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天、13個院團、23場演出,“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近日落下了帷幕,但它帶給人們的欣喜和感動卻持久未息。專家贊譽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河南省宣傳、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富有戰略眼光。展演除了涵蓋經典老戲,新編歷史劇選材的新視角和現代戲比重的加大再次證明豫劇可與時代同步發展,同時,引人矚目的是一批青年人開始嶄露頭角,彰顯了豫劇旺盛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首先從戲曲的創造力談起。本次展演安排顯然是周全的,經典劇目《五世請纓》、《花木蘭》、《七品芝麻官》、《三哭殿》、《程嬰救孤》讓人再次重溫浸潤著前輩藝術家心血的作品有著何等高超的藝術水準。然而,如戲曲理論家安葵所說“傳統是一條流動的河”,要保護和發展傳統就必須不斷注入新的活水。除了挖掘、傳承傳統劇目之外,還應該創作新的作品。這次展演中的新編歷史戲和現代戲涌現出一批杰出作品。譬如新編歷史劇《九品巡檢——暴式昭》是根據河南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創作,緊密契合當下反腐倡廉的時代命題。發掘塑造清官的藝術形象,在今天能為時代提供正能量,具有現實意義。
人們常說“現代戲是戲曲現代化的試金石”,展演中現代戲取得不凡成績尤為可喜,成績大致可歸為兩個方面:一是新的人物,二是直面現實的勇氣。河南豫劇院三團建團60年來,一直以弘揚主旋律,表現當代生活為己任,緊扣時代脈搏,勤奮耕耘不輟,《朝陽溝》、《香魂女》、《村官李天成》都在全國唱得響。展演中有該團近年的新創劇目《焦裕祿》、《風雨故園》、《全家福》。就塑造新的人物而言,前兩部作品塑造的人物都感人至深。焦裕祿是當代英模人物,主人公身上體現出的先進的思想和理想的光輝很好地起到引領群眾前進的作用,更可貴的是該團團長、主演賈文龍曾多次到蘭考,訪問當地的群眾,對人物有深切的感受,因此舞臺人物形象血肉豐滿,真切感人。
《風雨故園》編劇陳涌泉被朱安“這位生前沒有愛,死后又失去了名,長期被歷史遮蔽的弱女子”激發了創作的原始沖動,繼而發現魯迅作為一個反封建斗士,卻始終無法逃脫封建包辦婚姻的傷害,不得不做長達20年的妥協,進而通過朱安、魯迅個人的悲劇,寫出社會大變革中人物的命運。主演汪荃珍塑造人物時遵循“既拼演技、拼唱腔、拼經驗,又拼文化”的藝術規律從而獲得了很多專家的激賞。演繹朱安,克服從26歲到69歲這么大的時間跨度造成的化裝、造型到形體、表演諸方面的難點,著力把真實性的心理、生活體驗和具有唯美的、表現意味的戲曲程式舞蹈和聲腔藝術相結合,傳遞給觀眾的是對舊社會婦女那被束縛的人性精神枷鎖的沖擊波。
反腐題材的《全家福》展示了腐敗罪行對當事者個人命運和家庭親人造成的毀滅性代價,體現了創作者們敢于直面現實、直面社會問題的勇氣。一個曾經讓家庭和親人引以為傲的“成功典范”,卻在金錢、女人的誘惑下跌入了貪腐的深淵。同時,該劇也通過人物的命運選擇,表現了我黨反腐的決心和對我們國家民族前途的信心。
其他院團現代戲作品如鄭州豫劇院的《都市陽光》關注了農民工進城的境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豫劇團《大漠胡楊》和石河子豫劇團《我的娘·我的根》弘揚并歌頌了兵團精神,安徽亳州市梆劇團《印記》主人公以沈浩為原型。中國戲曲學院《朱麗小姐》搬演了西方名著,呈現出東西方文化藝術形態的交叉和跨越。
有了上述諸多成績,但藝術創作仍重在探索和積累。由于現代戲創作本來難度就較大,有些作品創作演出的時間尚短,所以在藝術上提高的空間很大:可思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何更加典型化,如何做到更好的戲劇化。我們仍然期待現代戲更加全面地展現多彩的現實生活。
其次是青年人的頭角崢嶸。戲曲的振興需要人才。這是與戲曲創造力緊密相關的另一問題。100年前的《新青年》 吶喊:“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在救亡圖存的歷史洪流中譜寫著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如今在開啟中國夢的新征程、在戲曲繁榮發展的春天里,我們看到了豫劇青年軍團的壯大與成長,在繼承基礎上勇于創新,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擁有什么樣人才,就會有什么樣的未來。”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王紹軍對人才重要性的這般闡述令人贊同。本次展演月,將近一半的劇目由年輕人挑大梁,院團管理者以及廣大的藝術名家為青年人扶正剪枝、搭橋鋪路的襟懷可見一斑,而后輩學到的真功夫也沒有辜負前輩眾望。
“一枝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河南豫劇院青年團聚攏了一批青年新秀,這次展演他們帶來新版《穆桂英掛帥》、《白蛇傳》、《破洪州》三臺劇目,分別由劉雯卉、吳素真、朱旭光領銜主演。這個團隊成立于2013年6月,現有60多人,班底是2009級中國戲曲學院首屆豫劇本科班畢業生,部分擁有研究生學歷,以李樹建為首的河南豫劇院領導班子一直以培養人才為劇團建設的根本,河南豫劇院黨委副書記呂青分管該團工作,他向筆者介紹該團的定位是“青春+都市”,深挖探索性、創新性的劇目,歷練本團演員進而培養出更多的年輕觀眾。管理者還根據演員們自身特長、所宗的派別,排演不同的戲,讓每一位年輕人都能人盡其材。可以說在此種觀念導引下,除了前面提到的這三個旦角,團里很多人如李多偉、郭青峰、呂軍帥、楊厲明、李慶杰等也都小有名氣。
在經濟社會發展繁榮、民族文化高度自覺自信的當下,國家戲曲扶持政策的及時出臺,為戲曲新一輪振興加油助力。但是,戲曲人才的培養是最為迫切的問題,倘若戲曲人自己不進取,不培養接班人、后繼者,不注重梯隊建設,只是一味“啃老”,戲劇人才就會斷檔,傳承與弘揚戲曲將無從談起。反之,在未來的5至10年后,一批批青年人若能撐起豫劇一片天,那將是一幅充滿藝術活力的新畫卷。可喜的是,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中央到地方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領導的重視以及豫劇同仁的共同努力,這個苗頭在這次展演中,已經能夠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