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活而寫作
為了生活而寫作,這是我寫作的起點,甚至是終點。
我從35歲開始創作,持續12年,創作了《巴國侯氏》系列小說。“巴國”泛指西南地區,“侯氏”則是一個家族,《巴國侯氏》系列小說講述“侯氏家族”在“巴國”的故事。目前這一系列小說已出版了15部,故事主人公包括《侯衛東官場筆記》中的侯衛東、《侯海洋基層風云》中的侯海洋,《拯救我的生活》中的侯天明,《侯滄海商路筆記》中的侯滄海。所有侯氏主人公都有親戚關系,能在家譜中尋找到位置。
35歲前,我壓根兒沒有想到會寫小說,甚至還因為畏懼寫文章婉拒了調入辦公機構的建議。
后來提筆寫作的原因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大學畢業后,我和妻子兩地分居。為了解決兩地分居問題,夫人辭職。她做生意失敗后,生了女兒。我當時在政府機關工作,月工資一千三四百元,要養活三個人實在困難。我一直在想辦法合法賺錢,找來找去始終找不到。這時無意中看到一個小說網站宣傳文章,最吸引我的是“網絡作家寫小說一年能掙100萬元”這句宣傳語。在這句宣傳語吸引下,我毫不猶豫地投入了網絡小說寫作。
2006年2月中旬開筆,5月拿到第一筆稿費,從此停不下來。2009年是寫作的分界線。那一年《侯衛東官場筆記》出版,銷售很好。在2011年,《侯衛東官場筆記》等8部全部進入新華書店和當當網虛構作品,全年銷售額進入前100名,有幾部還很靠前。從2009年開始,我由單純網文寫作演化成網上和網下兩棲寫作,新作品網絡版和簡體版一般同時推出。
回顧我簡單寫作歷程,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最初寫作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賺錢養家
這個不高大上的寫作目的對我的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為了能夠賺錢養家,我在寫作時必須要充分考慮讀者。擺在書店的書有很多,網上作品更多,為什么讀者要花錢買我的書?我的書能夠為讀者提供哪方面的知識?能夠打動讀者嗎?能夠喚起讀者共鳴嗎?能夠滿足讀者感情需要嗎?這是我寫作之前必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考慮清楚了,則能夠賺錢養家,否則不能。
這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不同出發點將導致完全不同的寫作理念和寫作結果。
沒有網絡小說,我永遠不知道自己還能寫作
傳統文學的承載形式主要是報紙、期刊、圖書三種,對于我當時的情況來說,難以在短期內在報紙、期刊、圖書上獲得成功。如果沒有網絡文學,為了生活,我不會選擇寫作。有了網絡小說,我才知道自己還能寫小說。
當前許多年輕作者與我有相似的寫作路徑。絕大多數網絡小說作者沒有經過報紙和期刊訓練,而是通過網絡獲得寫作訓練。網絡小說寫作是一條全新途徑,給了許多年輕人寫作機會。
網上小說寫作表面上門檻低,有基本寫作能力的人都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表作品。網上小說寫作的門檻是在進入以后,由于網絡小說直接面對市場,數量巨大,競爭激烈,門檻實際很高。網絡文學和相聲非常接近,誰都可以說話,但是大家為什么花錢聽郭德綱說相聲?大家都會寫作,憑什么別人要花錢來看你的作品?作者們想要存活必然要經歷殘酷的市場考驗,每年新人輩出的同時老人不斷被淘汰,大浪淘沙的結果是作家競爭力大大增加,經過十幾年發展,網絡小說便成為影視、動漫和游戲所挖掘的富礦。
獲得讀者認可是嚴肅問題
我寫小說時年齡相對比較大,之前沒有從事過文字工作,這是劣勢。我的優勢是閱歷,我大學畢業后在基層工作多年,接觸到大量矛盾和沖突,見過黑暗和光明。我創作《侯衛東官場筆記》時,腦子里裝滿一群同齡人的生活經歷,無數鮮活題材源源不斷地涌到筆尖,這讓讀者在作品中看到他自己的人生,能夠和愿意跟隨主人公進入另一個虛構世界,能夠和故事主人公同喜同悲。
我當初寫作《侯衛東官場筆記》時處于懵懵懂懂的狀態,沒有明確的寫作理念。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創作該書,至2017年完成以后,我形成了自己的創作原則:“努力將虛構人物放在真實社會背景之下。社會背景越真實,虛構人物將越鮮活。”每個人的創作原則皆不同,我擅長并專注于寫現實題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自己的創作原則。
社會上有一種普遍誤解,認為商業小說(或是類型小說,或是通俗小說)要贏得讀者就要迎合讀者。這種誤解影響了很多人,甚至包括部分作者和評論者。依據我的寫作經驗,迎合讀者的作品很難打動讀者,讀者可以好奇地看一看,很快就會拋棄之。贏得讀者的手段決不是迎合讀者,而是想盡所有辦法讓讀者與作品共鳴。
認識到小說寫作的趨勢
在寫作中,我認識到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的身份將變得十分模糊,甚至這兩個稱呼亦將消失。傳統文學的商業模式與網絡文學的商業模式相融合,傳統出版終將被數字出版取代,變成數字出版產業鏈的一環。版權運營和開發將決定作家能否賺錢。商業模式會讓有才華有智慧的新手脫穎而出,實現人生價值。而“老”作家的收入也將得到充分保障。
(作者系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二屆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