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美術館約會吧——訪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徐惠泉
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展廳一角
在“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展”中,一個特制的輕薄放大鏡讓觀眾縱情領略齊白石筆下精微的小生靈;紅色墻紙加入玫瑰花裝飾綻放“潘玉良藝術作品展” ,藝術性、科技化的全新布展方式,讓它瞬間成為刷屏爆款;“服務菜單”的推出,讓觀眾隨時隨地DIY自己的逛展行程;與交匯點新聞“江蘇有戲”共同策劃的《大家說畫》欄目讓藝術普及成為新風尚,更有藝術服務課程的開展、藝術現場的親臨體驗、藝術知識的碎片化傳播……江蘇省美術館用人性化的展覽服務、創新的展陳方式與理念,精彩迭出的藝術展覽,精準化的公共教育服務讓“逛美術館”逐漸取代了傳統意義上“參觀美術館”的理念。
剛剛過去的2017年,江蘇省美術館以建館80周年為契機,將老館——80年前建成的“國立美術陳列館”重裝開放,形成南京長江路上新老兩館分列的美術館格局。“這是江蘇省美術館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接下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如何在轉型時期對美術館進行新的定位,如何在原有基礎上實現美術館更大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是新時代美術館人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徐惠泉說。
新老兩館錯位發展演繹“現代與經典”
從藝術家、美術家協會組織者轉變成為江蘇省美術館館長,自2017年3月上任以來,徐惠泉始終堅持不懈地學習。“ ‘傳好接力棒’是一項嚴峻的考驗,我深感責任重大。 ”他說。延續歷任館長的辦館理念和方向,徐惠泉為江蘇省美術館進一步明確了現代與經典、新老兩館錯位發展的辦館思路:在老館的民國建筑中,著重策劃推出3個月以上展期的經典展覽,努力形成有特色的美術館固定陳列,注重學術研究與梳理工作,將其打造成為一座經典厚重的藝術博物館;新館則定位為一座獨具特色的現代美術館,著重展現具有時代性的當代藝術風貌,并突出美術館的典藏研究、公共服務特色。
圍繞這一思路,老館的策展以“經典”為關鍵詞,從五個方面著手,以增強市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首先,聚焦、深化新金陵畫派的研究,除了整體性的研究與呈現,還包括對代表性畫家深入性的個案研究展,通過對其他畫派的系列研究與梳理,加強新金陵畫派與其他畫派的橫向、縱向研究,從中獲得當代啟示。其次是江蘇水印版畫相關的研究展, 2016年,以江蘇省美術館為依托的水印版畫材料與技術研究文化部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為文化部第二批重點實驗室,這也是美術系統中唯一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對于推動水印版畫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以及學術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三是對民國時期美術文化現象的梳理研究展,除民國美術外,民國建筑、雕塑、時尚等各個“民國藝術”門類都被納入拓展研究范圍,如近期舉行的“基石——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展”呈現了1918年至1935年期間,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筑師的成就。今年還將推出民國時期時尚展,把民國時期的生活方式、旗袍、美術作品納入進來,現場還將策劃一場旗袍秀,目前這個項目也入圍了文化部優秀青年策展人計劃。四是近現代藝術大師的個案研究展,比如此前推出的呂鳳子、宗其香、潘玉良、齊白石等藝術大師的研究展,未來還將陸續推出一批大家,如盧沉、周思聰等。最后是與國際知名美術機構合作,策劃引進世界藝術大師展,近日的“知音千古此心同——國際藝術家眼中的中國昆曲展”吸納了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等國家的藝術家作品118件,參展藝術家通過畫筆來表達自己對昆曲乃至對中國文化的感悟。徐惠泉自豪地說:“如今我們進入了與藝術作品平等對話的時代,市民可以足不出戶,在家門口飽享國際性精品展覽。 ”
老館將“經典”兩個字用豐富、多維的展覽演繹得淋漓盡致,而新館則在向我們訴說著“現代”的故事。這座2010年1月建設完成、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美術館,展覽主要聚焦于三個方向:一是為江蘇美術從高原到高峰作為平臺支撐,推出江蘇省優秀的藝術家;二是關注中國當代美術、當代藝術,以展覽和典藏的方式,記錄時代發展的印跡;三是利用本館豐富館藏作品,策劃系列藏品研究展,讓典藏活化起來,為公眾所欣賞。
“我們做了很多個系列,比如‘邊界——江蘇省美術館館藏油畫展’‘視覺與表達——館藏當代版畫研究展’以及‘借古以開今——館藏明清繪畫專題展’等,通過典藏作品,可以在不同的專業范疇建設一個研究的譜系與版圖,看出一條完整的發展脈絡。對于當代藝術,我們不排斥,比如在策劃今年的重點展覽‘大橋記憶——紀念南京長江大橋通車50周年特別展’中,我們將吸收裝置藝術等現當代藝術元素,以全新的現代視覺構成手法來呈現經典的展覽主題。凡是彰顯文化自信、契合主流價值觀的正能量的作品,無論手法是現代或者是當代的藝術作品,我們都歡迎。 ”徐惠泉說。
“約在美術館”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如今,“走,去美術館! ”這句話已經漸漸成為南京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口中越來越潮的一句話。“在這里,學藝術、喝咖啡、買文創、看展覽,你可以獲得耳目一新的美的享受和貼心的互動服務。約在美術館,將會成為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徐惠泉分享道。
在他看來,展覽、典藏、研究、公共教育是一家美術館的核心功能,但公共教育應該是最為重要的,另外三個方面實際上都是在為它服務的,他更愿意用“公共服務”來取代“公共教育”的說法,“因為對于市民而言,我們永遠都是服務者” 。
徐惠泉心里有一筆賬單,“每一個江蘇美術館人都要清楚這樣一件事,我們一年做多少次展覽,獲得市民納稅的財政撥款是多少,毎一個展覽花了多少納稅人的錢,要做出多少個優質公共產品才能滿足于服務對象——必須要提高到這個認識上來,才能真正地服務好市民群眾” 。
接下來,新館負一層近1500平方米的空間將打造變身為文化休閑場所,不僅有咖啡店、書店、文創產品的銷售,還將有與市民互動的藝術培訓空間。老館的陳列館院落將建成民國式花園,在“水印版畫紙墨顏料與制版拓印”實驗室基地,觀眾可以了解水印版畫制作過程,自己動手印制一張版畫;四層的畫室也將定期對畫家和市民開放,讓市民群眾在體驗式窗口中盡情享受最便利的服務,真正讓“約在美術館”成為南京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徐惠泉計劃,從美術館內部而言,著重加強對年輕策展人的培養,為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為公共服務發展注入鮮活血液;對于專業創作,將大力提倡反映生活、扎根人民、感悟生活,同時讓創作者共同參與到美術館的策展和公共服務工作中來,“這樣整個美術館便形成了一個專業的氛圍、產生了一種團結向上的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