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反腐大戲,《人民的名義》目前網絡播放量已突破80億,微博上主題閱讀量達176億,并成為老中青三代觀眾共同的話題。該劇的藝術魅力何在?它引發的話題效應又給電視劇創作帶來哪些啟示?4月15日,由中國視協、中國電視藝委會和中廣聯中國電影電視評論學會聯合主辦的《人民的名義》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業內的近30位專家學者,從創作原則、現實關懷、藝術經驗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了這部“現象級”電視劇的成功奧秘。 “這部作品從創作開始就不是一部簡單的反腐劇,也不是一部簡單的行業劇,有人認為這是‘命題作文’,但我一生的寫作沒接觸過命題作文。”《人民的名義》編劇、作家周梅森表示……[詳細]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是我追求一生的藝術創作原則,也是我不變的文學信仰。寫作精神上不變,變化的是時代,是內容。為什么20多年能一直寫下去不重復?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我在生活中,生活每天都在變。我們的文藝政策一定不能浮躁……[詳細]
一位國家部委的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千萬,當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前來搜查時,看到的卻是一位長相憨厚、衣著樸素的“老農民”。在H省政壇,以H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高育良為代表的“政法系”,以H省委常委、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為代表的“秘書幫”相爭多年,不分軒輊……[詳細]
因電視劇火爆而“洛陽紙貴”的反腐小說《人民的名義》的作者周梅森,日前接受采訪時透露,《人民的名義》中核心情節“大風廠股權糾紛”,來自自己在金融投資領域一段慘痛遭遇。該劇續篇《天涼好個秋》很快將完成。 周梅森是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他曾經在徐州市政府掛職副秘書長,是中國少有的具有官員政治經歷體驗和金融投資體驗的經歷豐富作家。他對中國股市的見解和驚人言論,經常在中國證券界引起軒然大波……[詳細]
這部劇從開播起,演員們的精湛演技就受到了觀眾們的熱議,比如稱贊侯勇演出了貪官趙德漢在被陸毅飾演的反貪局長侯亮平上門調查時,從最初淡定到后來暴怒到最后崩潰的過程,層次感特別強;同時,互聯網上也有很多人議論說,陸毅雖然不是“小鮮肉”,是上海戲劇學院科班出身,本來演技還可以,但這次被“戲精”們碾壓了。劇中還有很多演員,大部分不是明星,看著眼熟,又說不出名字,但身負“整容般”的演技,演起戲來簡直是“變色龍”……[詳細]
這本小說目前屬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盡管印刷廠一直在加班加點地趕工,但仍舊滿足不了全國書店對于這本書的需求量。負責編輯該書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周梅森多年寫作政治題材小說,原稿的語言和故事性都很好,對于各個層面的讀者來說,都不會在閱讀上產生阻礙。出版社方面也僅對小說細節進行修改,從小說的腰封上也能看出周梅森對這部小說的用心……[詳細]
《人民的名義》自3月底開播以來,屢創收視率新高。周梅森說,之前還一直擔心收視率的問題,在電視劇開播前3個月,小說《人民的名義》銷量不足7萬冊。“但開播第一天,書就脫銷了,現在重印6版還是供不應求,一周銷量就突破46萬冊。”“作為一個作家、一個編劇,老百姓、市場給我這么熱烈的回報,這樣的贊賞,我此生無憾。”周梅森說。從2008年做導演至今,李路一直關注現實主義題材,他坦言自己“共拍過包括《人民的名義》在內的4部戲,產量非常少”,“現實主義題材劇一定是正義戰勝邪惡,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詳細]
反腐主題的文藝作品在過去十幾年一度出現空白,反腐劇也在電視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歸觀眾的視野。周梅森說:“文藝作品對腐敗和反腐敗問題的描寫,也是一種監督。過去我們的文藝作品對這些群體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們以為你不寫,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盜鈴。”在《人民的名義》中,一個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淪陷了,老書記、接班者、政法委書記、公安廳廳長、法院副院長、大型國企老總、省會城市副市長……全是腐敗分子;小說中級別最高的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國級”…… [詳細]
《人民的名義》這部以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正面觀照國家現實政治生活的藝術精品,也由此成為2017上半年度最受讀者關注和歡迎的現象級作品……[詳細]
周梅森接觸過很多官員,也去監獄和腐敗分子座談過,他發現,每一個人都很豐富,具備人性中共通的東西。生活中,很多腐敗分子卻沒有一張腐敗分子的臉……[詳細]
作家的天職是寫作,我是個在場的現實主義作家,不可能脫離現實的政治生態,《人民的名義》是應運而生……[詳細]
要有創作能力和藝術修養。把矛盾關系能編織成完整的一條線,而所有的矛盾沖突又要和人物命運聯系起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