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第2季雖然已接近尾聲,但收視、影響力、口碑一路高企,仍然繼續發酵,無論在社會影響力,還是對綜藝節目的創新引領上都已經成為一檔“現象級”的電視綜藝節目。在真人秀節目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這檔節目憑什么能突出重圍,在電視收視率、媒體關注度、網絡話題性上都遠遠超過其他同期綜藝節目?其中原因令人思索。
為什么能吸引這么多觀眾
第2季《奔跑吧兄弟》回歸熒屏后,收視率始終維持在4.3以上,前6期節目騰訊視頻播放總量較第1季翻倍達6.6億。這對于一檔電視綜藝節目來說,無疑是一項難以企及的新紀錄。
為什么有這么多觀眾喜歡看《奔跑吧兄弟》?歸根結底,刺激、好玩、快樂是最重要的原因。為了傳達快樂的理念,節目廣泛借鑒國內外競技游戲成功樣式,傳承創新我國傳統游戲的民間精彩,為觀眾呈現了很多健康的游戲方式。“撕名牌”“趾壓板”“老鷹捉小雞”“趣味運動會”等豐富新穎、扎根群眾、有益身心的游戲,讓觀眾時刻都能體會到游戲之樂。
為了讓快樂更接地氣,節目還積極讓普通人與明星共享歡樂,比如與大學生拔河、和游客踢毽子、請廣場舞阿姨搭建賽道,參與明星“背人”的游戲,江南腌菜的醬缸也作為節目道具擺到了節目中。這些內容的設計,搭建了與廣大人民群眾親密互動的快樂平臺。
有網友評價,面對漸增的生活、工作壓力,看一檔輕松娛樂的節目對很多普通觀眾來說無疑是一種娛樂消遣,是釋放壓力、緩解疲勞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奔跑吧兄弟》相當于一部笑點密集、爆笑不止的減壓喜劇,完全符合當代人們的心理要求。
為什么能有高度的認同感
《奔跑吧兄弟》不僅在電視上取得極高的收視效應,在電視外也掀起了“跑男熱潮”,這對于一檔電視節目來說也是很少見的。如今,“撕名牌大戰”已然成為白領和學生們最愛的放松游戲,有不少商場抓住商機,在每天營業結束后開放商場提供游戲場所,開發副業,增加創收;此外,打地鼠和指壓板也成為許多運動會、年會必不可少的項目。
一檔真人秀節目何以產生如此高的認同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因為節目中游戲的競爭性、情節的不確定性、結局的懸念性,都極大地引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收視欲望。隨著節目的推進,觀眾很容易由此產生“移情”作用和認同感。加上節目中許多游戲無需特設的運動器材和場地支撐,可以讓更多學生、年輕人放下手機、Ipad,開展既簡單環保又樸實歡樂、可以增強體魄的團隊活動,自然會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歡迎。
不僅如此,《奔跑吧兄弟》制作團隊還積極采納網友們自己構架的劇本。比如以“背叛者”為主題的劇本和其中不少游戲就是網友們的自編劇本,這也讓節目更符合民意。
為何能在模式引進中引領風騷
眾所周知,國內有許多綜藝節目都來自海外模式的引進。與其他節目直接引進和照搬海外節目模式不同,《奔跑吧兄弟》與韓國原版采用“聯合開發”的運營模式,走出了跨界融合、二度創新的新路徑。在保持原版的精髓之余,節目組更多因地制宜進行本土化改造,將韓國《Running Man》本身具備的活力和創造性與中國的悠久歷史、博大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一檔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綜藝節目。
從游戲安排到道具制作,甚至情節設置等各個環節,《奔跑吧兄弟》都留下了深深的中國色彩和自我創新的印記。據節目組介紹,僅第一季的原創比重就在60%以上,甚至接近70%。而本土化的創意甚至也會被原版節目采納,比如“大漠公主爭奪戰”一期中設置了超能力騎士,后來在韓國《Running Man》中變為“黑白騎士”,實現了節目創意“反向輸出”,為綜藝節目引進與輸出樹立了新標準。
除此之外,《奔跑吧兄弟》還融入中國本土取景地的文化和地域特色,立足于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文化整合創新,比如加入了“中國特色”廣場舞、《白蛇傳》的元素,重慶、敦煌等地的民俗文化,又根據拍攝地之間的差異化特征就地取材,突出當地特色,如此這般終于打造出帶有“中國特色”的《奔跑吧兄弟》節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