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中國出版譜新篇
編者按
在第28屆全國書博會上,全民閱讀“紅沙發”系列訪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活動由書博會組委會主辦,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和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聯合承辦。本期“紅沙發”訪談專輯,對9場活動一一呈現,以饗讀者。
主題:
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出版業
嘉賓:
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 柳斌杰(右)
主持人:
中央電視臺《信用華夏》欄目主持人 溫夢欣(左)
作為全民閱讀“紅沙發”系列訪談開場嘉賓,7月19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杰以“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出版業”為主題,與觀眾暢談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出版業取得的成績,以及步入新時代中國出版業面臨的新挑戰。
堅持改革創新
引領行業發展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柳斌杰最深刻的感受是,出版行業在改革開放40年中一直走在文化改革的前面。
“中央多次肯定出版業是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排頭兵,在這個過程中,全國出版界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到體制機制改革,奮斗了40年,才有了今天出版業的大好局面。”柳斌杰感慨道。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版界是變革和崛起比較早的一個行業。“第一個行動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放了民營的零售業,緊接著是支持地方建立了一批地方出版社,這兩步首先在改革開放破局方面邁開了第一步,這也為新聞出版業的放開搞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柳斌杰介紹說,比如在深圳建設書城、開辦書市,與我國臺灣出版界首先開展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國際出版界展開交流,中外合作出版領袖文集,這一系列都是出版業改革開放比較早的舉措。
在柳斌杰看來,出版業在改革發展方面最大的特色是突破了體制方面的障礙。從文化產業來說,出版界的收入總量占我國文化產業的65%,年出書達50萬種,年發行突破80億冊,營業收入已經達到了2.3萬多億元,資本收益率在30%以上,引領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出版業通過改革創新發展,出版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在市場上,我們能夠銷售的圖書已經達到230多萬種,中國的書在任何國家的市場上都有銷售。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著作以及反映總書記思想的相關著作,進入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中國的圖書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國際出版、文化、版權組織高度評價。在柳斌杰看來,出版業今天的成績是在不斷改革創新中取得的。
解決問題
重在補短板
當前,我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仍然“大而不強”。柳斌杰認為,“強起來”的關鍵在補短板:加強內容創新,提升全球影響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出版業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收獲無數榮光,也經歷一路艱辛。當前,我國出版業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柳斌杰指出創新能力和全球影響力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體制機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當前出版單位的現狀是,行業既有收入500億元的上市公司,這些領先單位的市場份額還在不斷增長,也還有一些沒有完全走上市場的中小出版社,這些體制機制改革尚不完善的中小出版社生存都很困難,發展更談不上。出版市場的兩極分化影響了出版行業的整體發展。中國出版業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徹底解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等問題。
其次是文化政策上還沒有完全打通。當前國有出版社、民營出版公司和出版上市公司在文化政策上有不同的標準,導致有國有渠道、民營渠道等管理不同的政策要求和規則,產業鏈條上的政策還沒有完全打通,使得行業難以融合發展。要解決目前出版行業不平衡問題,讓出版業真正走上現代化。
再次是新的出版體系還沒有構建完成。由于印刷出版、數字印刷、互聯網出版、大數據出版等幾個業態同時交叉出現,構建新的出版體系現在還沒有完成。中國出版業應積極構建新的出版體系。
在柳斌杰看來,中國出版業還存在內容創新不足的問題,當前在全球同行中公認的頂級出版物還不是很多,一些出版物局限于重復過往的內容、偏向只講中國的事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提升,中國出版必須下決心站到世界文明高點上,發揮中國智慧和文化思想的引領作用。
提升出版能力
推動全民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來,出版業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書香中國順利推進,全民閱讀風尚也深入人心,出版業在推動全民閱讀方面功不可沒。新時代、新閱讀,中國出版業在推廣全民閱讀方面應該采取哪些新的舉措?
柳斌杰指出:“書是人類知識的總匯,只有好的書,才能吸引大家參與到全民閱讀中來,所以這就要求,出版業要出版更多的好書,提供更好的服務,吸引人們去閱讀。”
其實,在近年來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及大力倡導和推動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出版業圍繞主業,通過成立全民閱讀研究中心、建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加強“七進”工作、開展“書香中國萬里行”等多種多樣的閱讀推廣工作,不僅逐步提高了出版文化服務水平,也不斷加大對全民閱讀的推廣力度。
柳斌杰參與起草的兩部法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公共圖書館法》已經通過實施,前者明確把全民閱讀作為政府保障的事業納入政府責任,同時對全民閱讀的條件、資金來源、活動支持作了法律上的規定;后者要求各級公共圖書館踐行平等、開放、共享的服務理念,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分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全民閱讀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支持下,全民閱讀當前已步入第二個10年,可以說,新時代對全民閱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前景。
鄉村閱讀一直是柳斌杰關注的問題,他向大家介紹了當年開展農家書屋建設的情況。農家書屋工程自2005年開始試點,2007年全面啟動建設。如今,我國已有農家書屋58.7萬個,10多年來向廣大農村配送圖書突破11億冊,除了政府援建之外,社會各界也捐建各類書屋,為6億多農民解決了看書難、看報難問題。他指出,農家書屋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圖書針對性還不夠,出版業應針對農家書屋的實際需求,差別化地向農民提供圖書,滿足農民多樣性的閱讀需求。不僅是農家書屋,出版業還應積極參加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要滿足城鄉圖書館、公共閱讀空間、職工書屋、軍營書屋、新市民書屋等不同類型的圖書閱讀需求。
緊跟新時代
展現新作為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美好階段。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中國出版業蓬勃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判斷,明確提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出版業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與出版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柳斌杰說道,新時代給出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黨的十九大對文化建設在認識上有很大的突破,文化的興盛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柳斌杰介紹說,黨的十九大對文化建設的任務部署得非常具體,對于出版業來說,有17項工作都涉及了。下一階段,黨的理論、政策、方針的宣傳,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開發利用,都是出版業重要的方向,中央已經部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科學技術研發和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等學術出版也是出版業的一個大方向。還有理想信念、國家觀、文化觀、歷史觀、民族觀等教育工作,也離不開出版業的強力支持。
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變為現實,文化產品的供給質量和水平都不同于以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各類出版產品的需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版導向,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出版供給和引導人民建設美好生活的大眾出版、個性化出版作為出版業發展的重點。比如相對于電視、廣播而言,圖文學習對少兒、學生來說是剛需,滿足這類人的需要是出版社發展的永恒動力,是人民群眾的需要之一。
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科學技術發展,這就涉及了科技類讀物的出版,要求出版社全面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知識。“每當國家興盛的時候,出版業也隨之繁榮興盛。”柳斌杰說,這就是我們進一步繁榮中國出版的任務。
同時,柳斌杰指出,中國出版業要強起來,必須繼續深化改革,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出版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打造新技術出版平臺,多樣式推送精品出版內容。要注意培養新的出版業態高水平的人才,將編輯圖文、審定文字專業能力等跟數字出版、互聯網出版、大數據出版技術能力結合起來,多業態、多形態、多品種、多形式出版滿足人民群眾對各類出版產品的需要,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國家、服務人類文明進步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