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草根詩人”現象與詩歌新生態研討會 >> 正文

嚴彬發言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2月17日16:13 來源:中國作家網
嚴彬在研討會上發言

  我想談兩個。一個是對剛剛老師和評論家的見解,我自己的問題,還有李壯剛才聊到的詩歌它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它是怎么傳統包括怎么熱起來,李壯談的,我可能也有我的角度,因為我畢竟更直接一些,更貼題一點,因為我恰好是新媒體的從業者,就像這一次余秀華這個事件,我差不多也是全程參與了,就是從全程開始,我讀到以后,包括從彭明那里讀到微信的詩,還有辦朗誦會,接下來又不斷地,我當時跟彭明說,詩刊馬上就要迎來一個特別火爆的詩,要準備好啊,我就想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得的一個詩與大眾媒體交織的一個機會,可以說是十年難得的,我覺得是可以探討的,包括像我們先前在微信上有一個微信號,有三四百個詩人,我也曾經提過,盡管有很多詩人不大愿意談余秀華這件事情,但是當它發生了,并且對大眾所關注,媒體也關注,至少他肯定是有這個詩本身,跟大眾之間一個橋梁的一個融合點,為什么不談呢,作為詩人,對吧,我覺得是可以值得說的。

  我首先說一說我的筆記吧,我說的其實對我來說比較有感悟的一些,林老先生他講了那個年選,那個年選就從詩的類型上可以看到,比如說現實有30%,關乎生命文化的有20%左右的詩,愛情的有15%,自然主義以及鄉土等等各占15%,其實這樣的類型,仿佛是跟我們今天所談到的草根寫作,如果說草根是日常的或者經驗的,這些類型倒是蠻接近草根寫作的,而反而我們剛剛提到的,比如說張杭兄提到的學院的寫作,市場還小一點,為什么值得我們關注,然后大解老師提到了一個,恰好可以跟咱們詩歌類型有一個印證的,有人談到詩歌就張開雙臂,恰好就是普通人對詩歌的印象,就是張開雙臂啊的階段,我們現在的詩歌怎么樣改變它,從啊,到更復雜的,哪怕是15個啊連續起來,至少不是一個啊,張開雙臂,這也是我們的詩人包括評論家媒體需要去詮釋和傳達的。

  張清華老師解答了我一個困惑,我們今天談草根詩人,其實草根詩人提了很久了,真正給他一個定義,其實可以解釋很多種,張老師他從風和雅,從我來看,我還蠻能夠接受這一個角度的,霍俊明老師講到一個,我也有題目,確實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為什么媒體以及大眾來這么關注身份,這一個事情他所造成的結果是進步的,或者說對我們詩是不是有損的也不談,其實他很嚴重的反映了當下,無論是媒體也好,還是公眾也好,因為標簽來得更快,這也是我們應該警惕的,當然這只是一個現象。

  其實我想說張杭兄說的,他一開始講說,跟作者見見面,包括他反復提到了他的高校背景,我覺得如果把我作為一個詩人或者草根詩人來定義,我倒是蠻不習慣這種仿佛有一種優勢,或者是一種我要跟你一起來談談什么的這種態度,當然如果有高校背景的人,他這種背景能夠在詩歌創作上能夠拿出很好的作品來,那倒是無可厚非的,否則的話這種語言習慣總會有人有一點反感的,這個只是一個交流。

  最后就是李云雷兄說,什么是好詩,其實我們恰好前一陣子討論了這個話題,他可能就是各個時代,他好詩的標準也是不同的,怎么樣才是好詩,我解答不出來,我只能從詩人的角度寫出什么樣的詩,比如我現在是經驗,但是十年之后未必是經驗,作為一個草根詩人不一定總是草根詩人,當我們講到鄭曉瓊十年之前是草根十年,那么為什么現在還能拿出這樣的東西,我們可能是需要她十年之前的那個符號。

  我還是講一下從我媒體的角度談一下我所理解的一個詩人他怎么樣能夠走向大眾,并且能夠成為熱點,這個其實他相對于詩歌創作來講,肯定是比較淺薄的,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必要關注,我覺得首先以余秀華為例,其實是一個媒體,這個媒體包括了他媒體經驗以及新媒體的方式,就媒體與詩歌的一個合謀他的成功,我覺得這是一個典型的他們之間結合的一個典型的案例,當然這個離不開發掘,由于詩刊權威的發覺,并且通過他們的刊物這種方式才促成的,首先是詩本身的特點,余秀華的詩,她是很具備這種大眾所接受的一些特征的,比如說她很濃烈的這種情感的宣泄,她日常的經驗,她的苦難和苦悶,以及她有好句子,她也不乏一些語言上的美感,比如說一只烏鴉飛過中年的黃昏,她講慢下來了,云和風慢下來了,她其實是不缺乏對美的感受力不僅僅是一種經驗。

  當然,第二點她的身份,雖然我們都不希望把她貼上腦癱,或者農民詩人,但是這個確實是一個標簽,大家都會拿這個作為一個辨別的符號,第三,她詩歌的藝術價值,這一方面我很難談,就不談了。第四,特別重要,她的詩跟自媒體,新媒體,傳統媒體以及其他媒體結合的作用,他們的結合是非常到位的,從余秀華開始,她有多年的論壇和博客的經驗,編輯從她的博客當中發出,然后通過刊物自媒體,通過個人的公眾號引起了這種爭議性,才能達到這樣一個不斷地被追捧,今天我才了解到她的兩本詩集,這一本湖南文藝的她的首印1萬2,第一天有賣空了,第二本第一天賣了一萬五,還是多少,她這樣的詩歌被大眾認可度是以前很難達到的,前一陣子公共知識分子熊配云出了一個詩集,很古典的詩集,首映就是5萬,我們很難想象的,他對自己的詩也覺得賣5萬是問題不大的,他對他自己的詩,他的定位也很清晰,就是他說他的詩不在詩本身,而在詩之外的一些東西。

  最后就是爭議性也是傳播的關鍵點,包括大眾,還有傳統媒體,以及跟詩人之間很難達成一個共識,這個可能跟很多方面有關系,總得來說以余秀華他的這樣一個詩人的出現,對詩歌這種多種傳達絕對是一件好事,而不是我們應該回避的東西,我們確實應該感謝余秀華,也感謝詩刊,謝謝。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