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滅不去的紅色記憶(雨凝)
進入巴中,伴隨著瀝瀝的如絲細雨,時續時斷,來去無聲。空氣被浸潤得清新可人,四圍群峰連綿、嵐靄如紗似幔,山間林木也愈加青翠悅目。巴中如此秀麗,無怪乎巴中人用“山中、水中、入畫之中”的宣傳語自信高調地贊美著自己的家鄉。
東漢置漢昌郡,北魏置巴州,巴中的悠久歷史已延續了一千九百多年。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傳說,張飛入蜀智取巴郡的美談,南龕石刻盛唐氣象的雄渾,小寧城南宋抗蒙的義舉……把巴中的歷史文化長廊裝扮得多姿多彩、厚重博深。
而巴中歷史最波瀾壯闊、風起云涌、壯懷激烈的一頁卻發生在最近的一百年。1932年12月,經歷了數月苦戰的紅四方面軍翻越大巴山,經兩河口鎮進入四川。紅旗漫卷,似一道道閃電撕裂了川東北黑暗的夜幕,秦巴山區迎來了黎明的曙光。
以退為進、逶迤周旋,絕地反擊、出奇制勝,來年5月空山壩戰役的勝利一舉粉碎了四川軍閥田頌堯的“三路圍攻”;徐向前、李先念等革命前輩的卓越軍事指揮才能和紅軍將士的英勇善戰在巴中的紅色歷史上烙刻下深深印記。是役之后,以通江、南江、巴中為中心的川陜革命根據地規模初具,進入一個鞏固和發展的嶄新階段。窮人自己的隊伍來了,通南巴的勞苦大眾參與革命熱情高漲,“當兵就要當紅軍,打倒土豪和劣紳”,一年時間,根據地擴展到二十多個縣,紅軍隊伍發展到八萬多人,革命的隊伍勢力壯。
這是怎樣的偉業啊!這樣的偉業,應該也必須被后來者濃墨重彩地書寫。“川陜蘇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域”“川陜蘇區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偉大戰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義”,毛澤東曾經這樣高度評價。
歷史不能忘卻,“重走長征路”是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5月夏初,我跟隨中國作協“重走長征路”采風團走進巴中,拜謁革命烈士陵園,表達深切緬懷;參觀根據地博物館,回溯紅色記憶;走訪紅色古鎮,追尋革命足跡,經歷著一處處心靈的震撼,一路路精神的洗禮。
來到恩陽古鎮時,雨還在下。
位于恩陽河、之字河交匯之處的古鎮,曾經是通往渝滬的繁忙碼頭,常有數百條商船停靠。渡口的古樹茂密參天,見證了多少的商客苦旅,見證了多少的離愁別恨。但可以肯定的是,當紅軍從渡口舍舟登岸的時候,渡口是歡騰的,古鎮是歡騰的。受盡欺壓的勞苦大眾迎來了自己的隊伍,揚眉吐氣,充滿了當家作主的豪氣和底氣。
曾經去過許多古鎮,和它們相比,恩陽古鎮可謂袖珍。但鎮內保存有大片的明清古建筑群,獨特、壯觀,且川北民居特色十分鮮明,更為重要的是古鎮抑制不住的紅色氣質,這些都讓人必須對古鎮青睞有加。中共川陜省委儀閬縣委,以及恩陽縣委、財政委員會、法庭、紅軍經理處等紅四方面軍留下的各類行政機關舊址分布于鎮中,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的石碑是它們鮮明的身份標識。
細雨、幽巷,會讓人生長一種別樣的情緒,隨著一步一步的前行漸漸地洇暈開去。你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不由得會肅然起敬,他們是那段紅色歷史的見證者。這濕漉漉的青石板路,紅三十軍的戰士曾在人們的夾道歡迎中列隊走過;這古香古色的川北大屋,紅三十軍的將領曾和鄉民代表聚集在此,熱烈地討論根據地的發展大計。
在恩陽,紅四方面軍還建立了工會、貧農會、少共、少先隊、童子團等群眾組織,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了廣泛地宣傳共產主義思想和紅軍的宗旨,宣傳人員把標語刻在臨街房屋、店鋪的石質立柱和墻面上。行走在古鎮老街,不時會有“建立蘇維埃政權”“擁護紅軍”“擁護共產黨”“共產黨熱愛人民”等標語映入眼簾。遭到國民黨還鄉團的破壞,加之風雨的侵蝕,當年的標語一定不會這般地清晰奪目。字體上鮮紅的油漆色彩告訴你,這是現在重新涂抹過的,有的標語甚至是根據歷史記載補刻的。但這絲毫不會弱化恩陽古鎮的紅色身份,反而更能讓人感受到這份紅色遺產的彌足珍貴,并通過它去觸摸紅色恩陽至今依然強勁不衰的心跳。
走在古鎮老場街,若稍不留意就會錯過聲名遠揚的列寧模范學校,我們禮敬的凝視也是在旁人的提醒之后。學校和街上的其他房屋緊緊地連成一體,結實的石頭墻基足有兩米來高,灰白粉墻有些斑駁,雕花的石頭門柱,暗淡的絳紅色門板,門楣處一對喜字柱。當地人說,1933年7月至1935年4月,紅軍在此開辦了列寧模范學校。先后從各區挑選了兩百余名優秀青少年在校讀書,結業后分配到紅軍總政治部、總政劇團等單位和連隊。不難想象,這里是紅軍在恩陽時最熱鬧的所在,一個個貧困兒女和農家子弟,在這里沐浴著共產主義思想的光輝,明亮的眼眸中充滿了對新生活的無限憧憬。
和鎮上其他地方一樣,適合鏨刻標語的地方,紅軍宣傳隊鏨字隊都會刻下標語,列寧模范學校的堅固花崗巖墻基也不例外。但是,如今卻只看到墻基曾經刻有標語的地方或深或淺的鑿痕,所刻內容已經難以辨識,它們在紅軍北上后被國民黨地主還鄉團破壞了。門框處的字體同樣被還鄉團鑿得七零八落。輕輕地撫摸這破碎堅韌的字體,不禁思緒萬千:紅軍北上抗日了,標語被鏟平了,鑿花了,但紅軍播撒的工農革命火種卻成燎原之勢,熊熊燃燒在恩陽,在巴中,在通江,在南江,在整個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宣傳的共產主義思想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勞苦大眾心中掀起了翻天巨浪,人們建立新制度開始新生活的愿望已經迫切不已。
說到石刻標語,那可是川陜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的獨特創造,是“排難創新”紅軍精神催生的智慧之花。1934年11月,紅四方面軍在通江毛浴古鎮召開了全軍黨政工作會議,提出了“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訓詞。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等采風團一行所到之處,均有訓詞內容和相關文物的展陳。同行的作家朋友感慨地說,“創新”,這個當下頻繁使用的概念,八十多年前紅軍就已作為核心理念應用于對敵作戰和根據地建設之中了,可見真理是永恒的。
在多崇山峻嶺的秦巴山區,石材豐富。建房蓋屋、打造安居之家用石;禮佛敬仙、表達宗教信仰也用石。數千年來,在這里繁衍生息的巴中人民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鏨刻進一塊塊冰冷的石頭,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石刻藝術作品,巴中也因此享有“中國石刻藝術之鄉”的美名。當這種藝術創造力、雕刻技能和紅軍精神結合在一起,石刻標語便應運而生,金石碰撞出耀眼的光亮,指引著人們前進的路向。
如今,在川陜革命根據地,保存完好的紅軍石刻標語、石刻文獻、石刻對聯等仍有兩千二百余幅。巴中、廣元、達州、綿陽等區域均有分布,而以巴中通江為最——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字符面積最大。聞名全國、曾令國民黨反動派和土豪劣紳恐懼不已的紅軍標語“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就在通江沙溪。
細雨蒙蒙,山路彎彎。采風團一行特地趕往沙溪,將瞻仰“赤化全川”標語作為“重走長征路”中的重要一站。當一行人在觀景臺站定向對面紅云崖望去,實實在在被“赤化全川”雄壯的氣勢震撼了。紅云崖山高林密,唯在接近山頂處有一面積巨大的斷崖截面,四個字鏨刻其上,結體剛正,碑意濃厚,在赤色崖體、蒼翠林木的映襯下十分醒目、異常壯觀。驚嘆之余,一行人討論著鏨刻工程的難度和字體的大小,聽我們各執一詞,當地一位作家告訴我們,大的筆畫里躺進一個成年人是沒有問題的,對此眾人又是一片驚嘆之聲。
接著,我們又得知了一段關于標語的真實故事。當初紅軍鏨字隊在紅云崖準備鏨刻的不是“赤化全川”,而是“國民黨是帝國主義走狗”。“國民”二字刻成后,恰逢川陜省委宣傳部部長劉瑞龍一行來此巡察。劉瑞龍覺得標語氣魄不大,建議改刻“赤化全川”,并由恩陽張姓小學教員書寫。于是,經過二十余名鏨字隊員兩個多月辛勞,既體現政治宣傳需要,又具有很強藝術性的“赤化全川”標語誕生了。和恩陽古鎮的紅軍標語一樣,在紅軍北上抗日后,地主還鄉團意欲破壞“赤化全川”標語,是當地群眾偷偷用稻草灰調米湯在夜間將字涂掩,標語才得以保存。
故事講完,驅車回轉。此時心中不免有些許遺憾,時間的原因,不能一一走訪巴中的紅軍石刻標語了。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時至今天,在那懸崖峭壁間,在那山腰巨石上,一條條石刻標語,依然保持著昂首挺立的姿態,像一把把火炬,似一盞盞明燈,穿越八十年歷史云煙,仍在傳遞著激勵人們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哦,歲月雖逝,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