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以刀代筆,心手相連的創作
大江之源(版畫 1974年)
高原的陽光(版畫 1984年)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匠心獨行——徐匡獨版畫藝術展”日前在北京畫院開幕。此展成為繼2010年“陽光高原——徐匡作品展”后,北京畫院為徐匡舉辦的第二次個人展。此次展覽完整而系統地梳理了徐匡的創作脈絡,展示了他1954至1958年在中央美院附中求學時期的習作、畢業進入四川美協后的獲獎佳作,并將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創作的獨版畫精品作為一個專題集中亮相,讓觀眾更直觀深入地理解徐匡的人生及創作發展成就。
徐匡是中國現當代版畫的領軍人物,他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引領了新中國美術的木刻版畫。然而,作為一位成功的版畫藝術家,晚年的徐匡卻大膽放棄原有藝術樣式,開始獨版畫的創作,且自2010年“陽光高原——徐匡作品展”至今,其獨版畫創作已達百余幅,對于古稀之年的藝術家來說,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和感慨。
正如此次展覽的主題“匠心獨行”——“匠心”,指藝術家既需有匠人般精湛的技藝,又要具備數十年如一日,一以貫之地堅持、探索自己創作道路的精神;而“獨行”則揭示了藝術家忍受寂寞、排除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從而達到藝術至高境界的創作過程。徐匡正是六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具備了獨立思想與特立獨行的勇氣,以及工匠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此次展覽共集中展出徐匡的40余幅獨版畫精品,是迄今為止數量最多的一次亮相。獨版畫是他的一種獨創藝術形式,即將刻過的板子變成作品,而不再用來印制版畫。這種創作形式既保留了版畫的黑白關系,又因創作者以刀代筆,心手相連,增添了畫面的肌理感和隨機刻畫的趣味性。
此次展出的獨版畫多來自徐匡年輕時在西藏地區采訪生活時創作的作品,我們能從畫面中讀出他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徐匡擅長作品的構思和意境的營造,對主人公微妙的感情及細節刻畫入木三分,他嫻熟的刀法又能讓畫面風格達到松與緊、放與收的自如境界。這也是他的獨版藝術極具感染力的原因。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個大道至簡的創作原則貫穿了徐匡的一生。他一生創作的題材、造型語言、風格的探索都呈現著階段性,但是貫穿其間是追求現實主義藝術的不懈努力。他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營養,發現生活中的美,并不是簡單地通過照片或寫生轉化,而是通過自己的感受不斷提煉作品的主題構思,使作品得以升華,再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高超技巧進行創作,這種看似簡單老套的創作方法在他的刀下所生發出來的活力及感染力是很難超越的。
眼下,很多藝術家創作多是觀念形式與風格先行,而忽視了內容與意境的表達,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徐匡堅持藝術靈感來自生活而不是簡單地再現生活場景,以這種轉化作為創作的內在動力,以獲得內心的情感與激情,修養與升華,使刻畫的人物形象具有個性和典型性以及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這也許就是徐匡孜孜追求一生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