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初期,鄧小平同志以中國畫《山高水長》贈與一衣帶水的鄰邦,其文化意義不言自明。這幅作品就出自山東畫家劉寶純之手。當時,劉寶純和畫界同仁一起,以黃河、淮河、海河的三河水利建設工程為表現主題,創作的《三河組畫》引起了畫壇的震動。
提起劉寶純對山水畫的喜愛,還要從他的青年生活經歷說起。1932年,劉寶純出生于榮成市依山傍水的鐵槎山下,父母是貧窮的漁民,他自幼喜歡在沙灘上寫寫畫畫。廣闊無垠的碧海藍天,流云白帆與勞作的漁民等影像,便是他藝術之路上的啟蒙老師。
對于山水畫而言,中國畫現代性轉型主要體現在從傳統的表現文人的處世情懷到表達現實感受的入世精神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石魯等人,通過寫生積極地推動了中國畫的這種現代性轉變,形成了表現祖國山河新貌、具有鮮明時代精神的新山水畫。劉寶純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崛起的一位表現現代山水意境的中國畫家,他通過筆墨對于黃河、淮河、海河三河流域以及泰山松柏的描繪,表現了神州大地在20世紀下半葉以來發生的歷史巨變。
作為1964年第四屆全國美展的優秀作品,劉寶純的《紅透山谷》完全打破了傳統山水畫的筆墨程式,畫面以中景構圖,突出了山谷之中層林盡染、丹柿飄香的豐收景象,作品改變了傳統山水畫水墨為上的審美準則,以大面積的朱砂點染柿林、渲染意境,穿插林間的果農為畫面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作品的成功,在于通過畫面健康明朗的意境,真實揭示了社會制度給人們帶來的新的新的精神風貌。
劉寶純作品最鮮明的特征是將傳統筆墨和現實山水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深沉的傳統文化底蘊中,飄散出濃郁的時代氣息。他的山水畫彌補了中國山水畫史上對于泰山、黃河表現的缺失,形成了具有中華人文精神的齊魯山水風貌。他無疑是現代齊魯山水畫風的開拓者。無論劉寶純筆下巍峨的泰山、浩蕩的黃河,還是澎湃的滄海挺拔的青松,無不寄托著他對祖國山河的摯愛和對家鄉故土的眷戀,蘊含著他對美好生活與精神理想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