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網絡作家“走進抗戰歷史”主題活動 >> 正文

陳崎嶸:歷史的記憶與沉思

銘記·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7月20日09:15 來源:人民日報 陳崎嶸

  九一八事變紀念館感懷

  九一八,兩段鐵軌被一個陰謀炸飛,

  不抵抗的北大營,成為紙糊泥塑的壁壘。

  衰弱的母親,一夜失去白山黑水的兒女,

  《松花江上》的歌聲在長城內外縈回。

  時至今日,仍能觸摸到黑土地浸泡的血淚,

  日歷石雕在警示國人,將黑色的日子銘記心肺。

  百年屈辱史,提煉出一個民族的共識:

  面對強盜和野獸,絕不能有半步后退!

  盧溝橋畔的《國歌》

  七七清晨,一顆裹著謊言的炮彈,

  瞬間點燃了遍地熊熊的烈火。

  一個民族被逼到無路可退的絕地,

  勇敢揮舞大刀,捍衛自己的山河。

  作為后來者,我們用憤怒和沉思的目光,

  把盧溝橋欄桿上遺留的彈痕撫摸。

  以七十八年后的宛平古城作背景,

  再次唱起令人血脈僨張的《國歌》。

  平型關戰場遠眺

  似乎是億萬年前就預埋的山頭、石塊,

  1937年,八路軍用智慧和勇敢把它扎成“口袋”。

  十里溝壑,將鬼子的軀體連同“神話”一起埋葬,

  漫天陰霾中,劃出一道耀眼的希望的光彩。

  今天,夕陽中的老爺廟仍然像一座烽火臺,

  向七十八年后的到訪者述說戰爭經典的感慨:

  只有中流砥柱,才能抗御暴虐的洪峰,

  只有不懼犧牲,才會有如此慧眼和氣概!

  新四軍軍部遺址的蘆葦

  屠戮者曾企圖將它們斬盡殺絕、連根摧毀,

  一叢叢英勇的蘆根,卻從腥風血雨的皖南突圍。

  野火春風,植根于鹽城的河湖港汊,

  縱橫交錯,蔓延成江南成片的蒼翠。

  七十年,一茬茬蘆根老去,一簇簇蘆花飄飛,

  遺傳至今的是扎根土地、抱團御敵的精髓。

  鹽城蘆葦頑強堅韌、永不言敗的獨特形象,

  定格于一批批后來朝圣者青春的心扉。

  臺兒莊遺址遐思

  1938年3月,一個殘酷的帶血的春天,

  子彈削光郊野的麥尖,街道鋪滿血染的彈片。

  血肉之軀與大刀、磚塊共同構筑成鋼鐵屏障,

  臺兒莊上演一場悲壯慘烈、氣吞山河的血戰!

  置身遺址,早已不見當年鏖戰的血跡、烽煙,

  歷史啟迪,遐思之翼從臺兒莊飛到海峽對岸。

  深情翻閱兄弟攜手、共御外侮的日歷,

  期待續寫江山一統、民族復興的詩篇。

  芷江受降舊址暢想

  那一天,鞭炮沖天、萬人空巷、秋陽普照,

  一座南方小城,有幸成為漫長抗戰的句號。

  施虐者,低下驕橫頭顱,奉上乞降文書,

  勝利者,洗雪奇恥大辱,高舉尊嚴大纛。

  受降坊的血字造型,寄寓了中國人和平祈禱,

  神州似大鵬展翅,俯瞰西洋風云、東海波濤。

  一個民族從血泊中站起,在秋天里成熟,

  如今目光高遠、步履從容、神情自豪……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