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九:網絡文學需要現實生活的滋養
我本名宋艷紅,是一名網絡作者, 2009年簽約晉江文學城,從此開始了網絡文學的創作。在網絡文學發展的20年中,我很有幸能夠親歷和見證了足足一半的征程,我看到網絡文學在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走向精品化,我看到網絡作者們越來越注重故事內涵、越來越重視現實題材的創作。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新要求—— “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加強現實題材創作” 。網絡文學正在進入現實題材創作的新時代。
說起網絡文學,它的發展大致分為幾個階段:萌芽、興起、野蠻生長,當下已經逐步得到規范,未來將越來越健康良性地發展。網絡文學剛興起時有一個不成文的特點:創作可以靠臆想,寫作者哪怕足不出戶,也能編故事。這樣編出的故事,在那時也是有人看的。
但現在,像之前那樣足不出戶地編故事行不通了。互聯網讓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村” ,全人類的見識都因為網絡的發達而得到了極大提升,創作者再像以前那樣靠足不出戶地臆想編故事,讀者將不再買賬。如今的讀者,見多識廣,會很犀利地指出故事中的漏洞和不合理之處。所以,現在一個好故事,一定要基于現實、基于實際生活,只有基于“真實”的創作,才不會被讀者詬病。
縱觀古今,什么樣的故事才能夠經久流傳而不衰不朽?當然是那些能夠反映現實的故事。現在有很多故事,都是在當下看個熱鬧,但看過了也就過了,腦子里留不下什么印象,以后也不會提起重看它的興趣,熱鬧一回后便風過無痕了。
為什么會這樣?我想是因為這樣的故事,除了熱鬧以外,和現實沒有形成什么對照,沒有什么更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東西,因此故事便少了點嚼頭。
能夠提煉出現實意義的故事就不一樣了,這樣的故事不會過時,因為它與現實形成對照,有值得討論的精神內核,因而總會源遠流長地流傳下去。比如四大名著,它們都具有特有的精神內核,每一個故事都是在反映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現實,于是這四個故事不再只是故事,它們值得一讀再讀、不斷思考,它們在一次次解讀中世代流傳。
那么現實題材與故事到底是怎樣的關系?我覺得現實是故事的養料,而故事能夠反映現實存在的問題。能夠反映現實問題的故事,就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好故事。這是現實通過故事得到升華,也是故事在現實的基礎上凝練為佳作。具有了現實意義的故事,便經得住推敲,也值得源遠流長。
我們應該怎樣借助現實題材講好故事呢?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都有內心的沖突和憂傷。真實的人物是千姿百態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種各樣的人物,從人民的實踐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
我想我們這些創作者應該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人民的實踐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進行創作。人民的故事便是生活中發生在身邊、發生在你我他身上的故事。這世上再沒有一種故事,會比身邊你我他的故事更加真實、更能打動人心的了。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談到創作時說:“要創造不要捏造。創造是產生在生活根基基礎上的,而捏造則是帶著功利心脫離了生活實際走捷徑。 ”鐵凝的話告訴我們,只有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積累得足夠扎實,寫作者才能更準確、更動人地通過文字傳遞自己想要傳遞的那些東西。我們身為創作者,只有真正地走進生活、切實地感受生活,才能創作出流淌著真情實感的、經得住推敲的佳作精品。
由此可見,在創作過程中,現實題材對于故事具有非凡的意義。創作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現實,它需要從生活與現實中提煉故事的養分。寫作者立足于生活和現實去創作故事,這樣創作出的故事在故事本身之外,還能夠傳遞給讀者一些對現實的共鳴、思考、感悟與回味。如果能夠這樣,我想這就是一個好故事存在的價值了,這也將是一個寫作者收到的最好回報和最無上的成就。
身為寫作者,我們應該多讀書、多調查、多接觸民生、多感受生活、多貼近現實。當我們這么做以后,再寫出來的故事,有的人會覺得它特別接地氣,有的人會說它非常栩栩如生,還有的人會評價它“真實得好像發生在身邊一樣” 。等幾十年后,那時的讀者或許又會這樣評價這個故事:具有寫作者所在那個時代特有的現實意義,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能夠普遍引起那個時代人們的共鳴。
我想這也許就是現實題材賦予作品的一種經久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