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電視節目創作為何缺席“探險”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12月28日09:53 來源:光明日報 吳喆
《跟著貝爾去冒險》拍攝現場 資料圖片《跟著貝爾去冒險》拍攝現場 資料圖片

  經常看電視你就會發現,在噴發的火山口拍攝的都是外國人,跟蹤記錄鱷魚捕食過程的也是外國人,在非洲叢林,在大洋深處,哪里危險恐怖,哪里就有外國人的身影,而中國電視人似乎一直跟探險題材電視節目無關。

  中國電視節目缺席探險題材,是中國文化缺乏冒險精神的寫照。當哥倫布、麥哲倫在驚濤駭浪中進行環球航行尋找新大陸的時候,我們卻罷市舶,行海禁,“寸板片帆不許下海”;當外國的孩子小小年紀就獨自在社會上學習生存技能的時候,我們卻宣揚“父母在,不遠游”。文化上缺乏冒險精神,曾導致我們在思想和行為上過于保守,這是我們在歷史上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我們需要大力提倡勇于嘗試、敢于挑戰的冒險精神。因此,作為具有巨大受眾群體的電視綜藝節目,不能整天縱情于唱唱跳跳的歌舞娛樂中,也不能只沉浸在相親曬娃的小情小調中,需要用綜藝的形式呼喚創新,呼喚挑戰,呼喚冒險,為改革闖關提供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正在東方衛視播出的亞洲首檔戶外探險真人秀節目《跟著貝爾去冒險》,在國內電視界首次涉足探險題材,首次用綜藝節目的形式詮釋冒險精神。節目中的明星不再是導師和嘉賓,不再有寬大舒適的座椅,出門時也不再是前呼后擁,整個錄制過程只能一人參加。作為冒險隊的隊員,他們在主持人貝爾的帶領下,跳飛機、爬峭壁、涉險灘,在各種磨難中,突破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生命中的“第一次”。通過這個節目,觀眾和明星們一起獲得了一次體驗另一種人生的機會,一起懂得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這個節目提示我們,無論生活是安逸還是繁瑣,無論人生是平凡還是偉大,我們永遠都不應熄滅內心深處敢于嘗試、勇于挑戰的冒險之光。冒險是以身犯險,但也可以險中求勝,也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對于個人是這樣,對于國家和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2000多年前,秦國冒著觸犯王室貴族利益的風險進行變法改革,最終掃平六合,一統天下;36年前,小崗村的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鮮紅手印,實施“大包干”,吹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號角。所有這些都告訴我們,無論個人還是國家,總是要有點冒險精神的,因為冒險意味著進取。

  與國內大多數綜藝節目引進國外版權,完全按照節目制作寶典拍攝不同,《跟著貝爾去冒險》是中國電視人依據中國的地貌、嘉賓和觀眾特點全新研發的節目模式。目前,該節目的版權已經銷往歐洲主流電視臺,其節目模式未來也有望輸出到國外。從這個意義上講,《跟著貝爾去冒險》在高度同質化的綜藝節目中,獨辟蹊徑,大膽創新,雖然冒了很大的風險,但卻實現了險中求勝,所以這個險冒得值。它也啟示廣大電視人,在今后的節目創作中,不妨多點“冒險”。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