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委員走上“委員通道”,接受中外記者采訪 “通”向世界,“道”出自信
3月9日,3位少數民族委員走上“委員通道”,接受中外記者采訪。 張國欣攝
3月9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啟第二場“委員通道”。新疆舞蹈家協會主席迪麗娜爾·阿布拉、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學教師扎西、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廷·巴特爾等3位少數民族委員現身通道,圍繞少數民族文藝工作、民族地區教育及草原生態建設等議題,接受中外記者采訪。
“我是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牧民。”廷·巴特爾身著西裝,第一個發言。
“我來自美麗的新疆,是有著40年舞齡的文藝工作者。”身著嵌有白花紋的紅色絲絨服飾,迪麗娜爾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我叫扎西,是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學的藏文老師。”扎西身著藏袍,用藏文做自我介紹,大會為他配備了翻譯人員。
記者把第一個問題拋給迪麗娜爾,詢問關于新疆文藝演出的情況。
“我們的‘文化進萬家’‘送歡樂下基層’等演出活動在新疆大地火熱開展,文藝工作者帶著優秀作品到人民中去,為他們送去精神食糧。通過文藝演出,老百姓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關懷。”迪麗娜爾說。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也需要人民,今后我們要更多地到基層,到老百姓身邊去,為他們服務、向他們學習,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迪麗娜爾說。
記者問扎西:“現在孩子們上學的條件怎么樣?這些年學校有哪些變化?”
扎西用藏語回答了這一問題。扎西說,他所任教的學校建于1990年,當時只有8名教師、108名學生和1棟教學樓;現在學校已經有155名教師、2112名學生和3棟教學樓,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應俱全。
扎西介紹,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改善邊疆民族地區的辦學條件。在西藏,農牧民子女享受義務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還有“組團式”教育援藏、內地西藏班等幫扶政策。
“現在,在西藏,不管是縣城、鄉鎮還是村莊,最漂亮、最好的建筑就是學校。”扎西表示,作為教育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今后他將繼續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記者向廷·巴特爾提的問題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廷·巴特爾的回答干脆有力:“保護草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廷·巴特爾介紹,當年為推進草原生態建設實行“減羊增牛”政策,他把自己家草場上的羊群賣掉,改成養牛,效益很好。“草場‘減羊增牛’后,野生動物多了很多,有狍子、狐貍、獾子,夏天有一些鳥類也到草原上繁衍。”廷·巴特爾說,嘎查的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700元增長到現在的18800元,“我們牧民有責任保護內蒙古的大草原,讓內蒙古的草原更美好。”
回答完畢,3位委員向媒體鞠躬示意。記者注意到,媒體席中有外媒記者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