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院長范迪安:文化自信 爭創全世界一流
新美院
1988年油畫人體大展開幕式
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央美術學院
一百年來,中央美術學院涌現出大師、創作了經典、培育了人才,它既是中國現代以來美術教育的搖籃,又是中國美術和美術教育發展的高地。站在百年華誕的歷史節點上,中央美術學院如何給自己定位?如何繼續在學術上和教育上引領行業發展?在下一個百年,中央美術學院又有哪些發展大計和工作重點?帶著這些疑問,北京晨報記者日前對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
談定位:堅持中國特色,塑造中國形象
北京晨報:中央美術學院在百年華誕的歷史時點上,面臨中國進入新時代這樣一個歷史大背景下,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怎么能夠做到既扎根中國大地,同時又能引領中國美術和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呢?
范迪安:今天中國在美術教育上已經很注重和國際上的互聯互通,中央美術學院也和世界著名美術院校有著頻繁的交往。比如我們邀請外國專家學者來校講座,從數量上來說,除了假期全校各學科加起來幾乎是每天一場。和世界的距離越近,我們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真正抓住人家的優長,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更要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上立足中國大地,研究中國問題,找到中國方式,在這方面這些年我們進行了很多的探索。
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學和設計學都進入了國家支持的一流學科建設,我們要夯實基礎,找準問題,加快建設。在設計學科上,就要一方面致力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另一方面圍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新興產業、制造業和社會生活的新需求,通過解決中國問題達到一流的水平。近期我們召開了“中國設計40年:經驗與模式”的研討會,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形成了“新時代的中國設計:北京共識”,經過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設計和設計教育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哪些本體,還要吸收哪些優長,尤其是圍繞著新時代的目標和任務,這些我們都有所探討并且達成了共識。尤其是在談到設計與社會責任,設計與科技的結合時,專家們都提到了一點,就是要彰顯中國的特色,解決中國問題。
另外,在造型學科也就是中國書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這些專業上更要彰顯中國文化特色,比如中國的書畫,跟國外比照當然是世界一流的,其他專業經過了引進西學的融合過程,現在要更多研究中國自己的傳統,堅持文化自信,在藝術思考和教學內容上加強對傳統的研究,形成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尤其是油畫、雕塑、版畫這些屬于比較國際語言的造型藝術手法,要更多表達中國主題,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彰顯中國氣派,我們正在努力將原來有所忽視的傳統文化實實在在地落實到每門教學內容里面去。
談影響力:不爭中國第一,要創世界一流
北京晨報:在百年辦學過程中,中央美術學院擁有許多“第一”,比如1954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版畫系,1984年第一個壁畫系等,您認為在中國美術類高等教育學府中,中央美術學院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是否可以稱為“中國第一”?
范迪安:在回顧歷史時,我們會根據時間節點上首次發生的事情進行排序,于是有了許多“第一”。在歷史上中央美術學院的確有很多第一,比如第一個建立版畫系,建立了第一個美術史系,向蘇聯派出第一批公派留學生,最先采取“畫室制”教學等,這些影響了全國高等美術院校的舉措,確實是中央美院先做的。這些第一都基于當時情況下學校的判斷,用新的方式來體現新的調整。
至于“中國第一”,我們沒有這樣說,我們的目標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藝術也好,學術也好,我們不爭排列第一,但要爭創世界一流,因為中國確立了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雖然今天中央美術學院的硬件條件不是全國最好的,但我們的學術環境,包括我們的專業結構、學科布局,這些在全世界都是很優化的。尤其借助北京的文化環境優勢,在教學、創作和研究上都是一塊學術高地,所以在國際上彰顯中國美術教育的特色和優長,為中國美術教育走向世界拓展影響,中央美術學院責無旁貸。但是世界一流也不能說成是世界第一,一流是一個方陣,我們力爭穩穩當當地站在世界一流方陣里。
北京晨報:既然要爭“世界一流”,那您認為應該以哪些標準考量中央美術學院的當代國際影響力呢?
范迪安:我們正在思考國際影響力應該有哪些指標,沒有指標就很難說有國際影響力。我想首先要看這所院校是否已經培養和擁有在國際上有影響的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有一大批活躍于國際藝壇的中青年教師,我們的中國畫從傳統發展到今天,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東方文化圈中影響力是毫無疑問要注重擴大推廣,在藝術史論、藝術管理等學科上也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除此之外,還應該考量學術觀念或者叫學術話語的影響力,在這方面中央美術學院在全國的高等美術教育院校中應該也是站在前列的,因為我們的國際交流非常廣泛,也就意味國際對話的機會非常多。這個國際對話當然不是比有多少學生,多少老師,比的是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的理念,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所院校的學術影響力。
今天的世界需要中國,都在談論中國,都很盼望中國貢獻更多的智慧。在藝術創造和美術教育上,我們要更多地向世界開放、交流,更多在國際對話中彰顯自己的觀念、觀點和方法,從而進一步增加文化影響力。在20世紀的上半葉,美術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外強我弱,我們受到西方的影響、現代的沖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不斷探索自己的道路,今天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我們在美術教育上應該更多更積極地開展國際對話。
談未來:著力發展“四柱三層”,勇于站在時代前沿
北京晨報:您能否談談下一個百年,中央美術學院有哪些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
范迪安:學科+學術是我們的工作目標,所謂學科就是指在教學中要體現出來的實體,學術則是從我們的研究創作上體現出來的精神高度。再形象一點,應該是“四柱三層”,“四柱”就是我們目前的四大學科,造型、設計、建筑、藝術人文,“三層”是指縱向的三個層面,本科教學、碩士生教學和博士生教學。以往我們在層次方面研究的少一點,以至于一個學生從本科到研究生的所學后勁不足。通過成立研究生院,在研究生層面加強理論思辨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要給研究生不同的定位。
與此同時,我們也進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說我們要求碩士生導師不僅開自己學生的課,要開整個研究生院的課,博士生導師更要開這種課。比如說中央美術學院去年有一個動作,說起來可能是在藝術院校中的第一個,就是我們放開了博士生導師的遴選,過去博士生導師是教授里面經過各種程序選拔的教師,現在所有的教授都具備帶博士的資格,但是當年能不能帶博士取決于你提出來的研究方向和命題是不是在學術上具有領先性。我們通過遴選博士生導師開設的課題方向來決定招生。這個調整也是一個杠桿,使得我們教授老師們注重自己在學術上的追求高度,敢于開宗立派,勇于站在前沿,提出課題,由此摸索出一整套培養人才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