報刊閱讀納入全民閱讀推廣范圍,推薦一批高質量的報紙期刊,強化品牌建設,加大推廣力度,設計開展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好報好刊全民閱讀活動項目,帶動報刊閱讀,推動報刊發行量穩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看來,街頭巷尾的那些報刊亭其實是報刊發行的重要終端,以其便利、便民特點,深受群眾歡迎,在傳播先進文化、服務人民群眾、助推全民閱讀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此,我做了很多調查與研究。
由于報刊亭存在著經營資質與占道許可證難以取得、報紙利潤微博等原因,近年來數量逐漸縮減,其發展面臨著很大挑戰。從以下這組數據就可以看出端倪:從2008年到2018年,全國共拆除郵政報刊亭近2萬個,目前全國僅剩郵政報刊亭2.3萬個,拆除報刊亭近一半。通過走訪郵政部門與報刊零售商,我發現平均一張報紙的利潤為2毛錢左右,一本雜志的利潤為2元錢左右,報刊發行企業除了承擔報刊亭建設、維護的費用和報刊運輸、配送、人工成本等運營費用外,還需支付占道費、稅費、電費等各類收費,每個亭點全年各項費用支出在2000~4000元左右,利潤極其微薄。
其實,在世界很多國家,報刊亭是城市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比如在法國,報刊亭被視為文化傳播和居民社交場所,嚴格報刊亭選址和配置論證,將報刊亭建筑風格設計與城市空間相統一,一旦確立通常很少變動。報刊與城市規劃互相“錦上添花”,相得益彰。因此,我建議相關部門在城鎮建設中對報刊亭選址和配置進行研究論證,推動報刊亭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納入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規范,為報刊亭預留經營場所。
面對城市快速發展的要求,報刊亭在規范經營和外觀整改、增加智能服務功能、提供免費便民服務等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如升級新型報刊亭不僅增設電子閱讀和交通、票務、旅游、付費、招聘等信息查詢功能,還以其整潔、亮麗的外觀為城市形象“添瓦增色”,得到大眾的喜愛,信息化、智能化、便民化方向發展使其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助力。
郵政報刊亭為人民群眾讀書看報提供了很大便利,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我還建議相關部門將報刊亭的建設和升級改造情況納入文明城市考核評價體系,促進其有效發揮文化宣傳、便民服務、城市管理等功能。真的是,小小報刊亭,宣傳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