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 正文
雖然中國當代科幻曾一度跌入低谷,但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終于出現了新的轉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崛起”。
這種轉機的突出標志是新科幻作家群的形成與新質作品的涌現?匆粋民族文學的興旺,不是看其從國外引進了多少,而是看其民族本土原創作品的數量和質量如何。當代中國原創科幻自90年代中期起逐步回升,除了老一代作家如劉興詩、金濤等繼續堅持創作外,新的作家團隊已經形成。先是吳巖、星河、楊鵬、韓松、潘海天、何夕、楊平、牧鈴等年輕作家躍上科幻平臺;緊接著王晉康、劉慈欣等實力作家“橫空出世”,同時又有稽偉、趙海虹、凌晨、英子、于向昀等一批科幻女作家的加盟,再接下來是江波、拉拉、陳楸帆、趙華、夏茄、翌平、飛氘、長鋏、超俠等更年輕一代作家的涌現。
新科幻直面高科技時代開拓的廣闊的題材內容,將目標集中于空間、時間、心靈與電腦網絡四界。舉凡宇宙太空、電腦網絡、克隆科技、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心理探險等成為新科幻表達的重要主題,同時關注科學對人類的雙重影響、關注人的命運與社會生存等人文主題的“軟科幻”作品也日益變得豐富起來。
科幻文學中的網絡題材作品最早產生強烈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虛擬的網絡空間既無限度地放大了人的想象空間,在真實世界之外已然存在一個讓人無法回避的虛擬世界。但同時也警示人們:虛擬的網絡世界究竟給人的生存方式與生存狀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方面的作品有吳巖的《生死第六天》《鼠標墊》,星河的《決戰在網絡》《網絡游戲聯軍》,楊平的《MUD——黑客事件》等。另一位引人矚目的年輕科幻作家韓松,則將其作品大面積地切入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的精彩較量。系列長篇《紅色海洋》是一部關于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多元解碼和多重寓言,作品所描述的東西方關系、人與自然、民族與個體生存等嚴峻主題,極大地開拓了當代科幻乃至當今主流文學的創作主題。韓松在1999年出版的《想象力宣言》,至今依然是撬動中國人想象力的杠桿。
有意味的是,游走在科幻文學與兒童文學兩界的楊鵬,在主創《校園三劍客》《功夫米老鼠》等兒童科幻的同時,堅定地提出了“保衛想象力”的口號,并把它有效地投放到兒童文學與童書出版中去。這一口號如今已成為提升兒童科幻文學的一面旗幟。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等創設的“幻想兒童文學獎”,正是以“保衛想象力”作為宗旨。以創作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著稱的張之路,以后又創作了《非法智慧》《極限視覺》《小豬大俠莫跑跑》等涉及大腦芯片、轉基因等題材的科幻作品,他描寫漢字王國歷險的新作《千雯之舞》也有某種科幻元素。張之路與楊鵬的科幻作品屬于科幻文學與兒童文學跨界融合的典范,或者可以稱為“兒童科幻文學”。強調科幻世界中的是非善惡給孩子以正能量,提供宇宙世界的穩定性、公正性給孩子以安全感,重在表現人類已有的科學知識與成就并展開合規律的想象給孩子以科學性,這是兒童科幻文學的重要特點。
一種文學的崛起或者說“跨越”,需要由標桿式的作家作品出來驗證。新世紀的中國科幻文學有幸出現了這樣的標桿——王晉康與劉慈欣。
王晉康已不年輕,這位當過知青后來成為石油系統高級工程師的科幻作家,從1993年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亞當回歸》起,就把目標鎖定在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對中國文化與當代科技文化復雜關系的探究上,他的《三色世界》《生命之歌》《蟻生》《十字》等一系列作品,沉郁蒼涼,融豐富的科學想象、哲思睿見、精彩敘事于一爐。他的長篇近作《與吾同在》,別具匠心地想象用造物主的眼睛,以超越常人的智慧高度,鳥瞰整個世界,反思人類文明與人性善惡。作品將人物和懸念納入空前的星際戰爭之中,在合邏輯性的故事發展中,展開關于什么是善惡、人本善抑或人本惡以及善之花能否從惡之泥中生長出來的終極追問,對人類的命運進行了稱得上是真正深刻的思考。這是一種難度極大的大氣、形上的寫作,劉慈欣認為《與吾同在》是“一部厚重的核心科幻,一本上帝之書”。
劉慈欣的創作同樣可以歸之為“厚重的核心科幻”。所謂厚重,是指其作品的藝術質地與思想的穿透力;所謂核心,是作品所關注的正是當今人類的重大科學主題,而這些主題又直接聯系著人類今天的生存狀態與未來命運的走向。這位“60后”的電力系統高級工程師,自1999年首發處女作《鯨歌》以來,已先后發表了30余篇短篇科幻,和包括《魔鬼積木》《超新星紀元》《誰替恐龍刷牙》《球狀閃電》等7部長篇科幻小說,并創下連續8年榮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的紀錄,可見其作品受讀者歡迎之程度。劉慈欣的作品想象之瑰麗、結構之恢弘、文筆之流暢,既直面艱難現實又對接空靈太空,既注重科學邏輯又不乏藝術審美,在當代科幻作家中,堪稱翹楚。
《三體》堪稱中國科幻中的“大片”,《三體III·死神永生》榮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以來,曾有人質疑《三體》這樣厚重的科幻小說屬于兒童文學嗎?其實,判斷一部作品是不是屬于兒童文學,有兩種不同維度:一是兒童本位的維度,即作家的創作動機、寫作視角、作品效應都是為兒童、立足兒童視角、作品深受兒童喜愛,此類作品可以謂之“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我們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即屬于此;另一類則是成人本位的維度,雖然這類作品并不是專為兒童而寫,但由于其題材內容與藝術元素深獲兒童之心,被孩子們拿過來成了他們愛不釋手的作品,典型案例是《西游記》,盡管明代的吳承恩沒有想過要為孩子寫作,但沒有哪一個中國孩子不喜歡里面的孫悟空、豬八戒。此類作品可以謂之“非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由于科幻文學的核心接受群體是青少年兒童,他們更是當代中國科幻的“鐵桿粉絲”,更由于新科幻有關宇宙太空、電腦網絡、克隆科技、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心理探險等題材內容,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神奇性、驚悚感、歷險探險與冒險等藝術元素最能激發起青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同時由于科幻文學與兒童文學之間天然形成的藝術同盟聯系,因而當代科幻文學尤其是像《三體》那樣的經典性作品無疑已成了青少年兒童的最愛。正因如此,當《三體》主動申報參評“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時,就自然而然地獲得了評委會的首肯并最終獲此殊榮!度w》的獲獎表明了當代中國兒童文學藝術版圖的合邏輯性的擴展與對少年兒童閱讀品質的充分肯定,意義重大。
《三體》是一部真正宏偉而巨大的作品,將中國人的想象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小說由“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系列長篇構成統一的文本邏輯整體。作品敘述“文革”期間中國軍方探尋外星文明的絕密計劃“紅岸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使人類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紅岸工程”一經啟動,卻給4光年以外的“三體文明”帶來了由死而生的契機,并由此引發了三體人組成龐大的宇宙艦隊與地球人之間展開了兩種宇宙文明之間的生死對決。使兩個文明命懸一線的黑暗森林遭受打擊,不過是宇宙戰場的小小插曲。真正的星際戰爭永遠無人知曉,因為星際戰爭的方式和武器不是人類的想象可以企及的。此岸、彼岸與紅岸,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織成中國主流文學中從未出現過的罕見的復調,把人類的宇宙視野與對宇宙本質性的思考推向了極致,可謂前無古人,今也無人能及。科學史研究家江曉原認為《三體》是“一部真正里程碑式的作品,必將成為經典”。而老一代科幻作家葉永烈則認為“面向未來的中國,需要‘三體’系列這樣真正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說”。
中國的未來不是夢。百年中國科幻文學苦苦追尋、探索著的強國夢、復興夢,必將在新世紀演出壯麗恢弘活劇,而科幻的想象力、思考力、沖擊力,正是這一活劇的一種重要的定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