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 ——十八大以來我國出版行業發展述評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出版繁榮這五年】
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改革創新,打造傳世精品,通過不斷實施高質量的重大文化工程,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29日致《大辭海》出版暨《辭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的賀信
書籍,是文明交流的載體。出版,是文化傳播的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出版行業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出版導向,以多出優秀作品為中心環節,著力加強內容建設,著力推進改革創新,著力完善出版管理,健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實現出版業持續繁榮發展,推動我國加快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
主題出版引領時代潮流
五年來,出版工作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大力宣傳黨中央的理論方針政策,一批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成就、解讀黨中央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的精品力作涌現:
2013年,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等讀物相繼推出,短期內發行量達611.5萬冊,成為讀者了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路線圖”的必要工具書。
2014年,著力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全面準確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截至當年年底總發行量即達1511.4萬冊,創改革開放以來同類圖書發行的新紀錄。
2015年,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印發理論文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多種出版物。深入宣傳闡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出《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四個全面”學習讀本》等多種書籍。
2016年,開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等主題出版活動。各地出版社推出《黨旗飄飄》《染遍河山旌旗夢》《偉大的征程》《長征記》等多部書籍。
2017年,圍繞深化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重大主題宣傳,推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等書籍,解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四個自信、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扶貧等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同時,做好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闡釋以及建軍90周年等主題出版工作。
這些主題出版物既發揮了解疑釋惑、傳播真理的功能,也實現了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走出去”講述中國故事
2017年4月,第27屆阿布扎比國際書展舉行,中國首次作為主賓國參展,并舉行中阿出版合作簽約儀式。
2017年1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中國主題圖書全球新年展銷月上,相關書籍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出版商和讀者的廣泛關注。
五年來,在法蘭克福書展、美國書展、倫敦書展、貝爾格萊德國際書展、東京國際書展,越來越多的“中國身影”出現。中國書籍與參展商一起越洋過海,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魅力。
“隨著中國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國際社會對我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既要了解中國的變化,同時更希望探究這些變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中國外文局局長張福海這樣解讀海外日益增加的對中國書籍的閱讀需求。
2012年—2016年,我國實現版權輸出5萬多種(次),版權引進輸出比由2012年的1.88∶1縮小到2016年的1.55∶1。其中,圖書版權輸出由2012年的7568種增長到2016年的8328種。國外讀者對中國的關注不再局限于中醫藥等傳統文化內容,而是更加傾向于推動中國快速發展的政治經濟制度等內容。
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例,截至2017年8月,該書已出版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21個語種、24個版本,發行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量達642萬冊,海外發行突破50萬冊。
“這本書為了解一位領袖、一個國家和一個幾千年的文明打開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評價道。
在“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行銷世界的同時,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也成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劉慈欣獲雨果獎、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讓全球讀者將目光轉向了中國。畢飛宇、王安憶、李敬澤、劉震云、遲子建等一批優秀中國作家的作品被譯成外文,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海外市場。
五年來,精品力作不斷“出海”,出版物的營銷渠道也在不斷拓寬。我國出版企業已初步構建了包含國際主流營銷渠道、海外主要華文書店、重要國際網絡書店等在內的國際立體營銷網絡,破解了多年來困擾中國出版物“走出去”的渠道難題:
中國優秀圖書、雜志等文化產品進入法國拉加代爾集團旗下3100家書店銷售。
百家海外華文書店連展活動持續開展,銷售逾百萬部書籍。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與亞馬遜聯合建立的“中國書店”上線圖書67.3萬種,實現海外發貨37萬冊。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自主研發的“易閱通”國際數字資源交易與服務平臺啟動運營,涵蓋130多萬種電子書、6000多種數字期刊,打通了海外4萬多家圖書館和100多萬個人用戶。
與渠道拓展同時進行的,是新聞出版企業的海外資本布局。2013年,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在英國、澳大利亞設立出版子公司,同時在英國成立文化產業促進中心、海外拍攝基地、電影制片國際培訓基地。次年,該集團收購美國PIL公司童書業務資產,獲得迪士尼等國際品牌形象授權及沃爾瑪等全球大眾銷售網絡,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再到“購船出海”,我國出版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日益注重自己的平臺、渠道和品牌建設。“走出去”也從國內若干家出版社的先知先覺,發展到眾多出版社的全面發力。
數字出版帶動產業升級
2012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收入為1936億元。至2016年,這一數字躍升到了5720億元。數年間,產業規模累計增長了2.95倍,充分展現出這一新興產業的蓬勃生機。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數字出版正以強大的力量融合著傳統出版的邊界——目前已形成涵蓋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數據庫出版、手機出版物等多類型產品的數字出版體系。
“出版行業的全媒體化特征日益鮮明,‘大出版’的趨勢逐漸明朗。”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這樣分析信息技術給出版行業帶來的影響。
在新技術與出版產業加快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出版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內容升級換代。電子書徹底脫離紙質既有設計,進入獨立的美學階段,圖文音視合一的增強型電子書正在越來越多地被出版商推出。
出版產品增值。出版企業從單純的數字出版向多類型產品提供轉型。同一內容,需要開發適用于網頁、手機客戶端、手機Wap站等各種媒介的體裁,需要在復合出版領域探索一條全新的道路。
盈利模式轉型。從專注出版領域向全產業鏈拓展。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為科技與出版業融合的典范,數字出版正迎來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
與數字出版同時興起的,是社會化閱讀的浪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3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數字閱讀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化閱讀將數字平臺與社交網絡結合在一起,使閱讀平臺更加多元,極大拓展了數字出版的內涵與外延。與此同時,新聞、音樂、網絡視頻、網絡文學等數字內容向移動端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隨著互聯網知識付費浪潮的興起,數字內容的價值日益提升。
“出版行業正面臨出版形態、營銷方式、內容生產、融資模式的全面轉型。作為新聞出版業戰略新興產業的數字出版行業,其開拓與創新,必將為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以及出版強國的建設貢獻新的力量。”郝振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