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演藝集團旗下的《新劇本》雜志已走過30年的歷程。作為一本主要刊登戲劇劇本的專業刊物,在戲劇不景氣的狀況下,克服困難,執著堅守。而立之年后,又找到新起點,成功改版,令人欽佩。
創刊于1985年的戲劇雙月刊《新劇本》伴隨了改革開放大時代背景下中國戲劇的發展,30年來刊登劇本六百余部,評論文章逾千篇,與上千名優秀的編劇、劇作家、導演、評論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在話劇、戲曲、影視、曲藝和藝術評論的領域中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先后刊發了劇作家過士行的《鳥人》、孟京輝的《思凡》、郭啟宏的《李白》、陳健秋的《宰相劉羅鍋》、田沁馨的《生死場》等優秀劇本,并均被搬上舞臺,聞名海內外。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劇本是一出戲創排的基礎,對于觀眾而言,閱讀劇本更是觀劇后意猶未盡的延續。《新劇本》30年的堅守,不僅為我國戲劇舞臺提供了大量精品力作,為緩解“劇本荒”立下了汗馬功勞,更培養了一批優秀編劇,尤其是在編劇人才大量流失,導致劇本創作水平“滑坡”的情況下,《新劇本》的堅守尤顯可貴。自2014年由北京演藝集團主管后,《新劇本》還成立了以鄒靜之、萬方等12位權威人士組成的編委會。改版后的《新劇本》雜志更添文藝氣息,設置了“一劇之本”“劇本醫生”“劇時代”“穿堂風”“我和戲劇”“熱評”“戲劇場”“梨園探幽”“三十年回眸”“劇視野”“劇樂部”等11個欄目。除推介國內外優秀的話劇、戲曲、小品劇本外,還增加了電影劇本,并開辟了介紹國外戲劇新作、演出、人物、院校的新欄目,與世界戲劇動態同步。此外,還從每期作者投稿中選擇一部新作劇本,邀請資深劇作家、理論家、評論家進行點評。雜志還開通微信微博平臺,增強與讀者、劇作家之間的互動,并建立數字化劇本庫、劇作家庫,每月舉辦一期“新劇本劇樂部”活動,還將面向中青年編劇開辦編劇課程班,同時嘗試版權代理。可以說,《新劇本》劇本庫、新劇本互惠聯盟的成立和國家藝術基金青年編劇人才培養計劃,展現了《新劇本》雜志走向數字化、拓展未來發展空間的信心,代表著雜志在全媒體時代轉型的開始,讓人對此充滿了期待。
近日,北京戲劇家協會和《新劇本》雜志共同舉辦了“新劇本三十周年紀念活動北京站暨雜志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與北京戲劇界同仁共話雜志未來。專家們提議,《新劇本》應把國外的優秀劇作資源和國內新劇作家培養機制結合起來,轉化為本土化的戲劇;在當代中國戲劇理論的構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出更多更好的解讀戲劇劇本的文章和專業劇評;能夠繼續發揮作為原創作品發表基地的作用,打造戲劇界的觀點平臺,引進更多的外國戲劇劇本,展示更多國家的戲劇面貌;應當多參與到校園戲劇當中去,在孩子們當中產生影響,培養戲劇未來的劇作者和觀眾。
在三十而立之際,《新劇本》已開始自己新的征程。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