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各地文訊 >>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深刻論述了文藝工作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文藝工作的基本形勢和主要任務,清晰闡釋了做好文藝工作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路徑,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文藝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為文藝工作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確立了基本遵循。高等藝術院校是藝術人才培養的搖籃,是藝術創作的重鎮,是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認真學習貫徹講話精神,這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發揮藝術院校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的歷史擔當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行動坐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發展迅速,藝術創作的題材日趨多元,藝術創作的水平不斷提高,藝術創作的精品不斷涌現,藝術創作助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藝術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當下中國,改革處于攻堅期、發展處于關鍵期,社會思想文化呈現多元多樣多變,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在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經濟新引擎時,我們更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重塑道德中國、精神中國,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好文化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但毋庸諱言,時下的藝術創作,“量多質低”,有“高原”缺“高峰”,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仍然存在。藝術創作可以通俗但不能低俗,我們需要創作更多經典的“標本級”的、體現藝術價值的“最大公約數”優秀作品鼓舞人,實現作品與心靈共鳴,與情感共舞,與生命共融。
我們需要深度思考“為什么創作?創作什么?如何創作?”
我們需要緊扣時代主題的藝術創作本真,大力促進藝術院校發揮歷史擔當和崇高使命,不斷加快探索中國藝術創作的現代之路,推動全國藝術院校產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藝術精品,促進社會主義藝術大繁榮大發展。
第一,堅持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一切智慧成果、歷史遺產和藝術產品的享用者。“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藝術的歷史唯物主義。以人民的需要為中心,是對優秀文藝作品的本質要求。
為此,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家要以人民生活為創作出發點和歸宿點,創作思想方面,要體現出人民本位和生活本位。其次,作品的思想要體現人民性。要把人民的實踐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真正表現出來。再次,文藝創作要交給人民去鑒賞、去評判。
第二,扎根火熱生活。“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藝術創作的題材、技法等可以多元多樣,但內核都源于火熱的生活。
首先,創作要遵循“大生活觀”,即能夠感受過去、觀照現實,也能憧憬未來。既能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和世界文明長河中汲取養分,又要俯身當下,感知社會百味,更能展望未來,果敢預測未知。
其次,體現“標本級”。“標本級”作品之所以能亙古流傳,歷久彌新,其魅力不僅存在于藝術家對生活個性化、差異性的闡釋中,還依存于其所飽含的人生體驗、對彼岸的憧憬、對人性的關懷,所表達的深刻思想和生命內涵、所鐫刻的集體性“民族記憶”、所沉淀的對人性的拷問與探究、所彰顯的人類共通的人文精神。沒有感性的生命體驗和理性的哲學反思,就不會成為經典。從這一點說,藝術家是思想家,是哲學家。
再次,展示對“生活的超越”。藝術創作并非簡單地復制生活,而是對生活的超越,是在進行生活寫真時,創造了藝術的真實性,對生活的真實性進行了典型化和審美化的再創造。為此,我們應該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對未來的無限思索中,捕捉素材,尋找角度,進行創作,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第三,緊扣時代脈搏。“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矚目人類藝術長廊,古今中外傳世的藝術佳作,深掘其歷史底色,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它浸潤于所處歷史空間中,被深深打上時代烙印,其對人本關懷、生活審美、社會正義等時代議題的反思,啟發了人對變革時代的思考,并鼓舞人以審美批判之眼光氣魄,迎接大時代的挑戰。可見,佳作不僅是因其展現了藝術家的才情氣質,更重要的是其反映時代風貌、體現時代特征、助推時代進程,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我們這個時代需要藝術創作來展示,“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今天,改革開放成為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征。我們正走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征途上。我們的藝術創作,要展示中華兒女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進程與氣象萬千變革。我們這個時代需要藝術創作去寫真。我們這個時代,開創了前無古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藝術家們深入生活,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記錄人們的生活、情感和夢想,謳歌奮斗的人生,刻畫最美的人物,用作品反映繁華之內的真淳,厚重之外的至美,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我們這個時代需要藝術創作助推發展。藝術家是美麗心靈的塑造者。藝術作品的真正價值,是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以及身心和諧的生命需要。
當下中國,全體中華兒女正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而不懈奮斗。這要求我們的藝術家們懷揣對國家、人民和社會的強烈責任感,用創作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奏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促進國家變革創新和社會開放包容,鼓舞人們剛健自強、艱苦奮斗、團結向上。
第四,放眼人類世界。藝術是一門特殊語言,可以超越地域、國別、種族、宗教和語言文字。人們可以從貝多芬的作品中感受到絢麗的光芒、崇高的志節與奔放的熱情,人們可以在《二泉映月》中體會到月照二泉的那份悲涼心緒。今天,各國文化交流互鑒已成為常態。面對這一新態勢給藝術院校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世界藝術發展格局中選擇自己發展的策略和道路,形成認識自覺、內涵自覺和行動自覺。
首先,創作要飽含充沛的中華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是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要通過藝術的創作,助推世界文明進步。同時,建立藝術創作與時代發展的自覺與自信,從普遍的現象中尋找中國藝術的特殊性,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凸顯富有中國文化魅力的藝術創造。
其次,創作要秉持博大的開放心態。只有立足人類文明的國際視角,才能在世界文化與文明重構中思考中國藝術創作之路。為此,要充分發揮人文交流的獨特作用,推動中外藝術創作互學互鑒、相親相習。
再次,創作要注重文藝傳播。一方面,借助國際國內、政府民間的多種渠道和平臺,讓藝術在文化交流中,使得藝術的人文關懷轉化為文化關懷,與其他因素諸如政治、經濟、非藝術文化之大文化語境構成互動關系,傳播出中國聲音,展現中華文化的不朽魅力,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欣賞中國。另一方面,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推動藝術創新,創造更多反映中華民族生活特質、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藝術精品。
(作者系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