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科幻片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近期扎堆上映的國產片可謂題材多樣,恐怖、喜劇、青春、紀錄片……其中,科幻片《逆時營救》毫無疑問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苹闷坪跸騺聿皇侵袊娪吧朴诎l揮的領域,無論如何,《逆時營救》的制作方都可以說是勇氣可嘉。但上映后《逆時營救》的網絡評分跌至5.0,大量的一星給分足以證明,影片之前所受到的懷疑完全是有根據的。
首先,《逆時營救》所選擇的時空溯流題材已經是科幻片老生常談的主題,而它并未從其中挖掘到足夠新穎有趣的點,更多的呈現為《恐怖游輪》、《源代碼》等經典電影的大鍋燴。時至2017,《逆時營救》仍然在使用“粒子重組”這樣一個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科幻概念。此外,在本土化的呈現上,《逆時營救》也實在令人詬病。且不提整個構造與好萊塢科幻片毫無二致的研究所,一個到處都是講著漢語的研究人員的機構里,電子屏幕上出現的卻幾乎都是英文;一個需要極度安全的實驗室,周圍卻連個監控都不裝,反派嘍可以輕易潛入,殺死機要研究員后全身而退,還能順手嫁禍給女主角;霍建華飾演的亡命之徒能夠和他的背后主使者跨語種對話……種種細節不僅脫離中國的風土人情,更是連基本的邏輯都丟掉了,影片也早已脫出了“科幻”的范疇,向著“不切實際”的方向狂奔而去。事實上,國產影視作品的本土化向來是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僅以前段時間為例,改編自同名日劇的電視劇《深夜食堂》甫一開播就收到如潮惡評。原作中的日本深夜居酒屋經營模式被分毫不改地照搬到了植根于中國社會的劇情中,老板一身日式裝扮做著老壇酸菜牛肉泡面,法庭的形式與警察的制服都搞得不倫不類,根本無法讓觀眾感到一絲一毫的認同。在全球加速交流溝通的今天,跨文化的改編和模仿似乎越來越變得不可避免,而求同存異,正是最應該做到的一點。同的是共享的價值準則,異的則是具體的風俗習慣。好萊塢的科幻片毫無疑問已經做到了極致,是業界的標桿,我們要從中學習的應當是對未來大膽又不荒誕的思考與設想,而不是避重就輕,只在研究所外觀這樣的細枝末節上亦步亦趨。
其次,《逆時營救》的人物刻畫同樣漏洞百出。一個原本有些軟弱、親眼見證兒子死去的單親媽媽第一次返回平行時空后突然變得異常冷靜,第二次穿越就成了殺人不眨眼、單兵作戰能力強悍到令人發指的“變態”,人物的性格發展仿佛斷層了一般,缺乏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研究所爆炸在即,淡定的工作人員無動于衷;所長的“黑化”分得的筆墨太少,太過單薄,且與反派報復社會的動機如出一轍,都是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編劇能力的匱乏實在超乎觀眾的預期。《逆時營救》其實不免令人想起徐靜蕾的新作《綁架者》,兩部電影都講述了單身母親以一己之力營救兒女的故事,主謀都是隱藏在主角身邊最信任的伙伴。它們將女性置于犯罪、科幻等以往被男性主導的題材的中心位置,這是值得贊許的,但同樣也反映出對女性角色認知的窠臼:女性自立自強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并非僅有母愛一個出發點,孩子也不該是她們生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同時,這兩部作品中的女主角遇事后的反應也不知究竟是在為女性正名還是抹黑。夏天多次平地摔倒,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一遍遍說著“沒有時間解釋了”,林薇失去了作為警察基本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這樣的刻畫,反倒讓“脆弱”、“感性”、“缺乏理智”等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又加深了一分。主角塑造缺位之余,反派的形象也沒立住,行事動機總是交代不清,由此又暴露出情節詳略安排的不妥當??偠灾?,無論是在科幻概念的運用還是在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完成度上,國產科幻電影都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