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體崇拜到民俗大節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時更亮,又謂之“月夕”。因為中秋節在秋季、八月,又名“秋節”“八月節”,因為祭月、拜月,又叫“月節”“月亮節”,中秋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之為“南瓜節”,仫佬族稱之為“后生節”等。人們在中秋時節,歡聚,賞月,祭祀,慶賀豐收。
緣起月亮天體崇拜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近世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形成最晚,在漢魏民俗節日體系形成時期,有秋社而無中秋節日,唐宋時期因時代的關系,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中秋已上升為民俗大節。中秋節雖然晚出,但它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中秋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體崇拜。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系辭》上)。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禮俗。日月這兩大天體,在古人的觀念中代表著世界的兩極?!叭照?,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殷人已將日月分稱東母與西母,月神周代依據日月的時間屬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禮?!盀槌Ρ胤牛ǚ拢┯谌赵?。”(《禮記·禮器》)這種朝日夕月的祭禮,據唐人孔穎達解釋說,春分日的早上在東門外祭日,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門外祭月。因為秋分時節太陽幾乎直射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所以月亮看起來又大又圓。
周人的日月祭祀的方式是:“祭日于壇,祭月于坎?!币詨?、坎這兩種物象作為日月的象征,壇在上,光明,坎處下,幽靜。(《禮記·祭義》)祭品為犧牲玉帛之類。
春秋戰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為東皇公、西王母,《吳越春秋·越王陰謀外傳》云:“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西王母?!币誓蠞h畫像石中西王母與東王公分坐在柱狀物上(有說是昆侖山),西王母兩旁跪有搗藥的玉兔,由此可知,郭璞《山海經圖贊》“昆侖月精,水之靈府”的說法言之有據,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
秦漢時期日月祭祀仍為皇家禮制。秦雍都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漢武帝時,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行朝日夕月之禮,“夕夕月則揖”。(《史記·封禪書》)北魏、隋唐以致明清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現在北京月壇公園就是明清祭月的壇場。
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間缺少了祭月的消息,這可能與古代社會的神權控制有關,在“絕地天通”之后,像日月這樣代表陰陽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與之溝通,一般百姓自然是無緣祭享的。月亮對于平民來說,是一種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無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華夏文化系統內民間祭月的習俗,在漢魏時期不見著錄,更不用說出現以拜月為中心的節日。
隋唐以后,隨著天文知識的豐富與時代文化的進步,人們對月亮天體有了較理性的認識,月亮的神圣色彩明顯消褪。唐朝雖沒有中秋節日,但中秋賞月玩月已成為文人的時尚。人們將清秋明月視為可賞可玩的宇宙奇觀,吟詠中秋明月的華章麗句尋??梢?。秋月還常常引發人們感物懷人的情思。
古代傳承下來的有關月神的神話,這時出現了新的情節,月宮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又添了一位據說因學仙有過而被貶謫來的吳剛。吳剛從事的是一項懲罰性工作,即砍伐一棵永遠砍不倒的桂樹。桂樹高五百丈,由于桂樹有“樹創隨合”的神奇,吳剛只好年復一年地砍下去(《酉陽雜俎·天咫》)。太陰之精月亮在這時成為仙界的流放地,從嫦娥偷吃不死仙藥、化為月精到吳剛被貶往月中伐桂的傳說看,月神已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宮似乎是天地之間的第三界,月亮的高遠清涼在唐人那兒喚起的是宇宙空闊與人心交感的美學意緒。
物質、社會與精神生活的豐收
宋代中秋節已成為與秋收慶祝相結合的民俗節日,中秋放假一日。以賞月為中心的中秋節俗的形成,大概與都市生活情境有著內在的聯系。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北宋東京,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縱酒度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東京夢華錄》卷八)。明清之后,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成為民眾時間生活中的重要節點。唐宋時代地位微弱的中秋上升為與年節端午并列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樣。
中秋節俗主要表現以下三方面:
祭月、拜月,慶祝豐收。唐宋時期的中秋節主要是賞月、玩月,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娛樂性節日。明清時期節日性質發生變化,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更關注月神的神性意義以及現實社會人們之間的倫理關系與經濟關系。中秋是豐收的時節,人們利用中秋節俗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慶祝。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分享、饋送“團圓餅”,團聚家人。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中秋時節正是收獲的季節,人們為了加強家族、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互相饋贈禮物,月餅就稱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信物與吉祥的象征。小小的月餅在民間生活中作為團圓的象征與聯系親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饋送與分享,從而實現對親族關系的再確認。這種以分享飲食的方式在家團聚,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習慣。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特別的“團圓節”。
祈婚嫁子嗣。中秋正值秋天收獲的季節,民間在對神靈酬謝的同時,也祈求著生殖的力量。中秋節婦女對月祈禱與月下出游大都與婚嫁子嗣相關?!懊铩被蛘叻Q“偷瓜送子”是南方地區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習俗,人們在中秋之夜,到田間“偷”瓜,然后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將描畫成嬰兒模樣的東瓜或南瓜送給婚后數年不育的夫婦,以求瓜瓞綿綿。湘西、黔東侗族流行著中秋“偷月亮菜”的習俗,傳說這天晚上天宮仙女下凡,將甘露灑遍人間,人們在月光下“偷”這種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就能獲得幸福。偷瓜菜的地點,青年男女各有自己的選擇,一般都去到意中人的園中去“偷”,偷時嬉笑打鬧,引出自己的情侶,共享“偷”的幸福果實。
節日是日常生活的亮點,節俗文化是時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經歷了文人賞月雅趣、民間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餅卻無心看月的俗趣,節俗形態從古至今發生了重大變化。一部中秋節俗形態演變史,也就是一部中國民眾心態的變遷史。
中秋在傳統的四大節日中,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更重要的是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的需要,民眾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為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傳統中秋節俗的核心拜月賞月、家人團圓、慶賀豐收,依然有著符合當代民眾生活需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有形的行為與無形的精神、情感的集中促動,讓中秋節日成為中國人豐收時節的物質、社會與精神生活的華彩呈現。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教授、中國節日文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