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2014年11月,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第十屆中美電影節”上,根據作家王海先生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市門》獲得入圍獎,受到國內外影人的關注。十幾年來,王海固守著他的五陵塬,就像美國作家福克納固守著他的杰弗遜鎮一樣,以他的生花妙筆演繹著咸陽五陵塬的大悲大喜、大哀大樂。他的作品充滿民族的憂患意識,以深沉的批判鋒芒引發讀者的關注。近日,記者專程采訪了王海先生。
記者:小說《城市門》以文學的形式,記載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段艱難的歷程,你選擇這個題材的初衷是什么?
王海:《城市門》的意義絕不止于民俗和鄉土風情,而是社會轉型期,鄉村傳統文化和被迫改變了社會角色的農民兄弟生存的尷尬和所經受的心靈痛苦。這部新作只是為讀者和史學家提供了一個歷史的文學文本,它真實地記錄了在我們這個時代曾發生過那樣的事。我要告訴我們的后代,多少農民為了城市化建設失去了土地,他們浩浩蕩蕩地走進城里,開始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他們以賴以生存的土地、以生命為代價給這個城市帶來了繁榮和豪情。這個題材是2007年我和師院楊生博院長閑聊時他告訴我的,他說這是目前小說很少觸及的社會領域,其中有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許多需要探索的問題。我想以文學的形式把中國農民這段歷史記錄下來。十年、二十年以后,你再重讀這段歷史,覺得他們是一代英雄,這一代英雄給我們很多啟示。
記者:《城市門》中所表現的更為深層的人性內涵是什么?
王海:《城市門》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次“拆遷事件”,它的深層內涵其實是現代性與人性的關系問題。小說中寫到兩個人被“嚇死”的故事,一個是張大,另一個則是德勝的老伴。從表面上看,張大是被派出所半夜抓人的舉動嚇死的,德勝的老伴是被強行開進的推土機嚇死的,但這只是表象,更深層的內涵在于,無論是張大還是德勝的老伴,他們其實是死在現代性來臨之前。這表達了傳統鄉村文化面對現代性的驚恐、不安以及覆滅,我正是通過這一深具象征意味的描寫,把當代文學現代性反思的主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與之前的作品相比,更能把握對人性的理解。
記者:2014年《城市門》電影入選“第十屆中美電影節”,這是咸陽首部小說改編電影并走出國門。請你談一談這方面的感受。
王海:電影《城市門》這次能入選“第十屆中美電影節”,如此大的中國搞城市化建設,那么多農民失去土地,一些美國人看《城市門》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看的。《城市門》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團結和諧,強大的中國正在穩步發展。同時,《城市門》展示了咸陽的美麗風景,如咸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漢戰鼓”,恢弘的中國“金字塔”群咸陽五陵塬讓觀眾震撼,風景如畫的咸陽,引起美國人對咸陽地域文化的關注。這里不但歷史文化深厚,而且風景優美,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感謝咸陽這塊豐厚的地域文化賦予我的創作靈感,使美國人從咸陽這塊特殊地域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點了解了中國改革前進的步伐。
記者:你以一個作家的責任感,站在中國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表現農民失去土地過程中心靈的陣痛,情感的失落,精神的迷茫。你認為作家的責任有哪些?
王海:中國作家要承擔起宣傳中國文化的責任。外國很多人了解中國大都是從文化藝術作品中了解的。什么是作家的責任感?作家的責任感就是熱愛祖國和家鄉,真實藝術地再現生活。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但不能因為你的視角判斷或真有不愉快的事而詛咒你的家鄉或者這個城市。咸陽五陵塬,有著我取之不盡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前幾年,我應邀在中國海洋大學和王蒙、莫言講課,講課結束時,一學生讓我用最精彩的語言,最地道的陜西話概述咸陽五陵塬文化。我說:“咸陽,這個偉大的城市,常常使我振奮!我熱愛咸陽,因為它是我的家鄉,因為愛,我會包容很多。”那些過去對農民犯了錯或者做了傻事的人,看了《城市門》之后,會得到一些感受和啟示,對他們以前做的事,會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和思考。這次,我們沒有拿到金獎,但我們并不遺憾。我們沒有以向外人獻丑(揭示民族的丑陋)取得他們的喜歡而獲獎。我們以電影藝術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正常發展,反映了中國失地農民對土地的依戀和進城初期生活的迷惘。讓更多的美國人看到中國人在實現中國夢時的精神面貌。
鏈接
小說《城市門》故事梗概
小說《城市門》以文學的形式,記載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段辛酸艱難的歷程及中國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做出的巨大犧牲。故事發生在關中掌旗寨,秦漢戰鼓世家,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積淀的村莊。2011年小說《城市門》出版。2012年榮獲陜西省“五個一工程”獎,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改編為同名電影《城市門》。2014年5月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展演。2014年11月參加第十屆中美電影節榮獲“入圍獎”。小說《城市門》2014年10月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再版,11月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發行,2015年由美國世界文學藝術出版社在美出版獨家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