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當藝術介入現實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6月15日09:38 來源:光明日報 張梓軒

  去年四月,一檔“以尋人故事為載體、打造公益尋人平臺”的電視節目《等著我》,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收獲了很好的口碑和收視率。今年5月,《等著我》提檔至每周日晚八點播出,正式進軍黃金檔。改版升級后的《等著我》,如同一縷清風令人倍感溫馨,彰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今年3月,電影《失孤》上映,與此前的《親愛的》一樣,它們共同把關注的目光,投入到尋找走失兒童這一牽動人心的社會現實問題中來。越來越多的內容生產者,用電視、電影等各種媒介手段,展示社會現實層面發生的類似問題,并積極探索著解決的途徑。

  事實上,中國的藝術創作,有著相當久遠而深刻的現實主義淵源。但是,如《失孤》等這類關注現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些許現實主義質地的作品,盡管于社會有益,卻在當下市場主導的格局中,并不常被發行與播出方普遍坦然地接受。

  尼爾·波茲曼曾用“娛樂至死”這樣一種表述來形容電子媒介對社會帶來的巨大改變。在這樣的社會中,娛樂化程度越高,越具有可消費性,市場回報也就越好。但是,關注現實的作品,尤其是具有真正現實主義品格的文化表達,恰恰是最不易轉化為消費品的一種表達,它與生俱來的品質,讓它不能完全令受眾產生愉悅感,甚至某些時候會讓受眾產生痛苦感,會因對社會具有警醒與反思而與受眾產生一定間離。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這類尋親主題的影視節目中,骨肉之間的分離之苦是那樣的殘酷,無盡征程中伴隨的無力與無奈,像刀刃一樣一次次刺痛著觀眾的心靈;在《失孤》里,情感的表達盡管節制,可故事的人物仍避免不了在希望與絕望中交替著自己的悲劇人生;在《等著我》里,主人公對尋獲親人、友人、愛人充滿無限期待的眼神,在身后之門開啟后期待之人卻并未如期而至時,瞬間滿含失落、哀傷與淚水;在《親愛的》里,作為失子者的對立面,從人販子手中買入孩子的人在撫育過程中對孩子投入無限愛意,面對孩子被親生父母尋回時,倫理的夾縫同樣令旁觀者窒息。這一切,都使得觀眾在觀看的時候,需要付出極大的情感成本。這些直面現實的影像,直指人心,又刺痛雙眼。而也正是因其刺痛雙眼,與旨在滿足消費者自身愉悅與情感宣泄訴求的娛樂產品,有著極大差異。

  令人欣喜的是,這類影視節目終歸出現在了大眾視野中并受到廣泛贊譽。為了能將這類作品有效地推送至廣大觀眾的面前,創作者將真誠的現實關懷,融入成熟的藝術表達手法與巧妙的商業元素配置中,將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對正氣善舉的渴望,以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了呈現。事實上,在中國影視日益完善的產業格局中,用藝術對現實進行關照與呈現,不失為一種差異化的市場競爭策略。中國影視市場正在接納愈加成熟和細致的產品類型劃分,各種體量的制作機構以不同類型的產品面向不同的消費市場。在今天的影視創作中,用現實主義元素增加類型片的深度與質感,或將現實主義影片注入類型片元素,都可以讓作品在整體產業格局中獲得一席寶貴的生存空間。《等著我》將現實落點搭載于藝術化的戲劇沖突之中,在之前的晚十點半時段依然取得優良的收視成績,《親愛的》用明星演員有力地刻畫現實中的人物,更是取得了與投資規模相適應且超出預期的較高票房。

  移動互聯網網民的飛速增長,社交媒體應用的高度普及,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這一系列新興的媒介生態環境,使得擁有現實關懷的影視作品,于創意、生產、推廣等各個環節,有了更大的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下,它們從屏幕之內,走向屏幕之外,從藝術地再現現實,到有機地介入現實。

  不管是根據真實新聞報道進行改編創作的尋親類影片,還是互聯網作為重要內容線索的尋親類電視節目,它們本身就是媒介融合條件下出現的作品。為了讓作品中關注的現實問題令社會上更多的人產生關注,為了讓作品中傳遞的愛令現實中更多的人得到幫助,這些節目的創作者,綜合運用各類媒介手段,強力介入現實。于是,在《等著我》的現場,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還有來自公安部打拐辦公室的負責人,更有以幫助走失兒童回家為宗旨的專業公益組織志愿者。而在節目現場未能實現與期待之人相見的嘉賓,其故事被央視及合作媒體在網絡平臺推廣后,雖離開電視演播室但仍然可獲得實現重逢的機會。而《親愛的》的主創人員,也通過銀幕之外的實際行動,呼吁人們對這一社會問題提高關注,并幫助影片中的原型孫海洋繼續尋子。

  相比影片與電視中的故事,現實中的故事也許更加殘酷。而藝術對現實真誠的觀照與介入,也許會令殘酷的現實有些許的改變。包括電影電視在內的各類媒介,正在吸納對藝術富有智慧的表達,和對現實富有關懷的心意,為娛樂化時代的大眾文化,注入打動人心的節點與推動社會進步的靈魂。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