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流量以博“天價”?粉絲經濟不是挑戰市場秩序的通行證
隨著觀眾文化消費能力的提升,上海邁向亞洲演藝之都的步伐在加快。在此過程中,票務市場的有序發展,需要監管方與平臺、主辦方等共同努力,以普及藝術、服務大眾的初心,逐步填補漏洞與盲區,營造更為健康可持續的行業生態
最近,一位因熱門綜藝躥紅不久的音樂劇演員,陷入了輿論風波。原因是其主演的音樂劇在北京的演出定價遭質疑。即便已經比其走紅前一個月的售價漲了數倍,仍然一票難求。可守在電腦前搶票的忠實粉絲很快發現,瞬間顯示“秒殺”“售罄”的演出票,轉眼就出現在了一些二級票務平臺上,數百元的門票被炒到3000元以上,令人咂舌。目前,微博相關話題的閱讀量已達到1.7億,更有網友質疑“坐地起價”。
近年來,音樂劇、歌劇等門類的藝術成功走入大眾視野,成為普通觀眾競相追捧、樂于消費、甚至出現“秒殺”的演出品類,值得欣喜和振奮。可隨著演員個體快速走紅、平臺方迅速介入而來的,是將操作流量明星的營銷套路強加于潛力演員身上,讓藝術欣賞變味兒的隱憂;是粉絲經濟新病與互聯網票務平臺頑疾疊加,造成負面效應的加倍放大。
秒殺票溢價三倍“轉場”兜售:網絡平臺放大追漲亂象
一個演員、一部作品,根據受歡迎程度來上調演出票、出場費價格理所當然;只要這樣的價格在受眾消費的可接受范圍之內、符合市場運作規范也無可厚非。
可眼下,這種“水漲船高”似乎正畸形發展。如果說一級票務平臺給出票面380元到880元的價格,已經讓有些觀眾難以接受,那么某二級票務平臺從1250元到3000元的價格,更是讓不少網友憤怒。對比北京人藝的經典話劇《茶館》,最貴的票價也不超580元;再對比在國內上演的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其票價在80元到1280元不等——而這些都是演出陣容、制作規模一流的成熟作品。
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的對比都不難看出,網友的質疑不是沒有原因。不少網友還在這位演員的微博下面,曬出購買其他音樂劇的票根。其實,成熟觀眾若是欣賞一位演員,認可他的表演,應該冷靜杜絕非理性消費,大可不必為那些超出藝術范疇的商業伎倆買單。有業內人士認為,有關方面應及時重視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否則快速消耗的,不只是一個潛力演員的藝術與商業價值,同樣也在傷害著剛剛在國內起步、發展勢頭良好的音樂劇乃至整個演出市場。
互聯網平臺帶來行業新生態,也讓天價溢價票兜售被默許
“演出票務亂象是頑疾!”一位資深票務代理曾無奈告訴記者。相對于起步不久的音樂劇市場,流行音樂演唱會和偶像粉絲見面會更是天價、溢價票的重災區。
猶記得2016年年末的一場演唱會,7800元的天價票頂破了大眾對于明星吸金的想象力天花板,不少二級票務平臺更是將千元票價炒至萬元級。面對爭議,某二級票務平臺先“下架”溢價票,轉頭以低于票面100元的價格繼續售賣。
誰曾想,網絡平臺上的“饑餓營銷”有價無市,票價在開唱幾天前遭遇斷崖式下跌。互聯網企業攜技術入場,讓觀眾買票訂票公開透明便捷,打破了少數平臺壟斷激活市場,一度承載著大眾對遏制黃牛現場販售炒票的期冀。作為調節演出票務供需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級票務市場借助網絡傳播渠道迅速發展壯大,昔日黃牛在演出場地外圍,遮遮掩掩地叫價,演變成許多二級票務平臺、甚至二手網站公開的溢價銷售。熱門溢價冷門折價,本應是市場彈性調節的手段,可瀏覽網站的項目不難發現,折價演出少,折價比例也遠不及動輒三五倍的溢價來得驚人。
以普及藝術的初心,逐步填補技術與監管的盲區
近年來,幾大網絡售票平臺發展方興未艾。隨著大麥被阿里收歸旗下,永樂票務、摩天輪等票務平臺也在快速擴張,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經歷了野蠻生長期,資本重新洗牌過后的在線票務市場會有新氣象么?2017年7月,針對高價票、炒票等現象,文化部發布《關于規范營業性演出票務市場經營秩序的通知》,明確提出“演出舉辦單位、演出票務經營單位應當按規定明碼標價,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不得捂票囤票炒票,不得對演出內容和票務銷售情況進行虛假宣傳。”
大麥網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特別火爆的演出項目,目前已經推出實名制購票的方式。即一張演出票對應一張身份證,每個用戶賬號限購兩張,希望以此遏制黃牛囤票炒票的行為。上海大劇院針對80元公益票已實行入場票證合一多年,有效避免了優質稀缺演出的低價票被黃牛倒賣。只是,目前僅有部分網絡售票平臺對部分熱門演出實施了“一證一票”的管理辦法,而針對二級市場的天價溢價行為,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是否可以設置溢價的天花板?進一步監管票務分發渠道?這些問題都需要市場多方共同探索。
隨著觀眾文化消費能力的提升,上海邁向亞洲演藝之都的步伐在加快。在此過程中,票務市場的有序發展,需要監管方與平臺、主辦方共同的努力,以普及藝術、服務大眾的初心,逐步填補漏洞與盲區,營造更為健康可持續的行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