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仁琮(侗族)丨獲獎作品:《破荒》創作感言
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現實,是沒有現成答案的。需要站在一定高度,以人民的利益、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冷靜地思考,辨別是與非、高與低,作出判斷。我寫三卷本長篇小說《破荒》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要從紛繁復雜的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找出一條路來。從新中國成立前期到改革開放這30多年,中國人民走過很不平常的一段路,既無法抹去,也不能繞過,更不能隨意涂寫。這30多年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包含了人民翻身解放、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等特殊的歷史階段。
經過幾年的苦苦思索,翻閱我國和其他一些重要國家的歷史,我發現一個基本事實: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一帆風順的,走彎路、出現挫折在所難免。我意識到,中國人民走到今天不容易,應該倍加珍惜。這便是我創作《破荒》的基本出發點,是我在作品中集中表達的真情實感。
事實上,在我眼前晃動著家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特別樸實,特別能吃苦,特別有毅力。他們經受打擊、經歷挫折,但沒有沉淪。主人公龍文冔是山里有志氣的孩子,“文革”中也犯過錯誤,但很快醒悟,追求夢想不動搖。龍文冔的父親布勞兆是遠近聞名的鐵匠,他講義氣,識大局,不怕邪惡,敢于保護“文革”中挨整的領導干部……這些人都很普通,卻又是打不垮、壓不倒的中華民族脊梁。這是那片沃土給我的靈感,是那些時時浮現在我眼前的剛毅而普通的面容給我的啟示,我像摸索在黑夜里猛然見到亮光那樣興奮難抑,不寫這30年,不從各個側面去表現他們,會遺憾終身。而且,說過去的不足,在于總結經驗教訓,繼續前進。
此生和文學結緣,還獲得“駿馬獎”,是我的莫大榮幸。我雖然已逼耄耋之年,依然心甘情愿地在文學創作長途中跋涉,因為它給了我無窮的樂趣和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