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記住安身立命之本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2月17日09:10 來源:人民日報 謝地坤
  紀錄片《記住鄉愁》海報。  紀錄片《記住鄉愁》海報。

  紀錄片《記住鄉愁》讓人深受啟發的是,它豐富了對鄉愁的認識——鄉愁不只是對故土的懷念、對祖先的追思,更是一種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念茲在茲的精神家園,正如其中一首歌所唱,“有它就有最初的方向,未來會綻出耀眼光芒”。

  比如第十集《釣源村——節義立家》,說的是江西吉安歐陽氏家族的故事。歐陽家族自唐末以降一直居住在這個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的山村,1000多年來,40多代人,人人自幼都要接受“啟蒙禮”,牢記祖先立下的“文章節義,清白做人”的家訓,并養成“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的道德節操。宋以來,釣源村人才輩出,其杰出代表就是北宋大儒歐陽修。所謂“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說的不只是這個村莊的人才鼎盛,更是功德與品行的兼備。歐陽族人不論做官講學,還是經商務農,都把“節義”當作自己的道德準則和處世原則,注重個人品行,這種對道德的自覺追求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中。

  釣源村的故事是中國傳統美德“忠孝節義”在民間代代相傳的一個縮影。中國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鄉里鄉親,你來我往,言傳身教,刻骨銘心。伴隨著人與人之間長久交往的,還有中國傳統美德的長久普及。從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來看,這種倫理精神對于凝聚民族共識、捍衛國家統一和延續人類文明是須臾不可缺的。得益于這種倫理精神的浸淫,人們才會時刻懷有“舉頭三尺有神明”“莫做壞事、多做善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意識。得益于這種倫理精神,一個人無論官當多大,學問做多深,或者只是一介布衣,在面對大千世界的各種誘惑時,都能在內心筑起一道“防火墻”,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反倒是出污泥而不染,堅守做人的本分,磨煉出人格的高尚。

  由此來看,鄉愁不只是對故鄉的眷念,更是對被人漸漸忘卻的一種道德教化、一種精神家園的追尋和回歸。記住鄉愁,記住的也不僅是對故鄉的情感,更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當然,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發掘優秀傳統道德倫理資源的同時,不能簡單地“頌古”“復古”,而是要在詮釋、繼承傳統文明的過程中,有分析,有批判,敢于吸取精華,去除糟粕,讓傳統文化適應當今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尤其是要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根基、幾千年來確立的做人做事的根本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準,為解決當前人類共同面對的精神危機貢獻出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