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非遺文化:在創新中傳承發展
4月29日,新時代苗族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在重慶萬盛召開。
4月29日,新時代苗族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高峰論壇在重慶萬盛召開。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趙晏彪出席論壇,與十余位專家學者、來自國內外的各苗族分支代表、苗族文化愛好者等近200人一起,共同探討苗族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信奉上古時代蚩尤為始祖,人口散布在世界各地,具有口頭文學、歌舞、繡織等豐富的文化遺產。白庚勝在致辭中談到,苗族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絢麗瑰寶,與其他各民族文化共同推動中華文明5000年來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并發揚光大。在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背景下,在重構中華文明體系的過程中,苗族文化研究大有可為。通過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和搶救保護,苗族非遺傳承必將取得更加豐厚的成果。
與會專家認為,苗族文化歷史悠久,形式多樣。以苗族史詩《亞魯王》、手工刺繡、蠟染、銀飾等為代表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的珍貴記憶,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近年來,苗族非遺保護克服了物質條件缺乏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文化精髓初見成效,不僅開創了非遺在當代傳承發展的生動局面,而且一些保護方法和措施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中國經驗。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苗族非遺文化國際交流增強,在共享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在品牌化中持續,“走出去”成果喜人。
白庚勝代表“一帶一路”中國文化教育與國際交流基金為重慶黑山谷·龍鱗石海景區授牌
趙晏彪代表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為重慶黑山谷·龍鱗石海景區授牌
論壇現場,白庚勝代表“一帶一路”中國文化教育與國際交流基金授予重慶黑山谷·龍鱗石海景區“中國文化與國際交流基地”稱號,趙晏彪代表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授予重慶黑山谷·龍鱗石海景區“中國多民族文藝創作基地”稱號。
本次論壇是2018年首屆世界苗族文化藝術節暨萬盛第二十屆苗族踩山會系列活動之一。據悉,本屆文化藝術節將持續至5月27日,活動期間還將舉辦苗族祭祀大典、苗族風情歌舞表演、民謠歌會等多項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