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我國,重視閱讀的傳統古已有之。歷史上,許多家庭都以勤勉讀書為家訓。在大力推進全民閱讀的當下,家庭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的首屆全國“書香之家”評選,自2013年3月啟動以來,至今年4月,有996個家庭被正式授予“書香之家”牌匾。
這996個家庭,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每一家都有著獨特、真實的書香故事。近期,本報記者奔赴多地,采訪了部分入選家庭。
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自今日起,“書香之家”欄目正式開欄,將陸續刊發相關報道,以讓讀者共同感受這份溫馨書香。
門前一座白色石橋下溪水潺潺流過,幾百米的遠處坐落著蔣介石曾經小憩過的甘河地母廟,右側緊鄰百米之高的青山。這宛如仙境的地方,便是貴州省清鎮市衛城鎮坪寨村大坡組村民周光俊家的“耕讀書屋”。他之所以將其命名為“耕讀書屋”,緣于祖上教導要“以耕讀為主業”。
64歲的周光俊,開辦這個享譽十里八鄉的書屋已經40余年。“每到周末、寒暑假,或者五一、十一等節慶,來看書、查資料、聽講座的人絡繹不 絕。”老周介紹說,早在1971年,他就創辦了這個家庭圖書室,將自己多年積存的1000多冊書搬了進去,免費供當地群眾借閱。“隨著條件的改善,書屋的 藏書日漸增多,目前已擁有各類圖書和雜志兩萬多冊。”
兩萬冊藏書匯成書海
書架里的1981年《人民文學》1至6期,雖然已經染上歲月的昏黃,但頁碼完整、字跡清晰。1985年《譯林》與1988年《中篇小說選刊》,按時間順序被碼放得整整齊齊。
雜志只是周光俊這些年收藏的一小部分,書屋的主角當然是老周這些年東奔西走“淘”回來的兩萬冊書。《資治通鑒》《全明文》,《水經注校證》 《清八大名家詞集》,《唐才子傳》《顏氏家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悲慘世界》,《鏡花緣》《老殘游記》,《魯迅全集》《茅盾全集》……一套套文學名 著,只要你能說出書名,在“耕讀書屋”都能找到,這里儼然是一座文學寶庫。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聯合出版的《二十五史》與1989年岳麓書社出版的《二十五史精華》,并肩排列;《紅巖》《紅旗譜》《保衛延安》,同樣是一種書好幾個版本。“《二十五史精華》查閱方便,當時就買了一套,各有各的妙處。”老周解釋說。
自幼購書至今成習慣
幾十年來,周光俊以書為伴。直到現在,每次進城辦事,他還會背回三五本書。“逛城里的書店是我最開心的時刻,而有些書看到了卻買不起,我就 去搜舊書攤,在那里有時候也會不期而遇一些心愛的寶貝。”老周書架里的一些老舊版本,就是他從省城貴陽或者四川成都的舊書攤上背回來的。“娃小時候以為我 去縣城會給他們帶些零食或者玩具,但每次我都是給他們買書。”周光俊回憶起當年,還是覺得買書最有意義。因為自幼喜歡讀書,朋友送了老周一套民國十九年十 月初版的萬有文庫《本草綱目》20本,張紹棠重訂,商務印書館發行。對于老周,當時算是如獲至寶。
《詩刊》《散文》《編輯學刊》《山花》……周光俊今年自費訂閱的十幾種雜志,花了家里上千塊錢,而《人民文學》是每年必備的。“我每年買書 大概還要三五千元。反正我手頭有點閑錢就買書。”對于一個農家,老周每年的購書款算是家中一項很重要的支出。“以往我做苦力為生時,挖煤、挖礦、做磚瓦 匠,我省吃儉用也要買書,這種習慣持續至今,書架上的很多書也是那時候買來的。”
“邊讀邊耕”鑄多彩生活
周光俊的“耕讀書屋”,除了周末會成為鄉里最熱鬧的地方之外,每到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緊鄰書屋建造的戲臺也成為眾鄉親自娛自樂的場所。今年春節期間,老周創作的快板《騎上龍駒慶馬年》和其他40多個由村民自編自演的節目,在這里熱鬧了一天。
因為藏書多、環境好、配套設施齊全,貴州省詩詞學會、貴州省散文學會經常到他的“耕讀書屋”搞活動,省散文學會的創作基地、清鎮市作家協會創作基地,也落戶到了這里。
2005年,貴州省貴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周光俊“書香人家”稱號;2008年3月,貴陽市“學習型家庭”榮譽稱號和清鎮市“學習型家庭”榮譽稱號再度落戶“耕讀書屋”。
“我想在這片地上蓋一幢4層小樓,擴大書屋面積,留一層用來專做國學講堂。”指著房前的一片空地,老周謀劃著“耕讀書屋”更好的未來。(本報記者 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