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京韻大鼓駱派第三代傳人獲中國曲藝牡丹獎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1月23日10:12 來源:北京晚報

  一說起京韻大鼓,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白發蒼蒼的駱玉笙老人一曲醇厚滄桑、回腸蕩氣的鼓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無論是娓娓道來韻味十足的唱腔,還是演唱者氣宇軒昂的風范,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如今,京韻大鼓駱派的第三代傳人張曦文又為這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獨特藝術增光添彩,一舉獲得曲藝界最高獎項——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

  去年金秋十月,張曦文一舉摘下曲藝最高獎——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的桂冠。手拿著沉甸甸的獎杯,平日沉靜低調的她流露出了激動之情,她說:“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我12歲坐科京劇后與京韻大鼓結緣,算下來從藝經歷至今已有20多年了。這次拿獎很意外,是我沒有想到的,但也證明了我多年的學習積累刻苦鉆研和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能夠獲此殊榮,乃人生一大幸事!”感慨頗多的她特別感謝自己的領導,評委老師,尤其是她藝術成長道路上的恩師們對她的培育、教誨、提攜與幫助,“特別是我的開蒙恩師種玉杰先生,為我在京韻大鼓的藝術道路上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有單弦表演藝術家張韻華恩師苦心費力教我表演和唱功,幫我分析人物、整理劇本。師父劉春愛先生更是在宏觀上把握、調整,幫助我以自己的個性提煉精髓。我今天的成績應該說與他們是分不開的。感謝朋友,感謝家人,感恩我生命中的所有……”

  雖然如今已經成績斐然,但張曦文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在舞臺上演唱京韻大鼓時的情景。當時她初學京韻大鼓沒有多久,倉促登臺匯報節目,唱到一半時,忽然想不起來下面要唱什么。京韻大鼓是一個人的舞臺,全場觀眾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曦文慌了一下,又很快冷靜下來!半m然當時想起來了唱詞,圓滿地完成了演唱,但對自己真的是一次很大的考驗和歷練!被貞浧鹜,張曦文依然銘記在心,“其實當時在舞臺上并沒有停下來多久,但自己卻感覺空白的時間無比漫長!泵棵空勂疬@件事,曦文依然心有余悸,也正因此她每次排練都會下極大的功夫,為了記牢唱詞,她甚至連吃飯、走路、睡覺都戴著耳機,反復聽、唱。在同齡人眼中,她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她說:“熟能生巧,勤能補拙,藝術這條路沒有捷徑,只有靠自己的悟性和勤奮!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張曦文終于能摘下“牡丹獎”,也正與她的勤奮努力分不開。作為一名年輕的曲藝演員,“牡丹獎”的榮譽讓張曦文增添幾分自信和榮光的同時,也倍感今后責任的重大。“今天的制高點,把我推向了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新時代的演員,要有新時代的風貌;新時代的風貌更要有新時代的演員和新時代的作品來詮釋。”

  作為京韻大鼓駱派的第三代傳人,張曦文一直致力于把京韻大鼓發揚光大,她說:“京韻大鼓比較小眾,現在的受眾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和一些愛好京韻大鼓的年輕人。但京韻大鼓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并喜愛京韻大鼓,從而把我們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技藝出眾容貌超群 外形時尚氣質傳統

  令人驚艷的是,作為“后生晚輩”的張曦文不僅唱功極佳,演技超群,而且花容月貌,氣質不俗,完全改變了人們心目中傳統京韻大鼓演員的印象。就連評委們都一直認為,作為一名曲藝演員,張曦文的唱功、表演和容貌俱佳,是不可多得的京韻大鼓藝術傳承人。

  很多人第一次見到生活中的張曦文,得知她是演員后,都會認為她是影視演員。確實,修長苗條的身材,姣好美麗的容顏,她的外形條件不輸給影視明星。但是在她時尚的裝扮下,卻有著極為傳統的內心和氣質。而當她穿上旗袍,一手鼓板,一手鼓鍵子,以一副好嗓子或壯懷激烈或如泣如訴地開口唱起那些曲折委婉的動人故事,則帶給人一種融古典與時尚于一身的藝術享受。

  談到為什么會選擇京韻大鼓這個行業,年輕的張曦文理由很簡單,只有一個字:“愛”。她說,只有愛,才會甘愿為它奉獻,只有愛才會為它堅守,只有愛才會無怨無悔。張曦文對京韻大鼓的熱愛,首先來自于家庭給予她中國傳統藝術的熏陶。

  自幼熱愛傳統藝術 京劇轉行京韻大鼓

  東北出生的張曦文,爺爺奶奶就酷愛京劇,她從五六歲就會唱一些京劇老生膾炙人口的唱段了。由于小小年紀便突顯藝術天賦,她1990年正式考入遼寧省營口市戲曲藝術學校,專攻京劇老生行當,從而走上了專業的藝術道路。在校期間,她學習了多出京劇老生行當的經典劇目并多次參賽屢次獲獎。

  2003年,張曦文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曲藝人才尖子班,從此和京韻大鼓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開蒙恩師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種玉杰的教誨下,她成績卓越,成為北京曲藝團一名優秀的青年鼓曲演員。

  由于癡迷“小彩舞”駱玉笙的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張曦文2010年2月9日正式拜駱派京韻大鼓名家劉春愛為師,成為駱派第三代傳人,學習了《劍閣聞鈴》、《伯牙摔琴》、《萬里春光》、《迎春曲》、《擊鼓罵曹》等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作為一名有著京劇功底的京韻大鼓演員,她還博采眾長,向京劇名家陳志清、張建國等老師求教。

  初學京韻大鼓時,張曦文經常夜不能寐,認真仔細分析琢磨京劇和京韻大鼓這姊妹藝術之間的關系!案粜腥绺羯剑獣菀壮昧穗y。京韻大鼓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琢磨人物內心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身段,都需要仔細揣摩!

  張曦文歷經十幾個寒冬酷暑的勤學苦練。她學習前輩把京劇的“以字行腔”“唱、做、念、表”和鼓曲的“說似唱、唱似說”的特色相互融合,充分繼承了和發展了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駱派風格特點,她的演唱音樂性、旋律性強,高若萬里行云,低似清泉溪水,感情濃郁,娓娓道來,讓人回味無窮。

  張曦文先后參加了中國第五、六屆曲藝節開幕式,中國新絲路藝術節、中法文化交流藝術節,還經常帶著京韻大鼓走向基層,把這種傳統藝術帶到民間,展現給更多普通百姓。

  本報記者 王潤

  背景資料

  京韻大鼓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于京津兩地。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后,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京韻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及東北地區,是中國北方說唱音樂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同時在全國的說唱音樂曲種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京韻大鼓發展的鼎盛時期,形成了以劉寶全、白云鵬、張小軒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劉寶全的造詣最高,有“鼓王”之稱。以后由女藝人小彩舞(駱玉笙)崛起于鼓壇,成為曲壇女鼓王,并自成一派駱派。2008年,京韻大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