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一個村莊的四十年
夢想就像花一樣
1978年春,比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偷偷簽下大包干契約早大半年,浙江奉化滕頭村公開辦起村花卉園藝場。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論調在當時雖已折戟沉沙,但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還是主流,集體的土地怎么能用來種花花草草?
要是再往前倒退幾年,滕頭人也沒這么干的底氣。那時候,全村800來口人全賴在800來畝七零八落、七高八低、非澇即旱的灘地上刨食吃,有諺曰“前后龍潭涂田畈,趕水不進瀉水難,一場大雨水滿灘。冬天屯水鴨,螞蟥像扁擔,畝產只有二百三”。年年吃不飽飯、在困難時期還餓死過人的窮村,哪會有心思去侍弄不能吃不能穿的花花草草?
1978年的春風吹來了暖意。春節剛過,村老書記傅嘉良從2月3日的《人民日報》頭版上看到一篇題為《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的報道,說的是安徽省委調整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事。多年的農村基層領導工作實踐養成的敏感性,使他捕捉到新動向:尊重生產隊自主權,開展多種經營……
一篇報道打開了老書記的心扉!這時又恰逢時滕頭村十幾年的改土造田工程已進入尾聲,改土成效初顯:1977年全村糧食總產量破天荒達到41萬公斤,人均產糧573.4公斤。滕頭人繳了公糧又吃飽了飯,對富裕、美好的新生活的憧憬已經蘇醒。國家在撥亂反正,人民生活正在好轉,老書記決定辦村花卉園藝場。
因為過去有過村辦菌種場被割了“資本主義尾巴”的教訓,村花卉園藝場開辦時只占四畝旱地。即使是這樣,還招來上面一些人的指責,說種植花卉浪費土地,偏離“以糧為綱“方向。
老書記冷靜回答:“以糧為綱”后面,還有句“全面發展”呢,再說我們通過改土造田多出了51畝地,現在只用4畝旱地辦個園藝場有什么錯?他暫時沒說出的埋在心底的夢想:我們不但要辦好園藝場,還要把全村建設得像花園一樣!
隨著糧食連年豐收和政策持續放開,花卉園藝場在短短幾年間發展到了62畝地,栽培的五針松、茶梅、君子蘭等眾多名貴花卉在市場上一路暢銷。
滕頭人的肚皮圓了,腰包開始鼓了,一場龐大的村莊改造運動在1979年冬啟動了。此前,全村幾乎找不出一幢像樣點的房子,村民住的是泥墻屋、草屋、小屋,以致200多戶的小村中竟有20來個青壯年光棍。
經過七八年冬閑期的奮戰,到1986年底,滕頭全村252戶人家全部遷入了由村統一規劃、建造的嶄新農家樓。每幢農家樓由九個單位戶組成,每戶樓前有獨立庭院,樓后建有專放柴草雜物的平房。村里新開挖了環村河,河邊栽葡萄,水上架葡萄架,成熟時年產葡萄一萬公斤以上,村道旁種觀賞花木,花卉盆景擺進了農家庭……
“田勿平,路不平,收成只有一百零,有囡不嫁滕頭人”的時光成為過去,“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河水繞村莊。橘子堤,葡萄河,花果村”的新歌謠傳遍四方。
1989年,滕頭村被國家建設部評為“村鎮建設全國文明村”桂冠。
1991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到村視察,稱贊它“是個了不起的村莊”。
1993年6月3日,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伊麗莎白﹒多德斯韋爾女士一行的專程來滕頭考察。
滕頭是多德斯韋爾女士這次來中國的唯一考察點。她穿行田園、參觀花卉園藝場,到村民家作客,進臥室、上陽臺、下廚房、看廁所,贊不絕口。走過河邊時,有一條小水蛇受驚從河邊向河心游去,陪同者有點小緊張,多德斯韋爾女士卻由衷稱贊這里的生態環境真好。
在村辦公樓院子里,多德斯韋爾女士興致勃勃地種下了一棵四季常綠的香樟樹,并題詞:“對滕頭村取得的成就表示熱烈的祝賀,愿更多的農村能學習你們的經驗,祝你們取得更大的成就。”
6月5日下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來自全世界獲1993年度“全球生態500佳”的37個集體和個人頒獎。滕頭是本年度中國境內唯一獲得此殊榮的集體單位!
“村莊變成了生態花園,過去連做夢也沒想到過!”今年49歲的傅德平說出了滕頭人的心聲。
進入新世紀,滕頭人已不再滿足于2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圍的生態建設、綠色發展,先后在20多個省市建起了總面積超10萬畝的苗圃園藝基地。一花催開百花艷,基地如一塊塊滕頭的“生態飛地”,帶動了當地的就業、生態旅游,促進了經濟發展,帶去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和模式。
去年春天,有一個電話打到村黨委書記傅企平這里,來電的是一位江西省的領導,他在考察調研中看到滕頭設在江西的苗木基地已經成林,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帶動了生態旅游,引來了山地自行車比賽,農民開辦起了農家樂,就在現場特地打電話給傅企平表示感謝,并歡迎他再去考察、擴大基地建設。
“我們的祖國像花園……”四十年來,滕頭這朵在改革開放春風中綻放的鮮花,美麗了自己,也美麗著祖國。
雞窩飛出金鳳凰
1988年,滕頭村一口氣辦起了兩家村辦廠——有機氟制品廠和皮革服裝廠,使全村改革開放后興辦的村辦工業企業一下子增加了一倍。1992年春“南巡”講話后,滕頭的“造廠”再次提速:鏍桿泵廠、花崗石廠、絲綢針織廠、鋸片基體廠……到這年年底,村里索性組建了集團公司,下設農業公司、工業公司、房地產開發總公司、物資經營公司等,其中工業公司下轄了18家企業。
如今已是躋身于中國服裝百強企業、全國民營500強企業之列的愛伊美是最早在眾多村辦企業中脫穎而出的龍頭企業。它的起點竟在村養雞場,因而被稱為“雞窩里飛出金鳳凰”。
老書記傅嘉良回憶:“廠房是村里的養雞棚,縫紉設備是女工自帶的嫁妝,兩位服裝師傅是從上海的奉化籍退休工人,開辦經費是向銀行借來的一萬元……”服裝廠最初的業務是加工褲子,檢驗完畢,檢驗員還得用扁擔挑著送到十多里外的聯營廠去。
在改革大潮初起之際,在奉化、寧波服裝之鄉,有數以千計這樣的的服裝企業蜂擁而起,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今絕大多數已經銷聲匿跡,而愛伊美以自己獨特的路徑發展壯大,成為一家以服裝制作、織物印染、針織毛衫為主,融合電動工具、發電供熱、賓館餐飲及實業投資、進出口貿易于一體的集團型企業,成為全國最大的羊絨服裝與羊絨面料生產出口基地,與杉杉、雅戈爾、羅蒙等著名企業挺立在寧波、乃至全國服裝業的第一方陣。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各地村鎮集體企業遇到了轉制的風口。村黨委因地制宜定下“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方針:屬于集體資源型的,而且適合于集體經營的板塊,產權仍百分之百歸的村集體;主要骨干企業板塊,村集體擁有51%控股權,經營者參股49%;對剩下的小零散企業,或租賃,可轉為私營個體企業,或倒閉、破產。
“經過轉制的洗禮,村集體經濟在新時代條件下找到了更合理的實現形式,集體仍控制著多數股份,滕頭經濟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從財務上來看,轉制后集體的收益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全程參與了主要企業的轉制過程的現任滕頭集團副總裁、當時的集團總會計師的沈靜波這樣說。
為把村莊建成美好家園,滕頭村在二三產業在發展中自始至終不忘環境保護。在1993年各經濟建設大干快上,為招商引資絞盡腦汁的時候,滕頭卻成立了全國首創的村級環境保護委員會,所有有意引進村里的企業項目事先必須經環保委嚴格審核,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實行一票否決。
村環保委一成立,最初審核的是一位來外商的造紙廠項目。外商承諾年投資回報率可達30%,但環保委發現該項目會帶來嚴重污染,就給一票否決了。這在當時遇到了來自多數村民的反對聲:把送上門來的錢往外推,太傻了!
村黨委對癥下藥,把環保專家請進來講課,又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走出去,去污染嚴重的地方和環保先進地區、包括新加坡進行對比考察,使村民、干部的觀念得到了更新。
從成立至今,村環保委已累計一票否決了50多個效益看好但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項目。“拒絕一兩個有污染卻能夠賺錢的項目也許并不難,但是二十多年來拒絕污染企業進村,這種自覺與恒心值得‘點贊’。”這是中央電視臺對滕頭的點評。
進入新世紀來,滕頭傳統優勢產業走上轉型升級的發展道路。繼愛伊美集團之后,滕頭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成為滕頭綠色經濟的新龍頭。這個在二十多年前初創時只有一個施工班組的小公司,如今已成長為園林苗圃、景觀設計、市政工程“三位一體”國家一級企業,榮登“中國城市園林綠化企業綜合競爭力百強榜”前十。
滕頭園林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北京奧運場館綠化工程建設,為上海世博會提供10萬棵綠化苗木,不少獨立承建或參建的工程獲得浙江省“優秀園林工程”金獎、中國“優秀園林工程獎”金獎、中國“優秀園林古建工程”銀獎,其中海信天悅全園環境工程與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工程還獲得了國內榮譽等級最高的“魯班獎”。
遵循著綠色發展的路徑,滕頭新經濟則借助近幾年嶄露頭角的滕頭控股公司戰略性全面介入金融服務、投資、親子教育、養生養老、素質拓展等現代服務業領域,發展生態酒店、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環經濟等綠色產業,呈現加速度發展態勢,去年利潤達8000多萬元,今年一季度實現利潤又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37%。
在三大龍頭企業的引領下,滕頭經濟不斷躍上新臺階,村民生活日益提高,社會保障齊全,福利優厚,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6萬多元,。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滕頭村的綠色發展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老虎天話”也成真
1998年春,當新上任不久的村黨委書記傅企平正式提出滕頭要發展生態旅游業,“讓人們掏錢來看滕頭美景”,一些村民議論紛紛:“這是在講老虎天話吧?”
“老虎天話”是奉化俗語,意謂天方夜譚。但這并非傅企平一時心血來潮,而是醞釀已久。隨著來滕頭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最初的嘗試是增加村接待辦的旅游服務功能,進行獨立經濟考核。接著又面向中小學生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嘗試初顯成效:接待辦贏利了,社會實踐基地受到學校、家長的歡迎。
1999年元旦,當成群結隊的四游客買著當時還是五元錢一張的門票涌進村里,村里的黃花梨、草莓、雞蛋等農副產品也被游客爭相購買,先前持懷疑態度的村民這才覺得:“老虎天話”成真了!轉眼間,他們成了保護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參與者。
要全面記錄滕頭景區的建設過程,也許過于冗長。請看這幾年的里程碑:
2001年1月,躋身首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
2004年7月,入選“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
2010年4月,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2013年,先后上榜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生態旅游區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名錄。
2015年10月,上榜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名錄。
“一犁耕到頭,創新永不休”的滕頭精神,在滕頭創建國家最高等級5A景區的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2002年,滕頭人摸進國家旅游局,匯報滕頭創5A景區的打算,有位司長忍不住笑道:“連華西村到現在還沒提出過創5A景區呢!”
滕頭人創5A的決心沒有動搖。近鄰溪口風景名勝區得知滕頭在創5A景區,也提出了創5A計劃。滕頭村想到奉化兩個景區一次性都創上5A景區可能性不大,聯想到四川的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組合申報創建的成功經驗,就提出了與溪口景區融合資源聯創5A的方案。進入國家旅游局認可后的3年創建期里,滕頭景區建成先進的生態農業觀光大棚、特色旅游商店、生態停車場、星級旅游廁所等,改造擴建橘洲路、花徑等主干道,修繕了游客接待中心、票務中心、影視放映廳、文化展廳、監控中心等,景區的服務功能、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和文化氛圍得到明顯提升。
經多次明查暗訪、預檢復檢,滕頭—溪口景區在2009年下半年終以浙江創5A景區最高分的優異成績通過國家旅游局的最終考證驗收,問鼎5A。
滕頭人喜不自禁,但評定后半年多過去,評定結果還遲遲不見頒布。一打聽,原來按慣例要等到下個年度的下半年才能頒布。
滕頭人等不及了,因為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將開幕,滕頭村是全球唯一入選世博會的鄉村案例。滕頭人多么渴望雙喜臨門,向世界一展中國農村的風采!但同一批評上5A景區的并非滕頭村一個,有什么理由讓國家旅游局改變既定程序呢?
滕頭人仔細研究了國家旅游局近幾年來公布5A級景區的情況,發現了為配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那年評上的部分5A景區也曾提前頒布。于是他們向國旅局提出了提前頒布的建議,國旅局認為建議合理,有一位領導還這樣感慨:你們滕頭人的大局觀念比我們還強啊!于是,在世博會開幕前的4月12日,國旅局在揚州隆重舉行儀式,向滕頭等長三角區域內與世博會聯系緊密的景區提前頒發了5A證書。
這年的雙喜臨門使滕頭景區各項指標創出歷年新高:接待游客153萬人次,門票收入3610萬元,旅游綜合經濟收入1.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8.5%、37.26%、33.08%。
現代科技型生態農業是滕頭景區的底色。一入村口,就可以迎面看到一座高高聳立的幾何形狀的標記塔,像是原始社會末期勞動工具“耒”,又像秦代古錢幣的形狀。這就是寓意“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世界”的滕頭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的標志塔。園區由蔬瓜果種子種苗基地、植物組織培養中心、花卉苗木基地等組成,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樣板。在標志塔北面的智能化管理的生態科技觀光大棚內,以栽種珍奇植物詮釋四季植物風情,珍奇瓜果觀賞區、沙漠風情景觀區、園林山水景觀區和名貴花卉栽培區讓人流連忘返。觀光大棚北面的植物組織培養中心,是植物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快速繁殖技術的示范基地,也向游客普及著生物技術知識。
地域歷史風情是滕頭景區的一大特色。如景區內的石窗園陳列著浙東地區自宋至清的大量精美石窗,游客從那些或為文字紋,或為幾何形狀,或為日月星辰、云水山巖,或為梅、竹、龍,鶴等動植物,或為傳說人物、歷史典故、戲曲故事等題材的各式石窗,可讀出當地獨特的歷史風情和先人們的審美風格。而村口氣勢恢弘的仿古三連廊橋和村東北河上的“田園閣”的廊橋,集橋、亭、臺、樓、閣于一身,飛檐翹角,造型優美,堪為雙璧。
綠色環保是滕頭景區的亮點。這里的綠化成為別具一格的景觀。這里有全長千余米的全國第一條柑橘觀賞林,種植著從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種嫁接、共140多個品種的柑橘,每棵以中文、拉丁文標明產地和品種,讓游客在觀賞中又增長知識。這里有全國55個少數民族的村長代表來滕頭村參觀考察時分別植栽下的“民族和諧林”,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栽下的“公仆林”,有30多位解放軍高級將領栽下的“將軍林”,有社會各界人士栽下的“巾幗林”、“記者林”、“棋王林”、還有受新人青睞的“婚慶園”、集觀賞與銷售為一體的萬盆盆景園,等等。走在滕頭村,游客看到的節能環保型路燈,是利用風能和太陽能來發電發光的。那河邊的一座公廁,是每年可節水二三千噸的生態公廁。
這里鄉土和時尚相交融,游客拿出手機在景點二維碼標牌上輕輕一掃,就可獲得詳盡的景點介紹,還備有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語音導覽機……
如今,這個曾為賣門票為傲的村莊提出了新的發展思路:在2020年前取消門票,和周邊村落組成田園聯合體,把觀光升級為休閑,把民居改造成民宿、農家樂,把農產品變成旅游產品,讓周邊農村分享滕頭旅游發展的成果。
滕頭旅游在路上,在繼續前行。
“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2008年5月,經國際遴選委員會專家評審,滕頭村向上海世博會申報的“中國滕頭‘城市化與生態和諧——全球生態500佳和世界十佳鄉村路徑’”案例,從28個國家80個城市和地區的113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進駐2010年上海世博會“最佳城市實踐區”的鄉村案例。
世博會,又稱國際博覽會或萬國博覽會,是一項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范疇的成果。
1851年的第一屆倫敦世博會就有中國的身影,當時中國廣東商人許榮村將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托運往英國,最終質壓群芳,脫穎而出,獨得金、銀大獎。中國政府首次以派代表參加的是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自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始,每屆世博會都確定有一個主題。
2010年第41屆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滕頭以全球唯一一個鄉村的身份進駐世博會堪稱奇跡,滕頭人為之自豪為之振奮。
其實,滕頭村最初被寧波市推薦申報參加世博會時,因對世博會情況了解少,申報材料沒對接好,被遴選委員會的外國專家否定掉了。按常理,滕頭參加世博的努力也就到此為止了。但在與上海世博局的接觸中,滕頭人意識到參加家門口的世博會對滕頭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他們初次失利不氣餒,開始了與上海世博局的又一輪對接,重新申報材料,邀請世博專家來村現場察看指導。最后終于申報成功。
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相呼應,滕頭人發出了 “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宣言。為體現這一主題,滕頭案例館由普利茲克建筑獎首位中國籍得主、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教授擔綱設計,以滕頭村為藍本創造性展現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寧波城鄉和諧發展的新風貌,詮釋“城市化的現代鄉村,夢想中的宜居家園”。
滕頭案例館是一座總用地面積1150平方米兩層獨立建筑,外觀古色古香,外墻用廢瓦殘片堆砌,所用50多萬塊廢瓦殘片均從奉化及周邊縣市村落收集而來,其中包括元寶磚、龍骨磚、屋脊磚等,年齡全部超過百年。內墻上凸顯的是江南竹片的肌理紋路,門、窗、屋頂等均融入江南浙東民居特色元素。全館分“天籟之音”、“自然體驗”、“動感影像”、“互動簽名”等特色區域,集中展現“生態歸樸”的景象。館內還辟有“村史之證講述”的區域,向世界講述滕頭故事。
在案例館建設的同時,滕頭村刮起了“世博風”:
他們啟動了以‘生態、和諧、鄉村’為核心概念的村莊提升工程,先期5大項目動工,通過整合道路、河流、樹木、建筑等各種景觀要素,營建‘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美麗鄉村風情。
他們以東道主的姿態開展了迎世博倒計時300天、100天、50天等系列活動。在倒計時100天之際,央視把滕頭花卉中心作為直播現場,在這里每天都有車往上海世博會輸送桂花、香樟、含笑等花木,到直播這天已運出5萬多棵。
他們開展滕頭館精品樹果征集活動等系列活動,其中滕頭館全球海選館長活動吸引了1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0人的咨詢、報名,大大擴大了滕頭館和滕頭村的影響。
在迎世博熱潮中,傅企平于3月3日赴京參加全國“兩會”。赴京前,他多次深入農村、企業調研,傾聽社情民意,關注民生問題,形成了三個議案、十個建議,其中的重點是環保和世博。會議期間,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各大媒體爭相采訪報道傅企平和滕頭議題。3月9晚,傅企平作為特邀嘉賓也走進央視新聞頻道《小崔會客廳》,向全國觀眾展示滕頭、暢談世博。
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園,滕頭村開展了慶祝活動,舞龍、舞獅、世博知識有獎問答等活動精彩紛呈,“五一”小長假,來滕頭村游客近十萬人次,同比增加50%以上,其中來自寧波、杭州、上海等城市的游客比例大幅提高。而在世博園內,人們遇見滕頭館,就好似在遍歷城市繁華與時尚之后邂逅到一個清新的江南小村,有一種特別驚艷的感覺。
在5月8日開幕的浙江—香港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洽談會上,滕頭集團成為一大關注點。不少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來在攤位前說:“你們是滕頭的?世博會有個全球唯一的鄉村館啊!我們去看過,真棒!”
在紅火的世博效應面前,滕頭人卻在冷靜思考。傅企平說:“我們在世博的建設管理上,突破了某些管理體制上的瓶頸,設計了很多限期工作方式,培育了海關、金融、人事、專利管理等職能部門相配合的工作機制,鍛煉了我們的人才。世博會總將落幕,落幕之后如何繼續演繹精彩,值得滕頭人和經濟、科技、文化等政府部門深入研究和提前部署,務必固化這些成果。”
世博考驗了滕頭,也錘煉、升華了滕頭!
2018年的今天,滕頭案例館已遷建“回家”,并將在不久后開放。它矗立在外婆溪畔的倩影,與村口那寓意“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世界”的“耒”字形標志塔遙相呼應,向人們講述著中國一個小村數十年來奮發前行的來程,又昭示著新的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