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人往低處走”(杜京)

http://www.00444477.com 2013年10月28日12:18 來源:人民日報 杜京

  《大家》是一份創辦在云南邊疆的文學雜志。今年第五期《大家》是70后、80后新銳專號。封二70后、80后新銳作家墻中,嵌著莫言的題詞。原想諾獎得主怎么也得筆走龍蛇,激情潑灑。沒想莫言只借錄了清詩人趙翼一首七言絕句:“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边@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讓我頗感意外,而細細品讀,又從中讀出了一個“人往低處走”的莫言。

  莫言深知,文學從來是處于傳承、流動和超越之中。他借詩告誡自己也告誡年輕的同仁,文壇僅有“萬口傳”的一二大家,“李杜”再經典,也有“不新鮮”的時候!靶迈r”永遠屬于“才人”,屬于未來和懷揣著文學夢想的年輕人,如今不乏70后、80后新銳。莫言這番“偏往低處走”的話,走得讓我很是感動。

  莫言現身《大家》封面,專號作品又朝氣滿滿,銳氣勃勃,我想,這也許就是《大家》期刊和大家莫言一起,吹響主推70后、80后新銳作家群的集結號。這集結號在《大家》創刊伊始,就有所聞,那時應該說是促進中國文學走向繁榮,激勵中國作家走向世界的開始,集結的是莫言、蘇童等一大批中國先鋒作家群。那次集結的一大亮點是將首屆大家·紅河文學獎頒給了莫言的一篇作品。17年后的2012年,首屆大家·紅河文學獎得主莫言榮獲諾獎,《大家》的第一個目標已然實現,F在,莫言和《大家》重回原點,再吹集結號,而與當時所不同的是,這次集結的是70后、80后新銳作家群,為的是促進和繁榮中國文學。在全國期刊都忙于爭搶幾個名家作品的時候,莫言和《大家》偏往低處走,轉而關注新的、更年輕的作家群。 

  說起“人往低處走”,讓我想起當時在軍藝學習的莫言。一次討論某著名長篇,面對大家眾口一詞的贊美,年輕的莫言發言說該長篇“有點像宣傳材料”時,全場一片嘩然。是啊,昨天的莫言不真誠,就沒有莫言的今天。正是那一次“狂妄”,莫言被逼入絕境,必須用作品的實力證明自己。從此,莫言轉向日夜寫作的狂熱,餓了就煮方便面吃。聽說方便面要漲價,一次買回80包!《透明的紅蘿卜》等成名作,就這樣在青春激蕩中誕生了。莫言曾說,凡人都有過年輕,年輕時誰沒有過狂熱?有狂妄才有狂熱,才有人生的拐點。

  人一輩子有多個拐點,每個拐點都是偶然和必然的集結。此次莫言也許是由專號中的70后、80后新銳,回想起了曾經年輕青澀的自己呢?

  莫言第一篇小說發表在內刊《蓮池》上。責任編輯從一大堆自由來稿中發現一篇題為《春夜雨霏霏》的作品后,坐一上午公共汽車,找到莫言,教他怎么修改。而正是《蓮池》所發的三篇小說,幫助莫言敲開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大門。軍藝文學系主任徐懷中讀了莫言的幾篇小說后,表態說,這個學生即便文化課不及格,我們也要了;叵肫饋恚敃r的徐懷中還真是“慧眼識珠”,當了一回真正的伯樂。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是徐懷中全力舉薦,《中國作家》主編馮牧立馬首發,并邀汪曾祺等諸多名家出席作品討論會的。

  最有意思的是,記得當時莫言報考軍藝時,還居然摸到總參謀部,詢問:“怎么報考軍藝?”一個參謀笑著告訴他怎么走,還親自帶路,領他上了公共汽車……

  今日說起來,無論是馮牧、汪曾祺、徐懷中,還是《大家》、《蓮池》內刊的主編、責編,總參謀部帶路的參謀,或許都可以說是莫言踏上文學之路的“領路人”。如果這些“領路人”的社會意義,是能讓如今的人們再來競做領路人,幫70后、80后搭上實現文學之夢的快車,那我們贏得的,將是整個中國文學更加美麗的春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