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王旭烽長篇紀實文學《主義之花》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會議由文藝報社、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中共寧波市鄞州區委共同主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何建明,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敬澤,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胡平,寧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海娟,寧波市文聯黨組書記李浙杭,寧波市鄞州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沈劍波出席研討會。《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主持會議。
家在西子湖,常于湖畔徜徉,遍訪湖山芳魂。西泠橋北是吟誦過“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的蘇小小,西泠橋南是“鑒湖女俠”秋瑾。獨立橋中,左右顧盼,此一對浙江女兒,如湖上雙璧,滋養我心。[詳細]
西子湖畔,玉蘭花開過了,茶花開過了,紫藤花開過了,桃花開過了,月季花開過了,而杜鵑花此刻正在孤山腳下的秋瑾墓前盛放。[詳細]
《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主持會議
王旭烽在我印象當中是優秀的小說家。作為一個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我認識不夠,所以我這次非常認真看了她這本書,證明旭烽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小說家,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
在建黨90年之際,《主義之花》的出版無疑是一個值得慶賀的事,這份禮物很厚重,也很珍貴。中國共產黨從50多個人組成的小黨發展成今天擁有八千多萬黨員的世界上第一大黨,而且有90年的歷史,這一切都是因為參加這個政黨的人員具有崇高的信念,以及他們追隨共產主義信念來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共產主義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中國和人類的歷史。因為這個主義讓我們人生的奮斗目標有了方向,這個主義讓我們今天享受著各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們在這個主義的旗幟下才擁有了今天我們所有的一切美好的東西。旭烽的這本《主義之花》,有些“主義之花”有些是我們熟悉的,也有些是我們沒有聽說過的,她們都是讓我們感到由衷的敬畏。這些女革命主義,有些雖然不是中共黨員,但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也是在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中國的一個革命主義的誕生,秋瑾為營造了中國革命新環境是起到積極的作用。[詳細]
首先祝賀《主義之花》的出版,今年是建黨90周年,出了很多有關我們黨90年來的革命歷程的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主義之花》和《忠誠與背叛》都是咱們在90周年看到的優秀的紀實文學作品,特別是要提到,在90周年的時候,我們看到浙江的文學是唱響了非常高亢的主旋律。既有《主義之花》這樣一個作品,又有《建黨偉業》這樣的作品,由此看出我們整個浙江的文學,主旋律非常鮮明,而且是以很高的藝術水平去唱響、弘揚主旋律,我覺得這一點上,我們也要向我們浙江的作家朋友們學習。
這樣一本書她是獻給主義的,也是獻給女性的。獻給主義,就是說讓我們看到在信念、信仰的支持下,我們的這樣一批女性,一百多年來前仆后繼,她們在我們中華民族解放的過程中的留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看一看這些女性的命運,看一看她們在她們的信仰支持下所付出的一切,我覺得確實是驚天地泣鬼神。[詳細]
尊敬的何主席、李書記、各位評論家,非常感謝各位專家、領導、老師能夠參加今天的研討會,今天是周末,大家也都工作非常繁忙。我們有王旭烽老師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主義之花》,實際上是我們經過一年多時間,作為寧波文藝界向建黨90周年大慶,實際上是一個獻禮作品,這期間都得到了浙江省委宣傳部、省作協,這次更是得到了中國文藝報,中國作協創研部的大力支持,能夠今天在這里召開這個研討會,在此,我也代表寧波市委宣傳部對我們各方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謝,更是對今天能夠百忙當中擠出時間來參加我們今天研討會的各位專家、領導、老師們表示衷心地感謝!
這個作品的創作源起是2010年年初,我們組織策劃是作為紅色題材向90周年獻禮的作品。王旭烽跟我們寧波比較有淵源,媽媽是寧波人,也是從寧波走向革命的。所以在兩年之前,寫了一個以鄞州區里邊的四大家族為素材的家譜書,這部作品實際上也是以鄞州的四大家族為素材,王老師以她非常精深的對歷史思想的把握,把我們寧波本土題材的作品真正是用文學的樣式創作了一個愛國主義、或者是鄉土文化非常好的教材。[詳細]
讀這本書的時候由衷地感覺到作者自己也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現在這樣的作者其實也不是特別多,胸中真有信仰的人,這樣的作家是岌岌可危。現在的作家有很多已經寫不出這樣的長篇作品了,這個也是一個創作中的大問題,我們一年生產長篇小說兩三千部,這里面震撼人心的比較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作者沒有信仰。這本書讀起來,大家都感覺到比較振奮,也是跟這一點有很大關系。
如今,現代人都不是“主義之花”了,都是要“利益之花”的比較多。比如說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拍了很多紅色經典的電視劇和電影,為什么都趕不過那個老的黑白片呢?我就點一個現代的《紅色娘子軍》的吳瓊花和黑白片吳瓊花的眼神,我覺得這兩個演員的眼神就是信仰和沒信仰的區別。吳瓊花那個演員,她確實當時拍《紅色娘子軍》從導演到道具都有信仰,所以它那個東西能打動人、震撼人,現在的這些演員有點像偶像的,青春偶像一類的。比如說我們《建黨偉業》這個電影,我在網上看到一些評論我也很失望,其中就談到大牌的演員都是外國籍,然后回來慶祝主義,慶祝信仰,他們為了什么呢?還是為了利益,利益之花盛開。[詳細]
我還非常認真地看了。第一,從文學角度來講,的確是一部,剛才臺上幾位領導也說了,很有品位的書,我個人認為還是一部很凄美的藝術文學作品,她選取用女性革命者這個角度,本來就非常取巧,我們不說討巧,非常取巧。而且用陳修良這樣一位女革命者來串聯,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用心良苦,這中間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女作家的細膩跟豪氣。
剛才大家都談到女性革命者不叛變,我就這樣想,女性她對信仰的忠貞,如果一旦她有信仰的話,她對信仰的忠貞幾乎跟對愛情的忠貞是同等的,這一點確實是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以前我們所有的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表現跟這方面的挖掘都是不夠的。剛才講到朱楓、朱陳芝,這段時間最大的新聞,第一就是60年之后她回歸故里,她的骨灰被送回來的。另外就是寧波舉行了非常隆重的歡迎英雄回歸故里的儀式,這個中央電視臺都有報道。我一看了朱楓的故事之后我就馬上想到了電視連續劇《東方》,這部電視劇幾乎是把朱楓的故事全部搬上去了,只做了一點藝術處理,處理在重慶解放前的事情。[詳細]
再過一周就是我們黨在第一次在代表大會真正開會的那一天,7月23日,所以說在這樣一個時候,正好還有一個周,也是周六,所以今天早上過來的時候我覺得很感慨,覺得旭烽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作出來的,這里面應該是咱們寧波市委宣傳部和作家共同打造的這樣一本,我覺得在最近這幾個月出版的,我覺得最重要的幾本向建黨90周年獻禮的作品,一個是《主義之花》,一個是何建明的《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
還有一個,《建黨偉業》,中央文獻編的,那個里面一個姓張的研究員,那個編得也很有看頭,這三本書是我最近看到最有價值的作品,這是我的第一個感覺。
第二個,《主義之花》這里面,剛才講了這個主義多么重要,這個已經講了。那么我就只有借助于毛主席在1943年5月份在凱峰,說要給他祝賀的報告上面做的批示,凱峰說提毛澤東主義,毛澤東說我沒有什么主義,主義是多么高的一個事兒,我只不過是有點思想而已,祝壽就不要祝壽了,我沒有什么主義,只有馬克思主義,沒有毛澤東主義,所以后來就成為毛澤東思想,[詳細]
我簡單談幾點感想。我覺得王旭烽這些年的作品,總體上給人的感覺是,她的寫作是有時候起來了,有時候沉下去了,沉下去有時候是悄無聲息,起來的時候動靜都很大。《主義之花》首先是題材很獨特,意義很多重,它這個題材你可以說是紅色,也可以說是女性,它是“紅色的女性”題材,我覺得這個題材很獨特。就像剛才柳建偉講的,有很多女革命家,我們其實都不知道,比如像楊志樺、張秋琴,確實沒有注意她們的籍貫,經過她這么一梳理,全是浙江人,中國的半部革命史全在浙江,所以這個也很讓人震驚。我覺得這部作品的題材是獨特的,意義是多重的,這個多重可以說是現代革命史,也可以說革命文學史,也可以說是婦女運動史,它的意義是多重和多方面的,是不單一的。還有一個感覺是,它的文本其實也是獨特的,這個文本,現在拿紀實文學的說法來說我覺得是勉為其難的一個說法,這個作品里面,你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散文,它可以說既是散文,也是采訪實錄,也包括了一些讀史筆記在里面,所以我覺得它是多種文體的綜合,這個文體是很獨特。[詳細]
和旭烽認識這么多年來,我都算不出來我們倆第一次通信是什么時候了。
這次看這個的時候,我就想到當時我采訪曾志,等于旭烽的這部作品解開了我這么多年的一個疑惑,在采訪曾志的時候,她的三任丈夫,她和她每任丈夫之間迅速升溫的東西,比如她和別人之間,她在兩個假扮夫妻,一個月之后感情升溫,當時曾志給我解釋,那個時候我們有今天沒明天,我們沒有時間卿卿我我,我們是大情大愛,我真的理解不了。但是現在看朱楓的這個,朱楓的資料我們也在網上看到了很多,其中寫到了這些女烈士,我們也多多少少有知道的,但是你這個立足在挖掘她們的感情,女的革命者她也是有感情的,而且這樣的女革命者,其實她感情的熾烈程度,我覺得像我們現在這些人理解不了的,朱楓她和她侄子輩的那段愛情網上披露得也并不多,現在回過頭來看和曾志的感情,我覺得女的革命者她們愛得更熱烈,她們愛得更直接,她們的愛和她們的生命,每時每刻都連作一起,我覺得特別感動。[詳細]
31種花比喻、注解了31位革命的女性。把花譬作女人,譬作青春,譬作美好的世界都是常見的,但表征那些犧牲的革命烈女,以及她們驚濤駭浪般的生涯、坎坷不平的人生,則是罕見的。雖說在歷史舞臺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可真正的美依然留存了下來。王旭烽在這部面目獨異的長篇紀實文學中,紀念這些革命先烈,所提出的不僅是一種“主義之花”,同時也是更具普遍性的信仰之花、理想之花。
《主義之花》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寫起,寫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從辛亥革命前的19世紀初,寫到新中國的成立,當然還有一些人生的延續,大體構成了一個時間的系列。“主義”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它需要時間即歷史的培育。當然,也需要歷史的檢驗。主義是信仰,是追求。是不是女性在理想追求中表現得比男性更為強烈及忠貞不渝?這也是王旭烽在序言和一些篇章中探討的問題。我注意到這本書中為革命而獻身的女子,多數也并不是出身貧寒。這表現了她們的追求是一種精神的追求、利他的的追求。而這樣的理想、信仰正是當今時代匱乏和真正所需要的。[詳細]
我首先要向王旭烽表示祝賀,同時也要向她表示感謝,她走向紀實、走向歷史、走向文化,其實給我們提供了很有價值的一些作品。我覺得浙江應該給王旭烽記功,由于王旭烽的創作,使人們對浙江文化歷史,歷史的浙江、文化的浙江和革命的浙江有了很多的了解。這本《主義之花》,今年是建國90周年,我們看影視上、舞臺上、出版物等,出了那么多的作品,但是說老實話,真正有個性的,富有新穎價值的,富有開掘性的,富有震撼力的作品并不多,但是王旭烽的《主義之花》,她通過自己大量的采訪,對歷史的梳理,對歷史人物的追尋,她寫了這批女性在對革命信仰追求過程當中的無私無畏,所以非常令人感動。
過去西方有一種“情境說”,人在一定的情境下會做出新的選擇,就像過去講壓迫太厲害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個情境說,人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起來造反,走投無路的時候殺人,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這批女性她們在中國當時那種環境下,依然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放棄了家境很安適的生活走向革命,而且義無反顧,而且不惜流血犧牲,所以他們這種東西也是當時那種情境所影響的,所產生的追求進步、追求理想的一種現象。[詳細]
王旭烽的紀實書寫,總能找到自己獨有的特殊著眼點,著力處。《主義之花》所書所寫,主要是一批浙籍的女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情愛人生,以及二者之間的深刻內在聯系。書題是從那位“有著天使般靈魂的共產主義的信仰者”葉天底就義前在獄中寫下的遺書中轉借過來的。雖然在王旭烽看來,主義是超越性別的,但她還是愿意用花,而不是秋瑾手里的劍,來表征她筆下的女杰們的革命人生。革命需要流血犧牲,需要剛烈決絕、義無反顧的前軀,更需要臨危不懼、慷慨赴死的強毅,但是在女性作家王旭烽的眼里,女性們走向革命,又有其與性別稟賦緊密相連的感性的表達方式。她甚至認為,在充滿血與火的革命抗爭中,由于女性們參加,構成了主義的鋼鐵意志之間柔韌的連接,從而使主義和階級的決戰、使革命具有了一種特殊的、陰柔的美感。
自古以來,人們常用花來形容女性之美,什么“花容月貌”,“云想衣裳花想容”,“芙蓉如面柳如眉”之類,小孩的起名,也多用花,然而用“主義之花”名書,還是讓人感到奇譎、新穎、亮麗。[詳細]
紀念建黨90周年文學作品中,《主義之花》一枝獨秀,特異新奇,奪目亮麗。
這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別開生面、專心致志為女革命家樹碑立傳的紀實文學,從1907年點燃星火的異國女神蔡特金,到2010年自臺灣魂歸大陸的潛伏者朱楓,女作家王旭烽運用其生花妙筆,深切緬懷了33位女革命家壯烈瑰麗、偉大雄奇的品性和生平。她們是擋不住的主義一往無前的體現,是開不敗的鮮花香遠益清的化身,是最激烈的真理與最溫柔的美麗合二而一、水乳交融凝鑄的精神豐碑。
此前,未曾從性別角度思考過革命家的事跡,只覺得劉胡蘭、江竹筠為革命犧牲尤其令人欽敬。最近,看到《文藝報》對何建明新著《忠誠與背叛》的解讀,得知在渣滓洞的殘酷磨難中,有些男性地下工作者叛變,女共產黨人一個個忠誠堅貞——女人無叛徒。這次,捧讀《主義之花》,遍訪湖山芳魂,感受“秋風秋雨愁煞人”,明確“花兒為什這樣紅”,就更信服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袖人物盧森堡的格言——“當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詳細]
我就結合他們前面談的說一點我的感受,其實我這個話白說雖然是白說,我的好多感受已經被前面的人說了,作家的創作特色等等都說了,我都很贊成。我想補充的一個,就是剛才他們前面兩位先生說的,我為什么要接著說?我覺得他們兩個已經找到了兩個關鍵字,一個是“魂”,一個是“花”,魂代表它的主題和思想內涵;花代表它的文本,一種表述方式,這是很難得的。革命、信仰、崇高,這些東西都可以在主義的“魂”的里面去體現。“花”就是它里面的一種特殊表述方式,在中國文學里面,我覺得她是在文學之花里面尋找的對應的東西,我們曾經讀過很多花,這里作家用花來表現革命者的對應的一種物像,我覺得這是她的高明之處。
通過這本書,讓我們對浙江革命者的群體形象有了一個了解,王旭烽作為一個小說家,我覺得她這個小說家的特色就在于她的細膩,這里有兩個人物是我印象很深的,而且也是在她寫作當中表現方式上很有特色,一個是王慧吾,一個是陳學釗,對陳學釗的思想評價我覺得很到位,他是一個在革命和自由狀態下的游走者,這個評價我覺得也很新穎,所以像這一類的細節,包括她的幾次婚姻,包括她殺回延安等等,都很有文學的色彩,我覺得都很好。[詳細]
我讀王旭烽老師的這個作品《主義之花》,談兩點感受,也談兩點值得推敲的地方。我覺得這部作品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有歷史學方面的,還有文學方面的。它是既有信仰方面的張揚,又對女性的謳歌。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這是魯迅的話,指示著將來的命運,正確地描寫歷史,使過去的事情復活起來,王旭烽作為歷史學者,是盡到了責任,這部《主義之花》是珍貴的歷史資料,開掘了很多為人不知道的史料,可以說是浙江革命女性,從辛亥革命到新世紀的一個歷史,有珍貴的史學價值。而作品又以作家的眼光,激昂的詩情和靈魂的火焰,張揚了隱含在被塵封中的正氣,而且她是從人性和精神的層面,詩意地表現了30位革命先烈優秀婦女的情感經歷,整個寫得是非常深刻的、是動人的、是文才飛揚的,通篇洋溢著抒情詩的韻味,充溢著豐富的人性內容。而且她這個作品中經常游刃有余地引用文學藝術的形象,她既是對文學藝術形象的一種解讀,一種新的結隊、聯想、體驗和比喻,所以它形成了理想在現實的互補、互動。[詳細]
說四點,第一點就是對這種書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雖然我不熟悉王旭烽,但是我當兵,有五年時間是在寧波,這本書里面提到的四明山,我起碼去過一百次,什么鄞州等等這些地方,太熟悉了,所以看到王旭烽寫的這里面的女性的先烈,說實話,我看得比較仔細,這里面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當時我們在當兵的時候怎么不知道這些女性呢?如果知道的話,我相信我會對那邊的土地有更加深的情感。所以第一,讀這本書和其它書有不太一樣的地方。 第二個意思,這本書的重要意義。我看這本書,我覺得不僅僅是在讀這個作品,我覺得我們今天已經邁進21世紀,我們在總結收藏20世紀,這本書就是起到這樣一個作用。我更認為20世紀在中國的歷史上,它有個特別重要的意義,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就是20世紀包含了太多的反復,太多的曲折,太多的故事,我覺得我們這些年來對20世紀雖然是有所總結、有所回顧,但是我覺得真的不太夠,起碼那個高度不夠、深度不夠,沒有很好地總結20世紀是怎么回事?我覺得起碼是20世紀的紅與黑、是與非,沒有客觀的精確分析,我們起碼要把20世紀梳理清楚,…[詳細]
我們這一代人,童年時都會從當時的小學語文課本中讀到過年輕的共產黨員夏明翰被國民黨軍閥殺害前寫下的那首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讀王旭烽新作《主義之花》的過程中,這首詩一直在腦海中縈繞,書中那些女革命者為神圣的信仰而百折不撓、甚至拋頭顱灑熱血亦在所不辭的壯舉,又一次在心中激起了感動的波瀾。同時,因了作者獨辟蹊徑的表達方式,也獲得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沉浸。
讀這部作品,首先會感知到其結構上的鮮明特點。它以女革命家陳修良及其家族的革命經歷為主線,串聯起了浙江近現代歷史上三十多位女革命者出生入死、縱橫捭闔的生命軌跡及革命經歷,展現了她們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浙江革命女兒的群像。在不同篇章中,陳修良有時是主角,有時是引出其他人物的客串者,有時又作為背景隱隱綽綽地顯現和存在。這種堪稱精巧的構思,連同質樸流暢的文字表達,很有效地增加了這部作品的可讀性。[詳細]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烈士的傳播,《史記》、《游俠傳》讓我們見識了這一傳統的由頭,這個傳統直到清末明初仍是激烈而無消歇的。《主義之花》雖寫近現代到當代,但續寫了這一傳統。這部書全景式展現了以江南、浙江為中心,它是一種花瓣式結構,雖然是各種各樣的花,但是組成了一個大的主義之花,作者王旭烽老師她是把芳魂組成了一個大的信仰之花。另外在結構上也有她的創新之處,當然我們剛才都談到盧森堡那句名言,大街上只有一個革命者的時候,她是女性,也談到紅巖當中女性沒出一個叛徒,那么女性在信仰的基石上她是更堅決、更純粹、更無私的,我覺得她是點出了一個答題。第三,女性成長面臨各種問題的今天,這部書的人文價值更為凸顯,她寫了“大女人”,也就是在大事件中女人的一種選擇,她寫了秋瑾,寫了小鳳仙,寫了徐自華,當然這里面有當時社會各種各層的人物,她們有一個共同點,在風云際會之中,她們有自己的犧牲,她們或者是陪伴營救英雄,不惜身價性命的弱女子,包括小鳳仙,或者與革命伴侶,完美地體現愛情至高之境的,比如楊自華。這樣一些人還原在了女性最具體的個性當中,我覺得在這個《主義之花》里面體現得非常明顯。[詳細]
我覺得王旭烽的這本新作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我想從兩個方面談:一方面我覺得它是一本可以多層面、多角度進行解讀的這樣一本書,比如說我們可以從主義和信仰這個方面來解讀,我們看到了30幾位女性,她們為革命,用生命、用鮮血做出了付出。我們就很容易會想到,這些女子們,她們所付出的生命、鮮血,以及她們那些奮斗,到我們今天,我們或者會說,我們今天的現實是她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但是她們當時想用他們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我們今天的這些東西嗎?我剛剛從網上看到了,我們鐵道部一個副總工程師他自己在銀行里有多少億的存款,然后他的妻子在美國還有三棟豪宅,這是這些先烈們,當初她們拋頭露灑熱血要換來的一切嗎?所以這個東西我覺得確實我們就可以想象,一方面我們從她這本書里我們讀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在我們有效的時候,所受到的那種純凈的革命教育,我們對于理想,對于共產主義,對于共產黨,我們那個時候所理解的,所接受的一切。另外一方面,它會引起我們對現實的很多思考,這是一個方面。[詳細]
的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書,它是一本傳記文學,但是它是一本特殊的傳記文學,同時我覺得它也是一種特殊的植物文學,用革命學術話語去闡述植物屬性的植物學,所以她這樣一種藝術構思非常好,會把一般的傳記文學寫得很有特點,這是從藝術形式上說,但是顯然我更看中的不是這種藝術形式,而是它提供了一些新的想法。當然這可以說是一種革命敘述的載體,在建黨90周年之際有很多這樣的作品,它還有共同的主題,這一點它也是相吻合的。比如說它對革命信念的這樣一種挖掘、闡釋。
但是我更看中的是它的這種特別的藝術形式傳遞了一種獨到的想法,首先我覺得它告訴我們革命是平等的,所以她用了這樣一種方式,她寫浙江籍的30 個革命先驅,她們有的是很有傳奇性,有的一生并沒有那么有傳奇性,有的就是迸發了一下她的生命火花,有的可能很有成就,甚至在革命史中我們必須要談到她,比方說像秋瑾,但是有很多很普通的人,比方說有名字都不知道的,有的像崇薇珍,王旭烽再去挖掘她的史料的時候甚至都感到很難挖掘她的史料,有的只能透過她親密的人讓我們去想像這個革命者,實際上她不在乎這個人成就的多少,…[詳細]
這個書確實是一本吸引人的書,讀起來確實每一章都有很多感想。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有如下兩個問題,給我印象非常深的。
一個是《主義之花》從女性的角度切入,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主義男”,這個是特別有意思的對照閱讀的東西,但是無論是主義男還是主義女,他們的信仰專一,但是婚姻多變,這是他們生活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婚姻生活都是處在一個變數里,這里面好多女性都是這樣,比如張琴秋,還有其他的都是,她們個人的家庭生活有很多的變故,就包括阿金,這是我們熟悉的,原來小平同志的夫人,類似這樣的,這是一個,我覺得她沒有避諱這一條,而且非常真實地寫出了他們當中出現問題的中舉,而且這里面滲透了作者非常濃厚的感情,這是寫歷史、寫紀實這一類文學作品當中我覺得是特別有意思的一種探索,因為很多的紀實文學往往把自己放在一個貌似純客觀的這樣一個角度上去,把自己慢慢隱藏起來,或者隱藏在一個宏大的觀念的背后,而王旭烽在這里面她是一個非常鮮活的作者的形象在里面不斷地參與。[詳細]
這個書說到我這已經沒有什么新的觀點來講了,但是我就講一點,這本書確實是旭烽老師在處理這些革命女性的時候有一個特別好的關系,她把歷史革命的英雄進行一個人文化的、精神化的處理,這里面感覺到是英雄人物,但是她呈現的是一種很細膩的東西,這些人物,有的傳記很短,但是它不單薄,她很注意挖掘人性情感的,包括婚姻方面等等,在革命崇高背后那些很規矩性的因素,我覺得它在這一個方面產生一種張力。因此我看了之后也確實是感動,確實剛才戰軍說的,它是一個處處見我的文本,因為報告文學通常的寫法,寫的崇高的主題,可能“我”的這種形象都是一種很激情的形象,文字畫面和激昂的,但是她這種就是很細膩的文字,我想這一點確實能抓住我們的感情。我想她是用一種報告文學的題材,但實際上是很多具體細節方面處理都是小說的寫法,因此我覺得它的文學性是非常強的,這是我的一個很簡單的印象。
另外,她從這個安排上,人與花關系的寫法,剛才包老師說有一些有點牽強,但是她的這種創意我覺得是非常好的。[詳細]
謝謝各位老師,今天在這兒開這個會還是非常有感慨,因為2006年春天我就決定離開作協,去高校工作,其實我那時候是經歷一次很深刻的精神危機,我就是對文學這種生活,我曾經說我像吸毒一樣地熱愛文學,對這樣一個東西發生了本質的懷疑,最后選擇了去高校。從2006年到現在,足足算下來已經有6年了,其實像子潮我是今天才見到,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文學界的朋友了,因為我想我必須要有一個理想的生活狀態,我必須去真正的生活,我覺得真正的生活把比這種生活表達出來更有本質的意義。但是客觀上你也不可能真正跟文學告別,大家今天看到我這個作品好像覺得我寫的這個作品,遠遠超出了我自己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其實這么多年我是一直在做學術,因為創建了中國,也是國際上的第一所,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所茶文化學院,包括到現在我一直在做生態文學的研究,在做生態文化,生態文學,我的很多工作就變成學術了,這個學術是我很重要的一塊,茶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