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近期,由深圳市文聯、深圳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中華美學學會審美文化委員會、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海天出版社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飲水知源,感恩北 大”——《胡經之文集》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張炯、錢中文、吳泰昌、劉烜、杜書瀛、陳熙中、陳雪虎、王一川、金永兵、張首映、周志強以及羅烈杰、李鳳亮等 30余名知名學者圍繞《胡經之文集》與中國文藝學的發展進行研討。
文華辭采 藝林盛事
《胡經之文集》共五卷,近400萬字,全面收錄了胡經之先生在文藝美學、中國古典文藝學、比較文藝學和文化美學等方面的研究著作以及胡經之先生關于自然、文學、文化方面的隨筆與論文,凝聚了胡經之先生一生的心血和成就,是研究文藝美學思想及當代學術發展的權威資料。
羅烈杰追溯了胡經之先生的學術歷程,講述胡經之先生與北京大學、深圳以及深圳大學的淵源,認為《胡經之文集》中的多數作品完成于改革開放初期, 恰恰是胡經之先生參與深圳特區文化教育事業的實踐時期。胡經之先生繼承、發揚了北大的優良傳統,并立足深圳實踐,面向開放時代,堅持對真善美的學術追求。 對于北京大學而言,《胡經之文集》是北大學術研究在南國深圳結出的生動果實;對于深圳學術界而言,《胡經之文集》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5年來最重要的學術 著作,是深圳學術文化建設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成果。
李鳳亮認為《胡經之文集》的出版是中國文藝美學學術史上的重要事件。他著重介紹了胡經之先生對深圳大學人文學科的建立和深圳文化事業的建設做出 的卓越貢獻。一方面,胡經之先生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方面做了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將深圳大學中文系發展成為國際文化系,曾在全國引起轟動效應。另一方 面胡經之先生還倡導成立了特區文化研究所,開展對深圳傳統文化的研究,并長期擔任深圳市文聯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等職務,撰寫了大量 的研究文章,熱情參與深圳文化建設事業當中。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吳泰昌稱胡經之先生為全國文藝學名列前茅的學者,是“江南書生,北大學子,深圳居士”,致力于研究學問、培養學生,關心和指導深圳文藝事業,為 深圳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胡經之先生在座談會上提到《胡經之文集》是獻給深圳的,深圳敢闖、創新、探索等特質也正是吸引他定居于此的原因所在。也正 如他自己所說“將此次座談會命名為‘飲水思源,感恩北大’,是要答謝北大對我35年的教育和培養,以及北京同行、友人對我的幫助和關心”。
胡經之先生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實踐成果凝結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學術貢獻與文化貢獻:
一是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創新我國學科體制與學術思想。
錢中文認為胡經之先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深厚,具有老一輩學者的優秀品德,同時他又善于根據當前學術建設的需要,提出新觀點、新思想。從文藝 美學到比較文藝學、比較文學,再到文化美學,胡經之先生的美學研究具有學術前沿性。錢中文認為人文科學的總體性創新很不容易,而胡經之先生的學術原創卻做 到了這一點。他強調雖然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學科發展相對緩慢,但是一旦有了較為適宜的學術環境,中國學者的聰明才智就會充分顯現出來,其首創能力也會得到 極大發揮,并發出中國的學術聲音。而文藝美學是中國的聲音,胡經之先生的學術創新就是在繼承并弘揚我國優秀學術傳統的基礎上發出了中國的學術聲音,建立了 理論自信。
陳雪虎從上世紀80年代的時代語境出發,解讀了胡經之開創文藝美學學科這一開創性探究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胡經之先生繞開了此前文學研究 過于政治化的傳統,也繞開了以形象為核心的蘇聯文藝學的理論體系,把文藝學、文學理論領進了美學領域,因此帶動了上世紀80年代文學理論研究思路的拓展, 具有典范效應,可謂是百年來中國文學研究在美學思路上的時代復興。
二是治學嚴謹、勤勉耕耘樹立學者風范與學術典范。
張炯說,胡經之先生不僅博覽群書,學術視野寬闊,并且十分重視文獻資料的整理工作。據他所知,胡經之先生從讀書時代開始,便積累了大量的卡片和 讀書筆記,之后又主編了《中國古典美學叢編》《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等多套叢書。這些叢書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使廣大讀者受益匪淺。更為重要的是 胡經之先生論從史而出,不斷拓寬自己的研究領域,逐步深化自己的理論,這是少有學者能及的,由此他的理論著作也是結構嚴密,論述層層推進。《胡經之文集》 既呈現了堅實的學術探究,也呈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術風范。而這僅僅是其學術活動的一個方面,他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尤富于文才,表現出當年“江南才子”的本 色。
金永兵從四個方面闡述了胡經之先生的學術成就和人生歷程,并談到其學術歷程具有方法論的啟示意義,為后輩學人的理論探索提供方向。第一,立足于 中國傳統和現實的本土情懷,打通中西,接續并轉化了中國古典文藝理論,著述頗豐,質量很高。第二,“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相結合,具有一種開闊的國際 視野。第三,從東西方經典最基本的理論范疇出發,腳踏實地做研究。第四,踐行人生美學、美學人生,人文學的本質在胡經之身上呈現出了一種學術的魅力和人格 的魅力。他以其80多年的人生歷程告訴我們“什么是美學”,也告訴我們“什么是美學的人生”。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胡經之先生研究美學,是把學問學術與生命凝結在一起,其自身就成為了美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一個將美學融入生命體驗的學者正是我們后輩學人都要敬仰與效仿的榜樣。
張首映認為胡經之先生不僅是學術規劃的設計師,亦是經典論文的工程師、追求精深學風的雕刻師。他追溯文藝美學學科的建設過程,認為胡經之先生不 僅補齊了《文學概論》,而且發展了文藝美學,豐富了中國古代文藝批評,極大豐富了文藝學的建設。此外,他認為胡經之先生的許多論文都是經典,精與深這兩個 品格在胡經之先生的代表作品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張首映將胡經之的學術人生概括為:始于文藝學,成名于美術學,美于體驗美學,久于文化美學。他認為美學以 研究天下美化為天職,美學的對象為真善美。無論是文藝美學還是文化美學,都不是在技術上做文章。文藝美學有很大的精神發展空間,文化美學屬于人本,其核心 是人文美學,因此精神空間更大,更加久遠,更能走向世界。當今中國如何樹立民族自信?中國文化美學將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周志強認為胡經之先生在審美層面上創建了一種審美性的社會文化詩學。在這種社會文化詩學的指引下胡經之先生堅持詩學的研究事業,堅持人文傳統, 對日常生活文化、對日常生活實踐提出了一套試圖用審美來對抗生活庸俗化、文化庸俗化的方法論。這種詩學在立場上納入批判美學的依賴性,對人壓抑的狀況進行 反思。而在學術理想層面上,胡經之先生提出了重建人的精神,重建審美精神。在當代這樣一個“審美已死”或者“美學已去”的浪潮當中,重建人的精神,反對社 會中對人的無形壓抑,是當前我們進行文化美學和文化批判美學中所應該堅持的基本學術原則。胡經之先生給予后輩學人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要堅持中國現實、現實學 術傳統和文化重建的傳統,保持一個積極的好心態,為中國學術建設添磚加瓦!
熊元義強調社會要尊重、繼承前一代學人的學術成果,媒體輿論應該肯定、表揚學者在學術發展史上的地位,后輩學人應該認真總結前人的成果,比如在 寫作文章中加以征引,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前行。胡經之先生的許多著作雖然寫于上世紀80年代,但是很超前、辯證,代表了歷史進步的方向,反映了文藝最高水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