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資訊 >> 正文

2015 軍旅文化一派“戰斗風”

http://www.00444477.com 2016年01月20日14:26 來源:中國作家網 傅強 李偉 劉璇 王振江

2015

  軍旅文化一派“戰斗風”  

  文化的力量

  剪影可以把一個人甚至一個時代的形象,永遠留存在時光的長河里。剪影是一種文化,而文化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改變時光的流速,也可以影響人類的情感,還可以塑造人的靈魂。

  年終歲尾,流光蕩滌大地和人群,總會帶走些 什么,而一些難忘的事物永遠鐫刻在心田。回眸之處,我們欣喜地發現,一年來,在強軍目標的指引下,在習近平主席關于加強軍事文化建設、打造強軍文化一系列 重要指示的激勵下,軍旅文化更“亮”了,在鑄牢軍魂、聚焦打仗、夯實作風等方面,在塑造中國心民族魂強軍志上,愈加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軍旅文化更“實” 了,向強軍目標“聚焦”,向現實題材“聚力”,向基層官兵“聚光”,為培養官兵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提供了愈加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軍 旅文化一派“戰斗風”,就是我們捕捉到的這個年度的“剪影”。

  越是偉大的、奮進的、充滿希望的時代,留下的剪影就會越清晰。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深化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大幕已然開啟。來年的精彩,我們還要一起剪影,留下文化的記憶。

——編  者

  ◆軍旅文學

  講述,改革強軍的故事

  □傅  強

  “當天空降下第一場毛雪的時候,我就當兵了……”陳懷國199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毛雪》感動過多少初入軍營的農家子弟,催動了他們奮斗拼搏的 腳步。現如今,隨著征兵制度和入伍時間的改革,曾經慰藉過那一代軍人心靈的經典小說開頭,也已成為“50后”、“60后”軍旅作家們遙遠的懷想。伴隨我軍 建設發展的征程,軍旅文學也在一代代軍人的講述和閱讀中,賡續嬗變,生生不息。

  回顧一年來的軍旅文學創作,變與不變、常與非常,折射出的都是我軍“向強軍目標邁進、加快戰略轉型”的時代剪影;軍旅作家們深入學習、自覺貫徹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聚焦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主題,弘揚軍旅文學審美風范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堅持以人民和官兵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扎實塑造“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形象風采,生動講述著反映改革強軍實踐的軍旅故事。

  軍旅故事作為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題材上看,無論是回望革命戰爭歷史,還是直面軍旅現實生活,講述的都是軍旅人生的喜怒哀樂,觀照的都是 戰爭進程或備戰狀態下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運;而從思想主題、價值判斷、審美品格、精神向度、寫作倫理等層面視之,則是與中國故事高度統一的。處理現實 經驗,聚焦改革強軍,無疑是講好軍旅故事的關鍵所在。如何從日常生活中跳脫出來,突破固有的思維慣性,提升并超越既有的表達模式,創造新的文學經驗和思想 認知,著實考驗著軍旅作家的文學智慧、生活積累和寫作倫理。

  近年來,“70后”新生代軍旅作家群體的崛起逐漸引發文壇關注。他們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審美風格,觀照當代軍人的現實生活,直面改革強軍的嶄新 實踐。在王凱的長篇小說《瀚海》(《當代》2015年6期)中,步槍的烤藍、導彈的味道、軍裝的觸覺纖毫畢現;沙漠特性、自然景觀、風物人情極富質感;生 活本身的氣息、肌理、脈絡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情感世界、官兵之間細膩動人的關系都被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王凱準確地捕捉著沙漠深處那座軍營里一群年輕 官兵的喜怒哀樂,對軍人的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有著獨特的發現和別致的考量。趙雁的長篇小說《第四級火箭》(作家出版社2015年10月)以寫意筆法全景 式描繪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發展歷程,真實呈現出“東風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既有女作家獨特的視角感受,又表現出筆力上的陽剛與雄健。

  曾劍的短篇小說《向大海》(《解放軍文藝》2015年12期)聚焦海島軍人獨異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處境,將島上的諸種物象與守島軍人的心靈世界巧 妙地融為一體,將守島生活的孤寂、官兵精神境界的高遠書寫得精準、深沉卻又不失細膩、溫情。西元的小說常常以一種象征性的隱喻來實現意義的表達和審美的超 越。他的中篇小說《死亡重奏》(《鐘山》2015年1期)借用音樂形式來結構小說,嚴謹而冷峻地呈現出殘酷的戰斗場面和真切的生理感受,以極富文學性的華 麗筆觸譜寫出一曲厚重且精致的戰爭交響,對英雄主義精神作出了富于個人創見的新鮮表達。

  年終盤點,掛一漏萬,雖粗略卻難掩本年度軍旅文學堅實厚重的生活質地和張揚英雄主義的精神光芒。在新起點上繁榮發展軍旅文學,現實題材創作是無 法回避的重點也是亟待突破的難點。關注改革強軍,講好強軍故事,關鍵在于講好“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故事。軍旅作家要以文學的方式刻錄“四有”新一代革 命軍人的成長軌跡,留存他們的奮斗印記,建構他們的精神家園。惟其如此,年輕官兵才會在那一個個寄寓著思想、理想、情懷的軍旅故事中,想象他們的軍旅人 生,擁抱他們的青春記憶。

  ◆戰爭影視

  燃燒,抗日烽煙精神不滅

  □李 偉

  2015,中國影視天地處處燃燒抗日的烽煙。 軍隊影視藝術工作者以義不容辭的使命感、責任感,創作推出了一批抗戰題材作品,在全國各大院線和電視臺火熱播映,贏得了觀眾普遍稱贊。

  作為軍隊影視創作的龍頭單位,八一電影制片廠集中火力瞄準抗戰題材,在創作上不斷突破,相繼打造了電影《百團大戰》《戰火中的芭蕾》《誘狼》 《開羅宣言》《圩堡槍聲》、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東方戰場》《文房四寶》《鄂爾多斯風暴》等作品,多維度地再現中國的抗戰歷史,在創作“沖鋒”中打響 了“八一影視”的品牌。

  其中,電影《百團大戰》《戰火中的芭蕾》頗為亮眼。《百團大戰》在真實的歷史大事件中貫注歷史精神,是一部扎扎實實描寫抗日戰爭的正劇。該片上 映后,3天票房破億,上映8天票房累計3億,既贏得了好口碑,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而電影《戰火中的芭蕾》由中俄藝術家聯手創作,融入愛情與戰爭兩大 藝術主題,展現了中俄兩國軍民攜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深厚情誼,被觀眾贊為“拍出了抗戰片的文藝范兒”。

  大銀幕上好戲連臺,軍隊影視工作者推出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同樣火爆熒屏。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著力刻畫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李兆麟等一批東北抗聯英雄。該片播出時收視率穩居同時段全國前五,并榮獲電視劇“飛天獎”。

  沈陽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出品的《女人的抗戰》、第二炮兵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攝制的《金玉瑤》、南京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創作的《云水 怒》,分別從不同側面、不同領域展現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麗畫卷。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女人的抗戰》,講述地下黨女戰士 杜雪顏組織女子團,配合抗聯五軍,在東北敵占區與侵略者展開正面激戰的故事;《金玉瑤》講述了進步青年在抗日戰爭中排除萬難,開辦企業為黨籌集經費的故 事;《云水怒》講述了愛國志士在黨的影響和感召下,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同日本侵略者展開尖銳斗爭的故事。

  可以說,影視作品構成了“正劇+傳奇”的可喜格局,反映出軍隊影視藝術工作者在創作上的多點開花和突破創新。而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紀錄片《父 親的戰場》《八路軍總部在武鄉》,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攝制的紀錄片《日本侵華前傳》《烽火1937》《揭秘731部隊》《揭秘14名甲級戰犯》《臺兒莊 1938》等作品,則構筑起具有真實質感的影像空間,讓觀眾更加通透地追溯了解抗戰歷史,為抗戰題材的影視創作增添了一抹厚重的顏色。

  ◆軍旅戲劇

  攀登,向著現實主義“高峰”

  □劉  璇

  和平日久,在許多人的眼里,刀光劍影與戰火硝煙如黑白的底片,有顯影,但已模糊褪色。

  今天的軍事題材文藝作品,如何完成對那久已遠去的英雄情懷的喚醒?如何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尋求與當下觀眾的情感共鳴?如何承繼那些鐵血忠誠與無私奉獻,為當代官兵完成強國強軍偉大實踐注入精神動力?

  翻翻2015年軍旅戲劇創作的成績單,我們不難找到答案——一切從現實出發!

  站定現實的坐標、聚焦現實的目光、觸碰現實的矛盾、張揚現實的精神,讓曾經令多少人視之為畏途的現實題材戲劇創作,在這一年頗有建樹。

  怎么都難繞過去的劇目,當屬由總政話劇團創作演出的話劇《兵者·國之大事》。這部劇雖然肇始于2013年,但經過基于多次舞臺實驗之上的修改提升后,2015年4月在解放軍歌劇院又引發了連演18場的新一輪觀劇熱潮。

  用一把藝術的利刃向多年來人們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五多”問題等開刀,光是這份氣魄和憂患已實屬難得,但《兵者·國 之大事》對痼疾和弊病的正視絕非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每一場戲都有對部隊演習備戰中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反映,每一次緊張激烈的劇情沖突之后都有鞭辟入里的理 性分析闡述。難怪觀眾們這樣感嘆:被“兵者”旋風一路裹挾,“居安思危、忘戰必危”的現實緊迫感便在藝術感染中被牢牢地夯實。

  一邊是傳統陸軍摒除積習、立足實戰的變革“陣痛”,一邊是大國海軍走向深藍、亮劍大洋的自信彰顯。由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傾力打造的歌舞詩《英雄核 潛艇》,以歷史的縱線與現實的剖面相互交叉、互為對比與襯托,串連起海軍核潛艇部隊一道道通往勝利的航跡,將“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這是舍命的 事業,需要鐵打的軍人”等豪邁宣言,深深地鐫刻在了觀眾心底。

  在《英雄核潛艇》中,沒有高大全式的英雄塑造,只有對核潛艇兵從作戰樣式到生活形態最本真、最全面的現實捕捉和再現。2015年5月5日,該劇 作為海軍與清華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九屆“海洋觀教育日”活動的重頭戲,就是憑借這種細膩感人的藝術表達,讓眾多莘莘學子捕捉到了“最可愛的同齡人”那熠熠生 輝的人性光亮。

  細數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的軍旅歌劇精品,主角多為清一色的女性,而由總政治部歌劇團和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聯合創作演出的大型歌劇《導彈司 令》的主人公——中國導彈部隊“忠誠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揮員”楊業功,不僅是鮮見的男性形象,其本身所具有的“干將”“廉將”“儒將”的鮮明特征,更是以一 當十地側面展現出新一代火箭兵矢志打贏、追逐夢想、胸懷天下的宏闊抱負,滌蕩著雄渾陽剛、一往無前的氣勢。

  初夏時節,《導彈司令》赴駐鄂、豫、陜的總參、總政、總后和海空軍8所院校以及第二炮兵某基地等12個基層單位慰問演出,引起強烈反響。總政歌 劇團原團長、該劇導演黃定山曾這樣闡述他們創作該劇的初衷:“講好強軍打贏故事,形象而又雄辯地印證人民軍隊是能打仗、打勝仗的精銳之師、威武之師,是我 們部隊歌劇工作者永遠追求的目標。”事實證明,他們做到了。

  2015年11月11日,為慶祝人民空軍建軍66周年,由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打造的現代歌劇《守望長空》在解放軍歌劇院首演。這一空軍現實題材歌 劇藝術的“補白”之作,帶領觀眾一同飛抵信仰與精神的高度,深刻展示出試飛英雄在國防和世界軍事革命大變局中的內心世界與生命軌跡,成為乙未羊年軍旅戲劇 舞臺令人欣慰的收官之作。

  曾有人這樣問英國登山家馬洛里:“為什么要登山?”馬洛里回答:“因為山在那里。”攀登藝術之巔的旅程注定一路辛苦坎坷,更遑論是觸摸現實、貼近真實的現實主義“高峰”。所幸,有使命感、責任感的軍隊文藝工作者始終在登頂的路上,無懼風雨,笑對挑戰。

  ◆軍營文化

  聚焦,血性催生打贏信念

  □王振江

  強軍故事講起來,是2015年點亮中國軍營的文化星火。曾經深烙在紅色記憶深處的片段,都是直抵人心、激蕩豪邁的故事。當前,強軍興軍的精彩更是賡續不絕。一個故事一個理,一組故事一堂課,一個人物一面旗,講好一個故事能引發創造無數的故事。

  今年以來,全軍各大單位把“強軍故事會”活動作為基層文化活動的重頭戲,采取寫、講、聽、傳等形式,廣泛傳播立足本職、矢志打贏的真人實事。一個個冒著軍營熱氣、帶著硝煙味的強軍故事,從帳篷里、甲板上、陣地邊傳播開來,走進官兵心里。

  蘭州軍區結合開展“尋找身邊戰友閃光點”活動,請35名參加過抗震救災、跨區演習和高原訓練的“強軍先鋒”登臺講故事;沈陽軍區抓住“紅色基因 尋訪”活動契機,挖掘整理故事素材,并在《前進報》開辟專欄刊發優秀作品。空軍部隊將故事形式拓展為圖片故事、音頻故事、視頻故事,通過政治工作網、軍營 廣播等廣為傳播;第二炮兵部隊采取故事征文、開設士兵“微講堂”等方式,引導官兵在故事中找準差距、見賢思齊。

  強軍故事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我們不妨跟著武警部隊推出的反映新疆維穩官兵火熱戰斗生活的《兵的樣子——三班故事會》巡演小分隊走一走。他們一路 穿戈壁、越達坂、跨天山,走到哪里故事講到哪里,講到哪里掌聲回蕩在哪里。“聽完故事,生動的語言記住了,沖鋒陷陣的斗志燃旺了”“兵是什么樣子?我要成 為什么樣子?我心中有了清晰的模樣”……種種感慨油然而生。

  歌詠活動一直是軍營最具廣泛性、群眾性的文化活動之一。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白山黑水、雪域高原、黃河岸邊、西沙群島等座座軍營里,激情澎湃的“抗戰之聲”和鐵血昂揚的軍人豪情,匯聚成廣大官兵投身強軍興軍實踐的宏大交響。

  值得一提的是,沈陽軍區部隊注重把抗戰歌詠活動作為學習黨史、國史、軍史的載體,并在此基礎上把本部隊的抗戰征程打造成“一場抗戰史展、一本征 戰紀實、一部抗戰錄像片、一套連環畫、一組抗戰軍歌、一臺文藝晚會”的“六個一”工程。官兵看、讀、演、唱,重溫鮮活歷史,喚醒血性力量。

  年終歲尾,全軍各基層部隊又滿溢陣陣甜美的“書香”。

  2015年12月18日,總政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北京軍區朱日和訓練基地啟動“書香軍營”的盛大活動。今后5年,全軍各基層部隊將 在全國出版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建設一批旅團圖書館和連隊圖書室,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閱讀活動,以幫助官兵獲取知識信息、開闊思維視野,進一步提升打贏 本領。

  面向未來,我們深知,聚焦能打勝仗,培育官兵敢打必勝的血性膽氣,是軍營文化建設永恒的主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