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艷:瓊瑤是我們這代作家實際卻又不愿承認的創作源頭
2024年12月4日,知名作家、編劇、影視制作人瓊瑤逝世,享年86歲。
2024-12-05
-
馬思鈺:泛娛樂化與金庸文學的經典化
自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內地,金庸的武林江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2024-12-05
-
作為方法的創意寫作: 融媒體視域下的當代文學研究轉型
摘要:創意寫作通常被視為藝術表達,而不是學術路徑。
2024-12-05
-
項靜自述:從評論到創作,更理解“真誠地表達”
就文學而言,學院跟“修辭”或“學派”,媒體跟“熱點”,其實都有點錯失“文學的專業性”這回事。
2024-12-02
-
用文字舞蹈,提供他者鏡鑒
評論也是一種創作,因而,評論的文體、風格也多種多樣,有的傾向于中國文藝品鑒直覺感悟式的表達,有的傾向于西方文藝理論邏輯理性的分析,我傾向于兩者的結合——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考的共融。
2024-11-30
-
一種理想的文學批評
一個理想的批評家,需要具備敏銳的文本解讀能力,同時還要擁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生活經驗,要善于將生活與文本融會貫通、整體解讀。
2024-11-30
-
由“看不懂”的問題說到新詩的公共性
最近讀到程繼龍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的《關聯與表里:從“胡適之體”到“看不懂的新文藝”論爭》,此文正好印合了我對新詩相關問題的思考。
2024-11-29
-
謝有順:創意寫作要從感覺出發
創意寫作現在是一個熱點。
2024-11-28
-
王彬彬:何為文本細讀
一 其實,文學作品的文本細讀,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2024-11-28
-
“新時代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分期問題
內容提要 從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中重新審視新時代文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開啟了新時代文學,從整體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格局。
2024-11-28
-
融媒體時代的文藝:貼近讀者但不媚眾
回望文學史可以發現,文學的發展如蛛網般交疊纏繞、伏脈千里,其中一條悠久而綿長的重要脈絡是漫長歷史過程中“雅”的文學與“俗”的文學不斷交替迭生。
2024-11-20
-
“小鎮青年”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生力軍
在新時代的社會文化與文學語境下,小鎮青年作為青年文學形象譜系中的重要分支,在當下逐漸成為一種類型化的文學創作景觀,以其獨特的文化特征、精神風貌、成長變化與社會價值,成為反映當下時代發展變遷的重要鏡像。
2024-11-20
-
霍艷:“素人寫作”的跨媒介傳播與內核變異
“素人寫作”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文學現象,它記錄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切感受,對勞動工作、勞動關系有了重新發現,使得文學跨越圈層貼近大眾,喚起了普通人的創作興趣。
2024-11-15
-
孫郁:批判精神的尋找
我自己是讀師范出身的,從事教育工作也有許多年。
2024-11-08
-
賀紹俊:當代小說,未能有效為時代生產思想和儲存思想
小說既有娛樂的功能,也有思想的功能,當然還有其它多種功能,但娛樂功能和思想功能是小說最主要的兩種功能。
2024-11-04
-
“現實”如何轉化為“詩歌”
在百年新詩的發展歷程中,現實主義詩歌無疑占有重要地位。
2024-11-04
-
“生活場”的建構與“我在”的寫作
當下作家的焦慮 當下作家似乎存在著普遍的焦慮。
2024-11-03
-
小冰與莫言詩歌寫作的跨媒介性及具名式焦慮
摘 要 微軟程序小冰和莫言同年跨入詩壇并成為頗具話題性和現象級的詩人,其寫詩行為也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媒介文化的特殊性。
2024-10-29
-
我們用AI所創造的一切,都將是我們自己的倒影
2024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頒給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
2024-10-23
-
“破壁除障”:持久的任務或自我克服
從“真問題”與“大問題”說起 今年夏天,《名作欣賞》雜志分上下兩期發表了一組現代文學學人的筆談文章,欄目主持人、青年學人李浴洋在《什么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真問題”與“大問題”》中(《名作欣賞》2024年第5期)向學界“60后”到“80后”的部分研究者發出邀請,他這樣寫道:“希望圍繞一個您心目中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真問題’與‘大問題’展開論述。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