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寫好水利情中國夢——訪長篇紀實作品《順水》作者趙學儒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12月01日10:47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11月30日訊 首部記錄我國治水過程的紀實作品《順水》出版,引起社會尤其是水利界的廣泛關注。作者趙學儒多年深入一線采訪,潛心抒寫水利情、中國夢,出版多部文學作品,有的還翻譯到國外。他對水的了解、理解、悟解,在《順水》中得到更深刻的體現。近日,我們專門采訪了趙學儒先生。

  記 者:我們從媒體的報道中看到,將這部記錄我國治水過程的紀實作品,定位為“首部”,您怎么理解?

  趙學儒:我沒有詳細考證,但是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幾年前,我在文藝報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之后,中國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水利史典籍。日前,首部全景呈現中國歷代治水工程的著作《中國治水史詩》已編撰完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人民大會堂首發。后來這部圖書出版后,我買來閱讀后發現,文章都是一些文學大家的作品,每篇文章從一個側面寫了水利的事,整合在一起形成恢弘的水利史詩,不是夸張。但是,如果說它記錄了我國治水過程,感覺還不系統,有些牽強。

  在古代,有《水經注》《山海經》《史記·禹貢》《史記•河渠書》等名篇,新中國成立后又有《戰洪圖》《大江東流去》《98抗洪》等較好的作品,但是從內容上,都基本上是截取了一個側面或一段時間。欣喜的是,歷時3年的時間,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完成了長篇小說《大禹治水》一書的創作,由作家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分別以簡體中文、英文出版。有朋友說,用長篇小說的形式表現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前無古人的一件事,這事做得“挺絕”。 但是,真正系統記錄中華民族的治水歷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治水歷程,確實還沒有。

  《順水》這部作品主要是以順義為原型,以小見到,記錄了我國歷史上的水旱災害和治水歷程,包括理念的升華、治水的成果,尤其是水利人接力式治水的不懈精神,以及在治水過程中形成的優秀文化。“我第一次看到,這么全面記錄我國治水歷程的作品”——專家在我的改稿會上,的確是這樣說的。

  記 者:請您介紹一下撰寫《順水》的由來?

  趙學儒:好。因為寫過我國古代的治水故事《大禹治水》,所以想寫一部反映現當代治水的文學作品;因為寫過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所以想寫一部反映基層水利的書。這樣的話,就能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全面地反映我國的治水內容,甚至中華民族治水的人和事。

  2013年下半年,這個機會終于來了。我曾經把這想法,跟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的常務副主席王經國主席說過,沒想到王老師還惦著這事。他給我打電話,擬推薦我去寫寫北京市順義區的治水情況,問我是否感興趣。我大致了解了一下順義的情況后,肯定地回復了王老師。不料,順義區水務局兵貴神速,一班人馬迅速找上門來。在北京市水務局一間辦公室內,我把我的拙作《大禹治水》 (中英文版)、《南水北調大移民》(中英文版)呈給他們。更沒想到,他們當場決定委托我寫這部 《順水》,并和我的工作單位做了溝通。

  2013年年底,我也把這情況向報社領導做了匯報,一貫以傳播、繁榮水文化為己任的社領導,非常支持。報社黨委書記涂曙明親自擔任總協調,帶領部室主任聶生勇和我,趕到順義區水務局,商談寫作內容、時間,確定寫作大綱。這部書是中國水利報社與順義區水務局精神文明共建結出的璀璨花朵。

  2014年年初,經中國作家協會作家定點深入生活評審委員會評審,報請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審批,我有幸被列入中國作家協會2014年作家定點深入生活名單。帶著作家的使命,帶著文學的理想,帶著對水利事業和水利人的熱愛,帶著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我開始了緊張的采寫。一年多的采寫,那些令我感動的人和事,不吐不快;那些令我佩服的經典,不寫不美;那些令我振奮的精神,不抒不暢。

  記 者:這本書出版前,很多人認為書名叫 《順義之水》,您問什么執意叫《順水》?

  趙學儒:叫《順義之水》,好像是篇介紹文章,介紹順義的水。叫《順水》,就有了文學意味,其內涵遠遠超越了文學本身。

  從字義看,“順”有順流的意思,本義為沿著同一方向,指水順著水勢或水流的方向而流瀉。“順”也意指面對千頭萬緒的事情,先要理順思路,理清頭緒。推而廣之,就是社會安定與否,在于政策是否順應民意;家庭和睦與否,在于關系是否融洽和順;身體健康與否,在于氣血是否充盈順暢。這本書記錄了北京市順義區的水利發展歷程。“順水”中的 “順”與順義區的 “順”字同且義相通。

  順義與水的愛恨織情,主要系在搖擺不定的潮白河和溫榆河上。歷史上,潮白河三年河東,三年河西,搖搖擺擺,禍害蒼生。順義的先民既擇水而居,又不甘受洪水的擺弄,于是一代又一代人與洪水斗爭。新中國成立后,順義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掀起了前無古人的治水大潮,建起了一個個水利工程。水庫、灌區、機井等給順義人民帶來了福祉。那時,“治”字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治”字本義,可解釋為開鑿水道,修筑堤壩,引水防洪。“順”更強調 “趨”,如 “順風” “順勢”,即 “順”著自然規律,更科學、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

  連年干旱導致順義的水越來越少。如何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水資源,如何確保人民生活生產用水所需,如何發揮水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成為順義的重要課題。他們發展節水灌溉,成為 “中國糧田噴灌第一縣”;他們實施生態治河,讓潮白河兩岸風景如畫;他們精細化管理水資源,“順”出了一條成功的水資源管理之路。全書其實就是從 “治”向 “順”的轉變,這與我國的治水歷史和現狀相吻合。

  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一個 “治”字連續了幾千年。從大禹治水開始,歷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在“治”的基礎上,實現了 “順”的升華。

  我們知道,水旱災害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除害興利成為歷朝歷代安瀾天下的神圣使命。秦國以水立國,也以水治國;漢武帝信奉治水治國理念,致力水利事業;李世民、朱元璋、康熙對江河治理多有宏圖大略;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中也有治理開發利用江河的筆墨。新中國的締造者一次次發出治水動員令:“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新中國成立以來,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不僅僅是一個水利工程,而且是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的景區;世界上最大的南水北調調水工程,不僅成全長江水繼續潤澤南國,也給干旱的北方帶來了綠色……

  幾代水利工作者與全國人民一道,奮力治水,建起一座座水庫防洪蓄水,建起一個個灌區灌溉農田,建起一座座水電站提供電力和動力。為實現人水和諧,在水資源緊缺的今天,實施生態治水,與生態共生共存。順義 “順水”,是我國水利發展的一個縮影。應該說,順是一種理念,順是一種規律,順是一種行動,順是一種成果,順是一種新境界,順是一種新常態。

  因此,棄逆歸順,才風調雨順;順水行舟,才一帆風順;順天從人,才一順百順。讀者看過這本書會知道,它不只是寫“水”,更多的是寫“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