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精彩評論 >>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開創我國文藝發展的新局面(景俊海)

http://www.00444477.com 2014年11月04日09:22 來源:人民日報 景俊海

  ●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是文藝工作者彌補自身生活經驗不足的不二法門。生命體驗的深入程度將決定作品思想與藝術水準的高下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很大程度上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重振。重新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下生活發言的能力,是當代學者和作家藝術家的歷史責任

  ●能否既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又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吸納世界文化的精髓,從而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是對文藝工作者的重要考量

  ●無論是傳統文化底蘊的深厚,還是為人民的文藝傳統的源遠流長,陜西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創作出更多具有陜西特色、中國氣派的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新形勢下我們黨關于文藝問題的重要綱領性文獻,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體現了黨對文藝繁榮發展的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

  學習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結合陜西的文藝傳統和發展現狀,有兩處讓我最受啟發。其一,習總書記強調,文藝工作者應該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創作出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其二,在談到傳統文化的時候,習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作為文化大省、中國文藝重鎮,陜西具有優良的文藝傳統,尤其是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柳青、杜鵬程、趙望云、石魯等開啟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創作傳統,一直為陜西作家藝術家所傳承,同時,陜西也有悠久的歷史資源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可以給文藝創作和批評以有力的支持,這些都是新的時代需要我們繼承和創新的重要方面。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堅持為人民創作的文藝方向

  應該為誰創作?創作什么?如何創作?這是文藝工作者亟須明了的重要問題。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對以上問題均有明確說明。針對為誰創作的問題,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為人民創作,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在回答創作什么的問題時,習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在國內享有盛譽的陜西作家路遙,他的作品有著極為濃厚的寫實成分,是其生活經驗的真實寫照,而他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均與當時艱難的生存處境密切相關。飽嘗生活艱辛的他,有理由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詛咒和不滿,但是恰恰相反,他的作品中洋溢的是人間的友愛和同情,是希望而非絕望,是溫暖而非冷酷。《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持續20余年常銷不衰,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身處逆境而不氣餒,以高昂的精神姿態奮勇向前,去改變自身命運,實現自我價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以其高尚的人格與精神境界,完成了對個人現實的超越,從而抵達崇高的審美境界。

  針對作家應該如何創作的問題,習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第一代文學陜軍的領軍人柳青,扎根長安縣皇甫村長達14年,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并肩勞作,在人民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充沛的地氣和智慧,終于創作出《創業史》這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經典之作,樹立起當代文學現實主義創作的里程碑。到人民群眾中去,拜人民群眾為師,從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挖掘素材,從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中汲取靈感,自覺承擔起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放歌的歷史責任,這是從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延伸而來的創作道路。柳青就是沿著這條道路,實現了一個人民作家的偉大職責和歷史承擔。

  柳青走出的道路,也影響了幾代文學陜軍。為了寫作《平凡的世界》,路遙在銅川陳家山煤礦,多次深入礦井,與礦工兄弟一起挖煤、運煤,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精神需求,創作出深受人民喜愛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浮躁》《秦腔》,也無不體現出作家對于筆下生活的熟悉。他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藝術上有追求外,豐富的生活經驗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深入了解人民的生活,是彌補生活經驗不足的不二法門。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在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而生命體驗的深入程度,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作品思想與藝術水準的高下。以此為基礎,文藝工作者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屬于時代、屬于人民的藝術精品。

  發掘傳統,傳承傳統——

  彰顯與時代同行的中國精神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總書記指明了其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的重要意義。這是從國家和世界文化層面,對中西文化關系的思考和判斷,是具有糾偏意義的重要觀點,對我們今后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后盾。

  毋庸諱言,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較長一段時間里,由于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亡國滅種的危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就成為擺脫落后局面的重要途徑,由此形成的今勝于古、西優于中的思維模式持續影響我們的文化觀念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一提到中華傳統文化,就意味著落后,意味著應該被批判。這種簡單粗暴的中西文化觀,已經不適應如今的社會及文化現實了。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很大程度上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重振。重新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下生活發言的能力,是當代學者和作家藝術家的歷史責任。能否既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又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吸納世界文化的精髓,從而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這是考量今天文藝工作者思想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維度,也是歷史賦予這一代人的重要文化使命。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陜西擁有極為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而如何進一步梳理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創作出更多具有陜西特色、中國氣派的文藝作品,是我們文藝工作的努力方向。為深入展現中華文明,我們正在組織拍攝大型電視紀錄片《禮樂中國》《長安》,并計劃推出電影《漢武大帝》《司馬遷》、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等文藝作品。在創作以上作品時,我們注重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學精神,并嘗試以中國人的審美思維,講述中國歷史,傳承中華文化。這是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必由之路,也是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前提。

  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有力地回答了文藝工作者應該為誰創作、創作什么和如何創作的文藝的根本問題。同時,還從世界文化的高度,強調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無論是傳統文化底蘊的深厚,還是為人民的文藝傳統的源遠流長,陜西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也應該在繼承文藝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創作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時代呼喚作家藝術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自己的創作,創作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藝術精品,重塑我們時代的精神品格和藝術境界。

  (作者為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