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現狀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話題,其和民眾的相關度高于任何文化載體。相對于數百萬作者的創作隊伍,年產十萬部長篇小說的驚人數字,涌現出年收入超千萬的作者在今天的網絡文學現場已經不是“新聞”。2013年,標志性事件集中出現,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視網絡文學,本年度中國作協吸收了16位網絡作家入會,第七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共有19位網絡作家代表出席,中國首家網絡文學大學近日成立,目前網絡作家協會正在籌備成立;其次是網絡文學內部出現結構重組,起點中文網主要團隊出走,與騰訊合作新建“創世中文網”,不久,“騰訊文學”高調亮相,宣告網絡文學成為騰訊核心業務;第三是具有行業優勢的網站看好網絡文學,除了前面提到的騰訊,新浪將其讀書板塊獨立,成立了新浪閱讀公司,百度和鳳凰網也先后創建了自己的文學網站和頻道,百度在建立百度多酷之后,還計劃并購縱橫中文網,大舉進軍原創網絡文學領域。
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網絡文學如何“升級”的問題。網絡文學走到今天,果真是像某些人講的那樣“去精英化”嗎?我以為不是,起碼不能做簡單的一刀切。
網絡文學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網絡文學的海量作品實現了文學發展的多樣化,其中的翹楚逐漸被不同身份的讀者所接納,讀者的分層分級、各取所需,隨之應運而生,這樣的文學生態應該說是積極、健康的。網絡上既有如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天蠶土豆這樣的大眾型作家,也有如江南(《龍族》系列)、貓膩(《將夜》《間客》)和燕壘生(《天行健》)等一批致力于將網絡類型文學向精英化方向轉換的作家。后者突出的表征是,已跨越娛樂性寫作,進入文化反思階段,形成了獨立的文學“品格”和寫作“人格”。因此我個人認為,類似上述作品作為一股新生力量,在成功擁有大量讀者之后,并未止步,堅持在劇烈震蕩中前行,很好地解釋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某種嬗變。正如任何文學形式無法脫離社會現實一樣,網絡文學從來不回避,也沒有必要回避它的商業化功能。
目前,網絡文學通過自身努力贏得了資本市場、機構與政府的多重關注,新格局將由此而產生。也就是說,網絡文學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可能持續10年或者更久,并將與其他藝術種類并駕齊驅,開創中國現代都市文化的新天地。
近年來,市場變化風云突起,網絡文學的內部和外部均充滿了變數。自2010年中國移動閱讀基地建立以來,手機成功介入數字閱讀,成為全球最大客戶端,產品供應鏈條急劇膨脹,網絡文學憑借無線互聯網平臺再次實現飛躍式增長,一年一個臺階,今年的收入總額預計將超100億元人民幣。2011年出現影視改編高潮,數十部網絡文學作品被成功搬上銀幕、熒屏和話劇舞臺,網絡文學在民眾中影響力急劇攀升。
創作隊伍生機勃發
從網絡文學內部來看,創作隊伍生機勃發。“80后”是主力軍,“85后”是后備軍,“90后”則躍躍欲試,這說明網絡文學已成為培育中國文學繼承者的重要基地。這是其一。其二,網絡寫作者分布廣泛、遍及全國,其主體(約80%)生活在二三線城市,這和其他領域人才的分布狀況顯然很不一樣,它將是中國文學在未來保持旺盛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其三,年輕一代海外華文作者多數活躍在網絡而非傳統媒體,他們的作品具有明顯的跨文化寫作特征,很有可能開辟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新的路徑。其四,網絡寫作中的佼佼者,80%為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非文科專業人士,作者結構的多元化將為文學產生新的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網絡文學的主流創作人群是國家體制改革走向縱深的產物,是思想多元化的產物,是文學回歸民間的產物,他們以經濟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獨立,展現了新一代寫作群體的形象。
網絡文學的閱讀人群自然也是構成網絡文學大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眾的心理需求,很快通過讀寫互動模式在創作中得到了呼應。由于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增大,生活在大都市里的青年男女——尤其是漂一族和打工族——單身或晚婚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但他們并非“異類”,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仍然渴望改變現狀,但苦于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接受現實。然而他們并沒有放棄追求與幻想,他們寄希望于情景“突變”,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新塑造。某種意義上,網絡“架空小說”、“玄幻小說”和“穿越小說”正好吻合了這個龐大人群的心理癥候。因此不難看出,網絡中流行的各種類型小說,不管你是否接受,其實都是時代變革所附帶產生的“痕跡”,而這恰恰又是文學作品之所以產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元素,盡管它不能作為評判一部作品優劣的依據。反觀傳統文學,即紙媒文學作品,雖然在結構、語言、思想性等諸多方面明顯優于網絡文學,卻難以吸引讀者,導致當代文學面臨尷尬局面。當然,這里面還包含更復雜的社會因素,比如媒體技術革命所引發的閱讀方式的改變,比如信息時代經驗的貶值,再比如大眾審美趣味的轉換等等。
如何應對網絡文學新格局?
網絡文學之所以能夠轟轟烈烈,蓬勃發展,卻又泥沙俱下,引來頗多爭議,在于其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不可逾越性。它既和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戰略血肉相連,又與廣大民眾的情感訴求、表達方式休戚相關。媒體革命的好處人人都在享受,但它的副作用同樣難以規避。進入成熟期之后,新媒體必然要向主流價值體系回歸,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正如魯迅先生關于“孩子和洗澡水”的比方一樣,我們樂見網絡上的文學經過跋涉和探求,日漸成熟,既勇于創新不落俗套,又持重大方有所承擔,給讀者創造一個充滿朝氣、富有時代精神的閱讀環境。
但現實與想象之間仍然迢迢,我們必須加倍警惕。從理論上說,數字化時代,人有可能變身為閱讀機器的零部件,一些網絡小說里的人物升級模式,以及在不同章節里刻意而無謂地重復人物的行為和動作,極大地損傷了藝術審美趣味,與文學敘事所追求的表現人物的復雜性、精神高度等旨趣背道而馳。人人取而用之的手法,受眾耳熟能詳的語言與結構,無法產生具有獨特性的作品,更罔論風格的形成。碎片化閱讀模式容忍了淺閱讀的滋生和存在,勢必構成對新一代讀者審美趣味的損傷。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應對網絡文學新格局?新世紀以來,文學處在不斷擴容的動態之中,理論批評卻相對處于靜態,并未產生相對應的變化,客觀上與創作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落差。因此,建構網絡文學理論批評體系,幫助讀者草中識珠,提醒作家任重道遠,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與時俱進,實際上也是應對新世紀文化戰略課題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