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不忘鄉音 記住鄉情
來源:中國民族報 | 阿克善  2017年02月27日07:24

本文作者(左)與何世環老人在一起。 阿克善供圖

編者按: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今年的主題為“多語言教育促進可持續未來的實現”。這一節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我國大部分民族都有本民族語言,民族語言既是鄉愁的載體,也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民族語言消失,很多悠久的文化也就失去了寄居的家園。我們使用漢語普通話,是為了便捷地溝通和交流,而珍視民族語言,則是對文化根脈的呵護。因此,本期“民族文化·鄉愁”聚焦民族語言與鄉愁問題,以饗讀者。

民族語言是鄉愁的重要載體

2017年的春節對于我來說很特別,我沒有在家過年,而是前往黑龍江省孫吳縣沿江滿族達斡爾族鄉四季屯,與我的滿語老師何世環奶奶一家共度佳節。

何世環奶奶今年已經90歲了,我與她接觸10年有余。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跟何奶奶接觸時的場景:那年冬天雪很大,在去何奶奶家之前,我給她打了電話,客氣地用漢語闡述了自己想學習滿語的愿望。何奶奶當時的態度很抵觸,不愿意接受來訪。

彼時,我的滿語水平還很低,但是為了求得老人的同意,我趕緊用并不流利的滿語說:“老奶奶,我是一個滿族男孩,這次來探望您,是想跟您學學咱們滿族話和滿族的老歌兒。”何奶奶聽到這句話以后,非常興奮地滿口答應。

生活在村屯里的老人對陌生來訪者懷有戒備心和抵觸情緒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何奶奶的態度發生轉變,不得不說是因為她聽到有人用母語和她說話,所以抵觸情緒和戒備心理瞬間轉化為認同。

這些年,為了學習民族語言,我拜訪了許多老人。有的老人年事已高,對祖輩留下的語言、傳統等記憶比較零散,像何世環奶奶這樣思維清晰、滿語表達流暢的老人并不多見。遺憾的是,何奶奶雖然身在滿族聚居地區,但是在村里能與她用滿語交流的人已經寥寥無幾,甚至她家的大部分成員也都是以漢語為主要交流工具了。

滿族語言瀕危態勢的形成并非偶然。隨著人口的遷徙、社會的開放以及與其他文化的交融,一些滿族人放棄使用本民族語言。以黑龍江璦琿一帶滿族青少年為例,他們會用俄羅斯語、英語問好,卻不會說滿族問候語。

誠然,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展,語言的融合與演進是不可阻擋的。一些民族語言會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語言習慣也正在形成。不過,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總有鄉愁需要守望,而民族語言無疑是鄉愁的重要載體。

民族文化正伴隨會說母語者的老齡化與離世而面臨消失

民族語言,對很多人來說是家鄉的記憶。無論離家多遠,只要耳邊響起本民族語言,家鄉的一切就會瞬間呈現。而在當下,特別是在城市中,民族語言裹著人們的鄉愁,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故鄉,一種是血緣生根地,而另一種則是信仰和精神所依附的地方。白山黑水,是滿族人的故鄉,那里曾經是滿語暢行無阻的地方、是滿族文字誕生之地,也是我搜尋滿族歌謠、學習滿族語言的地方。

我最初對滿族文字有直觀的認識和了解,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愛新覺羅·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的滿文檔案照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我家已經無人通曉滿語文,但是我卻對這種神秘的符號充滿了探知的欲望。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到北京從事音樂工作,有機會接觸到各民族的音樂家、歌唱家以及他們用本民族語言演繹的音樂作品,滿族文化的遺失使我產生了挫敗感。我了解到,滿族人口逾千萬,而能掌握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人卻少之又少。因此,我從2003年開始搜集滿族歌謠,并系統地學習滿語文。

我一向認為,滿族歌謠并不等同于清代宮廷音樂,它是由滿族聚居地區的人民傳唱的、在勞動中誕生的、用滿族語言唱誦的音樂。我于白山黑水間,經過十余年的搜集調查,雖小有收獲,但同時也明顯感覺到,以民族語言為載體的民族文化正伴隨會說母語者的老齡化與離世而面臨消失。

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對現今滿族語言文化的境況是否持悲觀態度,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當前有非常多的年輕人通過網絡主動了解滿語文以及以滿語文為載體的文化,諸如歌謠、薩滿祭祀神詞、家譜、檔案資料等等。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有滿族還有其他民族乃至其他國家的年輕人開始學習和研究滿語文。在政府促進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背景下,以中央民族大學滿語社團每周開設的培訓班、東北師范大學開辦的寒暑假滿語文培訓班以及社會上其他形式的滿語文培訓班為例,粗略統計,學習滿語文的人已逾萬人。

我一直從事滿語歌謠的搜集整理、再制作等工作,為的是滿族以及各兄弟民族的朋友能夠通過音樂方式,對滿語文有更加直觀的認識,讓大家對滿語文不再陌生。畢竟,減少群眾的陌生感,是一個事物能夠被廣大群眾所了解、所熟悉的第一步。

延續民族優秀文化和優良傳統

我于2016年策劃了滿族歌謠全國巡演活動,從祖國的北疆哈爾濱出發,經多個省市,收官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滿語歌謠雖然在滿族故地從未停止唱誦,但還屬于小眾文化。因此,我不免擔心,出了東北到其他地區演出,能否被大眾接受。

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和擔憂是沒有必要的。在上海,有不少音樂界人士以及眾多媒體前往現場,他們不僅對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也表現出對滿族語言的關心。在長沙,湖南電視臺邀請我錄制節目,公交車里也換上了滿語歌謠巡演的廣告,這是滿語文在南方城市得到認可和推廣的最好證明。巡演的最后一站在南寧,我與壯族音樂人陸益合作,進行了一場滿語歌謠和壯語歌謠的文化碰撞,完成了一次南北兩個民族音樂交融的活動。此次演出不僅使壯族同胞對滿族文化有了新的認識,也使我對壯族的語言和音樂有了深入的了解,拓寬了眼界。

在信息時代,延續民族優秀文化并不是癡人說夢。以活態文化為基礎、民族政策為扶持、網絡為載體,對瀕危文化進行拯救傳承,這項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祝愿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天,每一個民族的文化、每一朵花兒,都不會凋零失色。愿中國這個大花園,色彩越發斑斕。也愿人類文化中,不會再有只能憑資料才能被人認識的文化。

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說:“語言是思想的外衣。”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保護民族語言,不僅是為了不忘鄉音、記住鄉情,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伊人久久中文大香线蕉综合| 久久精品桃花综合|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综合| 久久婷婷午色综合夜啪| 激情综合丁香五月|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久久婷婷丁香五月综合五|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亚洲狠狠爱综合影院婷婷|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天天久久影视色香综合网|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不卡|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狠狠色丁香九九婷婷综合五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WWW|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 伊人色综合久久88加勒|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99久久综合精品国产|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一本色道久久鬼综合88| 久久久久国产综合AV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