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用心性滋養書藝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5月04日11:29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龍發

  書法作為國粹,歷經幾千年繁衍,其中發展離不開大文化的滋養,離不開心性的滋養。書法是一門藝術,又不僅是一門藝術,它還涉及書法家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也是弘揚個性、滋養心性、熟練筆性的問題。在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傳統書法面前,能夠真正地吸收為己有,很難;能夠在傳統基礎上略有創意,更難。從一些書法家成功之路看,心性的培養和成熟至關重要。想在書法創作中達到一定的高度,應當注意修身、修心。

  如今,書法發展面臨功利、浮躁和展覽比賽的諸多流弊,在社會包括書壇上安靜似乎是最缺失的。心性的空靈和靜穆是書法家和書法作品中最需要的。心性修養,可以讓書家內心變得沉靜,不浮華、不急躁。為了從心性上解決真正把“寫字”變為“書法”,把“浮躁”變為“安靜”,書法家需要把自己的心性、筆性和個性共同經營起來,才能真正創作出優秀作品。

  養清凈之心。書法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價值所在。它用黑白關系來表現萬象眾生、色彩繁復的大千世界,是解讀中國人精神最完整的、最簡潔的一個文化現象。我們要因應時代發展變遷,在書法品味上追求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

  書法家應當做一個身置閑處、內心安靜的人。《大學》開篇就說:“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薄兜赖陆洝芬仓鲝垺办o以修身”的作用,內心平和、安靜,追求蘇軾《定風波》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境界,不為外界所擾,不為名利所惑,始終堅守書法藝術這塊精神家園。

  古人正是從佛學中尋找那份安靜,才達到了一個又一個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峰。我們應當在寧靜中去尋找已日漸模糊卻經久不衰的書法文脈,排除社會的浮躁和干擾,以文品、文氣為支撐,挖掘書法創作的內在源泉。

  養心是一種保持內心平衡與精神自由的修養方法。要提倡淡泊的生活態度,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安頓被欲望刺激的心靈躁動,自覺提升精神境界。在書法創作中,要走進自己內心深處,從心靈出發,而起浩蕩之思,生奇逸之趣。蕭子顯說:“蘊思含毫,游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就是說,主體在進行審美創作和體驗時,心不要執著在外境,不要為繁雜的外界所迷惑,應該“游心內運”,體味自己心中的意緒和情感,體悟人生哲理,使審美體驗“豁然貫通”。

  致超然之境。書法需要學養、涵養、修養,需要靜下心來讀書,豐富自己。如果我們拋開雜念,以真誠態度學習書法,自可于習書中,獲致真知凈智。

  研習書法是一場修行,沉浸于書法之中,你不得不去面對苦樂參半的心路歷程,抵住外在世界的種種誘惑,遠離喧囂,承受寂寞,自覺拭去心靈深處的浮躁,從書法藝術中找到幸福和快樂的源泉!办o坐觀心,真妄畢現”。夜深人靜時,自我反省,從中得到大機趣,從中認識書法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把握書法與哲學、力學、音樂、養生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參透書法的人文精髓。只有心靈的大自在才有大藝術產生。

  書法創作應當本于心源,重在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通過發現本性,開掘和表達自己的精神世界!皶íq釋氏心印,發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傳”。自心覺悟,其方式不是靠文字語言的解釋,而是靠心的感受和頓悟。書法創作應排除一切塵渣俗穢,追求澄凈的心境,達到物我兩忘、人書俱一的諧境和狀態。這種意識滲入到書法藝術中,便是“意”在發揮作用,使作品成為自由意志的外化,展現個性獨特、自由舒展的風格。

  開篤實之悟。書藝世界浩大無邊,書藝之事苦樂無窮。書藝之路是清苦之路、孤獨之路。每個想成功的書法家,都要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那種孤獨,始終保持一種本真情懷,憑借著自己的勤勉,篤實以開悟,得道而有成。中國書法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包涵了書法家的人生閱歷、生活經驗、心靈感悟等。從一定意義上說,書法家應是一個學者或思想者,然后才是書法藝術創作者。只有這樣,才能賦予書法藝術創作更多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深度。

  書法藝術之路沒有捷徑,惟有刻苦鉆研、執著追求、大膽突破。有人說,天分與勤奮誠然可以使一個熱愛藝術的人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大家”,但想真正獲得藝術的精髓和真諦,要到達藝術的高峰,還應該做到“入境”。所謂入境則要做到墨在筆頭、意在指尖、境在心間,超然于筆墨之外,藏無形于有形之中,才可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境的目的。

  中國書法藝術是一門技巧性極強的藝術。將“意”化為“象”是需要技巧的,需要由情感沖動、靈感觸發和創作欲望來實現。書法藝術創作既不是高不可攀的月中桂,也不是可以信手拈來的花蝴蝶。書法向來不是一門孤立的藝術。惟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才能滋養出氣韻生動的作品。創作與情感的交融,是一種超乎筆畫之外的玄妙。當性情、才思和筆墨融為一體,展現的是揮灑才情、表露氣質、張揚個性和傳遞美感的生動過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