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耕組”的批評精神
在新時代的文化語境之下,回望1980年代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筆耕組”文學批評活動,萃取其文化批評精神,對促進新時代評論事業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
2024-12-16
-
朱輝《萬川歸》:心河歸處尋生命
朱輝的長篇小說《萬川歸》巧妙運用多線敘事手法,深情而細膩地描繪了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的人生軌跡,追蹤主人公的個人命運在時代風云變幻中的波折起伏。
2024-12-16
-
呼喚“古老”文化,承托起中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藉由祖祖輩輩生存的聯結與千百年文化的傳承,中國,成就了我們共同的認同與信仰。
2024-12-15
-
《天路·慕生忠》:雪域高原上的筑路者
2024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長篇紀實性文學著作《天路·慕生忠》應時出版,以紀實手法深情記敘了慕生忠將軍帶領大家在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不畏艱險修筑青藏公路,勘察青藏鐵路沿線,建設格爾木的奮斗事跡。
2024-12-15
-
《春天短暫而漫長》:一曲創業女性的贊歌
深圳作家陳徹的長篇小說《春天短暫而漫長》通過改革開放以來年輕創業者們的深圳故事,生動展現了深圳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內核。
2024-12-15
-
《海與土》:小說是生命經驗的重建
人的記憶往往是潛在的,對于有些人來說,時間久了,記憶便淡忘了,但對于有些人尤其是作家來說,無論時間如何流逝,只要自己有所準備,似乎隨時可以激活并迎接記憶。
2024-12-15
-
《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陳春成的中篇小說《秋水》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關于追尋、記憶與和解的故事。
2024-12-15
-
《彼此》:塵埃里有一大片土地
《彼此》的獨特價值,就在哲貴自己所言,“我開始有意識地構建信河街文學世界,開始關注和思考腳下的那片土地,嘗試了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
2024-12-15
-
《火燒彈涂》:海島長滿生命的可能
在鋼筋洪流的沖突中,在經濟大危機下,遭受生活變故的人們究竟該何去何從?李師江的《火燒彈涂》正好詮釋了這個問題。
2024-12-15
-
余風《從0到5000米》:天梯登攀者之歌
海拔,是垂直的高度,也是兩點的間距。
2024-12-15
-
駱寒超《心靈的牧歌》:駛向詩歌的草原蹊徑
駱寒超教授新近出版的詩集《心靈的牧歌》,涵蓋了其從1954年至2024年整整七十年的詩作精選,是一個詩人怎樣“做減法”的過程。
2024-12-15
-
王安憶《兒女風云錄》:人間浮沉錄
近期,作家王安憶的新作《兒女風云錄》出版,以其緊湊情節、各色人物和老練的筆法,串連起“老法師”跌宕起伏的一生和那個紛繁復雜的年代。
2024-12-15
-
《珠市口1938》:諜戰之趣味,歷史之溫度
簡單地說,邱振剛的長篇小說《珠市口1938》講述了一個1938抗戰年代的諜戰故事:一項艱難的地下任務,一張真偽難辨的新聞照片,一次波瀾起伏的秘密行動,幾派有團結有斗爭的力量……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容易發現小說在諜戰主線上的外延:知識青年的成長、城市人文地理的還原、家國情懷與信仰等主題同時充盈在小說內外,使之成為一部兼具敘事趣味和歷史厚度的佳作。
2024-12-14
-
殘雪《出生地》:夢境與幻想的游弋
阿里斯托芬在《會飲篇》里提到,在遠古的神話世界,每一個個體都是由兩個人構成的完整球形身體,眾神害怕完整的人類力量過于強大,因此將我們一劈兩半,從此世上就只有殘缺的男人和女人。
2024-12-14
-
楊曉升《槍手》:文學之歌依然嘹亮
“文貴啊,你別再吭哧吭哧苦哈哈寫什么破小說了,所謂的小說呀純文學什么的,能掙幾個錢?我勸你還是盡早扔掉吧,千萬別浪費時間、糟蹋生命了!”這是楊曉升中篇小說新作《槍手》(原載于《芙蓉》雜志2024年第6期)的開篇。
2024-12-13
-
唐詩人:物質、“物敘事”與城市文學
引 語 談論城市,不能不說及城市的物。
2024-12-13
-
“融合文學”、傷痕記憶與代際危機
在當下,圍繞“新東北文學”和“東北文藝復興”(也包括“新南方寫作”或“新南方文學”)等概念的討論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一種危險,即如果陷入一種過于文學史化—學科化的話語權之爭中,將極大地削弱或抵消這些概念所內蘊的能動性與把握現實的潛能。
2024-12-13
-
孫郁《魯迅與國學》: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2024-12-13
-
以“一生一事”之心繪自然
讀《自然而然:曾孝濂自傳》,感受最深的是樸實、低調的文字,寫出了傳主勤奮、精益求精的一生,其中蘊含著曾孝濂老先生以“一生一世”之心繪自然的情懷。
2024-12-13
-
《王船山》:以傳奇性打開歷史敘事閥門
打開聶茂最新長篇小說《王船山》,無法浮光掠影,首先是一種被沉浸帶入的感覺,需要句段的逐一體味,才能有通透的閱讀感受。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