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年度綜述|2015年報告文學:主題寫作·文體“氣場”

http://www.00444477.com 2016年01月25日09:11 來源:中國作家網 丁曉原 王 暉

  新觀察·年度綜述

2015年報告文學:主題寫作·文體“氣場”

□丁曉原  王  暉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 奇致力于揭示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大事件對普通人的影響。她勇于直面、揭示、反思因為人為的原因所造成的時代和人類的苦難,這在消費文化主導的今天具有特別重 要的意義。可以說,這是知識分子寫作,也是為人類的寫作。對當下中國而言,這樣的寫作還太少。

  報告文學應是現實的報告。過度消費歷史、單 純依賴檔案資料、缺乏深入的田野調查、沒有“對話”的價值是可疑的。2015年的報告文學寫作正在改變這種狀況。今天的報告文學在全媒體語境中已沒有新聞 性優勢,也沒有社會思潮推動的外力,應該在回到文體新常態中,建構報告文學文體自身的優長。”

  主題寫作

  規模化的抗戰敘事

  丁曉原:中國抗日戰爭曾經是現代報告文學書寫最為集中、最為全面的重大題材類型。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 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國家主題。報告文學作家以非虛構的方式,積極參與這一主題的文學書寫,也是戰后 70年這一題材最具寫作規模和質量的一次。與戰時抗戰報告文學“輕騎兵”和“速寫化”相比,2015年的作品許多是大體量大容量的厚重之作。王樹增的《抗 日戰爭》三卷180萬字,是我所讀到的第一部全時空、全面敘寫全民族抗戰的報告文學。作者秉持了自覺的“全民族抗戰”敘事,超越了以往關于抗戰敘事中常見 的意識形態先行、基于單一視角敘事的規制,使作品更接近歷史的真實,更真實地存錄歷史的本真。這部作品還是一種旨歸于當下和未來的精神性寫作,其重大的價 值在于對凝聚在抗日戰爭中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激活。

  徐錦庚的《臺兒莊涅槃》寫出了臺兒莊的“前世”與“今生”,有效拓展了這一題材的寫作空間,豐富了作品的歷史感。李延國和李慶華的《根據地》由 “漸行漸遠的冀魯豫”而至“永遠的冀魯豫”,在歷史與現實的融合敘事中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忘卻的記憶”,“民心才是真正的根據地”。孫晶巖的 《北平硝煙》以散點透視的方式敘寫北平抗日歷史,是一部北平抗日戰場的尋訪記,也是一部具有新視角的抗戰新敘事。

  短篇中也有一些可觀之作。鐵流的《一個村莊的抗戰血書》寫山東淵子崖村保衛戰,以一種真實、凝練而極有故事性的敘寫呈現血戰之慘烈之壯烈,是典 型的人民抗日敘事。《國家記憶:滇西采風隨想錄》故事渾成、意味厚重,其中有對歷史存在的記寫,也有作者鐘興面對歷史坦誠“懺悔”的個人敘事——“讓歷史 告訴未來”,作者對歷史致敬的情懷雋永而感人。

  王  暉:有關抗戰的報告文學,還有幾部作品也頗具新意。張雅文的《與魔鬼博弈:留給未來的思考》以開闊的視野,描述了中、德、日和丹麥等國多位反法西斯志士, 在二戰中飽含良知和人性光輝的義舉,并從宏觀層面,以對比方式,揭示德日兩國對待侵略戰爭的決然不同的態度,以及隱含在這些態度和行為背后的民族、文化、 政治等因素,理據充分,情感強烈,力透紙背,真正體現出報告文學作家的行動力和在場性,是近年來反思抗戰的有深度的報告文學。作品背后凝聚的是作家高濃度 的愛國情感、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章劍華的《承載》聚焦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遷移:故宮萬件文物的萬里大遷徙,從一個側面展現中國文化戰線上的抗日戰爭,形象地詮釋“文化 抗日”的深刻內涵。這不僅是作者對于抗戰題材的獨具慧眼和標新立異,更顯示出作者的文化擔當和歷史責任意識。王龍的《刺刀書寫的謊言》描述的是由10余位 日本作家組成的“筆部隊”,揭露了抗日戰爭中一個鮮為人知的側面。描述一萬余名河北平山縣農民組成抗日部隊平山團轉戰南北、屢建奇功的《尋找平山團》(程 雪莉),敘述東北抗聯戰士抗戰的《雪沃東北:民族英魂88旅》(李林),全景再現中國遠征軍壯舉的《旌旗萬里:中國遠征軍在緬印》(彭荊風),生動地詮釋 了“全民族抗戰”的深刻內涵。此外,丁曉平的《另一半二戰史:1945·大國博弈》以詳實生動的筆觸,寫出二戰期間各國領導人于戰場之外的較量,形象再現 了“正義戰勝邪惡、真理戰勝強權”的人間正道。這些作品使抗戰題材報告文學不僅呈現出數量上的規模化擴張,更顯示出新的敘述通道和質的提升。

  回歸主位

  行進中國的報告

  丁曉原:報告文學就其文體的主要功能看,應當是現實的報告。這一文體寫作如果過度地“消費”歷史,并且單一地依賴檔案資料,缺乏深入的田野調 查,沒有“對話”(歷史與現實、主體與客體)的建構,只是純粹歷史非虛構,其價值是可以質疑的。2015年的報告文學寫作正在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主題 性的抗戰敘事作品多是現實與歷史的對話,另一方面,不少作家注意觀照行進中的中國,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寫作了不少洋溢時代精神、現實感比較強的作品。

  楊黎光的《橫琴》如其副題所示,是“對一個新三十年改革樣本的五年觀察與分析”,作品對珠海橫琴的“發展、試驗、改革、成就和得失”,作了全面 的敘寫和解讀。許晨的《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詳敘我國深潛器的研制和挑戰深海的故事,展示了我國科技的新成就。王成章的《國家責任》記錄碳纖 維企業,“站在行業制高點上”,打造“面向全球崛起的品牌”的創業史。

  傅寧軍的《長江星辰》,一合的《中國葫蘆峪》,高艷國、趙方新的《“中國梁”傳奇》等從不同方面各有側重地報告了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進展,謳歌其 中的帶頭人創業創新的業績和高尚的精神風范。孫侃在2015年推出了《樂在騎中》和《日出錢塘升正氣》,寫的是城市公共自行車和燃氣事業的發展,關注的是 城市大民生之事,顯示了報告文學與大眾生活的貼近。

  與此相比,短而精的作品也很值得欣賞。李春雷的《尋找“紅衣姐”》所寫人物馮歡娣是廣東中山市小欖鎮新永廣場清潔工。作者將人物的當前敘事、過 往的生活敘事以及“尋找”敘事有機地融合起來,真切生動地凸顯了“紅衣姐”窮物富心的美好形象。尋找“紅衣姐”,其實就是尋找人的精神之美,作品滿蘊了感 人的正能量。

  王  暉:報告文學與非虛構文學和其他文體相區別的一個顯在特質,就是它對當下現實的介入性。這種介入不應理解為一地雞毛式的零度寫實,而應當具備一定的態度、 高度、寬度和深度,在小現實中折射大趨勢,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講述當下真實中國的故事、表達今日中國的經驗。

  譬如對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改革前沿方陣的新表達。何建明的《李光耀的中國遺產》將目光投射中新兩國經濟合作的典范:蘇州工業園區,以對李光耀 這一核心人物的描述,牽引出“新加坡模式”試驗田的前世今生。朱曉軍和楊麗萍合作的《快遞中國》以浙江桐廬成長起來的快遞企業“三通一達”(申通、中通、 圓通和韻達)為表現對象,對迅速崛起的快遞行業做出描述,指出快遞改變中國和中國人的生活、創造財富奇跡。丁燕的《牧民新主張》將眼光放至西部新疆牧民的 當下生活,再現“從轉場到定居”、“打工”、“金礦掘金”等工業化對牧民生活的影響,思考工業化與傳統生活方式之間的平衡問題。黃傳會的《中國海軍》聚焦 中國海軍1949至1955年間的發展史,寫出10萬海軍官兵初創時期的艱辛和復興海軍之夢,凸顯個人與時代的有機結合。

  關注社會與生態問題,是中國報告文學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它充分表現出報告文學反思社會、砥礪社會的基本品格。朱曉軍的 《“烏坎事件”調查》以詳盡的采訪和清醒的描述聚焦農村基層政權、民主議政、城市化與農民利益等問題。王敬東的《職業病:“隱形殺手”》再現塵肺等“新工 人”群體中易患的職業病,解析其現狀、原因及其對策,呼吁政府和企業關注這一弱勢群體。韓生學的《中國“失獨”家庭調查》關注因孩子的意外夭折而失去獨生 子女的老人,通過多個個案寫出了他們在生活照料、大病醫治、養老保障、精神慰藉、后嗣傳承、喪葬善后等方面存在的各種困難。張曉惠的《北上海,這片飛地上 的愛恨情愁》描述的是位于江蘇鹽城的“上海農場”從上世紀50年代直至當下的社會歷史變遷,給予我們或新生、或沉淪、或城鄉、或青春的多元“飛地記憶”。 在《重癥監護室:ICU手記》中,作者周芳以義工身份在ICU工作一年,以日志形式記錄下一些典型病例,寫出其中的生離死別以及復雜的人性表現。

  作為特殊的反腐題材作品,呂錚的《獵狐行動》敘述的是2014年公安部緝捕在逃境外經濟犯罪嫌疑人專項行動中的19個精彩案例。《薇甘菊:外來 物種入侵中國》是李青松的最新作品,警示人們應嚴肅應對外來物種所帶來的生物和生態威脅。還有一些表現文化傳統與名人的作品也很有想象力,如白描《翡翠 紀》,徐風《一代壺圣》,何建明《真假之間:當代大玩家的驚天秘密》,徐可、王斯敏《文衡史鑒總菁華:追憶國學大師、書畫大師啟功先生》,江勝信《詩詞, 滋養心靈的沃土:記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丁曉平《大學校長蔡元培》,王炳根《冰心吳文藻:旅居日本》等。

  內生活力

  凝聚問題“氣場”

  丁曉原:言說報告文學,我們自然會“懷念”20世紀80年代,那是由特定時代的政治生態和文體特殊功能所共構的。今天的報告文學,在全媒體語境 中已沒有了新聞性的優勢,也沒有了社會思潮推動的外力,我們應該在回到文體新常態中,依據非虛構寫作的某些規律,建構報告文學文體自身的優長。2015年 的報告文學通過內生活力的激發,凝聚起可觀的文體“氣場”。

  陣地建設對于報告文學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作家·紀實》和《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是刊發報告文學的主要刊物。《北京文學·精彩閱讀》中的 “現實中國”,是一個連續性強、作品影響力大的報告文學專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是有力推動精短報告文學創作的高地,多刊發新聞性、時代性和文學性 兼具的優秀作品。

  此外,2015年首家報告文學電子刊《上海紀實》(季刊)倡導“在場”精神,正契合報告文學文體的品格;依托新媒體開放式平臺出版,正好適應新 媒體用戶端快捷獲取資訊的閱讀特性。從已經刊出的《山高人為峰:“上海中心”建造紀實》《上海“獵狐”風暴》《燃燒自己,抽出肋骨當火把》《中國醫生在摩 洛哥》《我和父親之間》等作品看,《上海紀實》是一份值得期待的電子刊。

  言說報告文學文體的“氣場”,我們還應該關注臺灣、香港的情況。臺灣有報告文學的傳統,2011年起星云大師倡設“全球華文文學星云獎”,其中 就有報導文學獎。2015年11月頒發的第五屆“全球華文文學星云獎”,王秀英、尹雯慧和吳文軒,分獲報導文學一、二、三等獎。香港報告文學學會于12月 舉行會刊《華夏紀實》創刊10周年慶活動,組織報告文學的學術討論,頒發了首屆“華夏報告文學征文大賽”獎。

  王  暉:報告文學的文體“氣場”,除了你所說的“內生活力”的激發,還應該有外力的刺激,諸如近幾年來持續推高的非虛構寫作。當然,文體的“氣場”從根本上 說,還在于“人氣”的聚集。近幾年,大家都抱著有些焦慮的心情看報告文學作家的“老態”。不過,一些“70后”和“80后”作家的加盟,使我們后繼有人。 丁曉平、王國平、梁鴻、李娟、丁燕、馬娜、紀紅建、李琭璐、王龍、呂錚、程雪莉和方格子等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們的寫作身份具有復合性——軍旅作家、編輯 記者、大學教授、簽約作家、警察;他們關注現實、回望歷史,顯示出觀照的敏銳性與獨特性、表達的反思性與藝術性。從這些青年作家身上,我們不難發現經典報 告文學寫作傳統的融入。他們當然還要歷練,要去經歷人生與寫作的各式風雨。因為,不經風雨,哪里能看到彩虹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