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類型劇的“鈣質”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1月22日10:36 來源:北京日報 徐 江

  

  徐 江

  2015年初的電視頻道,比上一年度的同期顯然類型豐富了不少。《虎口拔牙》,《二炮手》,《武媚娘傳奇》,《老農民》……都是比較吸引觀眾眼球的劇集,而且都在各自的類型中有所突破與嘗試,殊為難得。當然,也都在播放中顯露出自己某些不足,值得品評與反省。

  《虎口拔牙》:把抗戰劇從“神劇”拉回到輕喜劇

  作 為主題相對嚴肅的中篇劇集,《虎口拔牙》差一點兒就在爆笑指數上完勝前幾年的《潛伏》和《借槍》了。之所以說差一點兒,是因為,《虎口拔牙》中后段的一二 十集,又回到了編劇界時下流行的、民間雜牌武裝嚴肅抗戰的劇情老路,對前半部分好容易開辟出來的爆笑局面有所消解。全劇除了姜武、錢波、柯藍、崔嵩這四位 始終擁有自身氣場的演技派,其他明星和演員都或多或少受到劇情本身的限定,無法保持笑場的穩定。

  但《虎口拔牙》全劇的前三分之一 強,實在對得起當初宣傳方拿法國電影《虎口脫險》說事的勇敢。同樣是民間抵抗、同樣是糊涂人要干精細事,侵略者又同樣不在狀態,比糊涂義士們更糊涂,這樣 的劇情脊骨,既保證了荒誕劇情的笑果,也避免了全劇淪為神劇。編導的能力在這里得到了突出體現。全劇結尾也是亮點:當站臺上李乃文扮演的醫生,走向投降后 被遣返的特高課長,說歡迎對方以后作為客人來到上海時,觀眾誰都知道這是劇本的虛構,但并不妨礙人們心中再度升起對和平的熱愛。在近二十年來的抗戰劇中, 這樣的結局絕無僅有。

  38集的《虎口拔牙》之所以最終沒能完勝30集的《潛伏》和《借槍》,我認為跟劇情長度有一定關系,38集是 播出和市場選擇,但那8集或者10集真的是全劇不可壓縮的部分嗎?這一點或許可以商榷。喜劇性濃度的不均衡,使《虎口拔牙》錯失成為近十年中經典的機會, 只能成為年度輕喜劇佼佼者,這是個憾事。

  《二炮手》:喜劇成色不是拯救神劇的妙藥

  雖然孫紅雷有著出色的在正 劇和喜劇之間自由騰挪演技的能力,雖然他和海清的組合是當下一線演員中最具化學反應的組合之一,雖然孫已經刻意把“賊九”往神神叨叨里塑造了,這些都無法 抵擋《二炮手》本身的“神劇”品質。無論是從“土匪長工”和“留洋小姐”看似有緣實在無理的感情糾葛,還是一個“國軍團長”被未婚妻逼瘋、最后收房“有主 見丫頭”的家事鋪墊,所有的細節整合到一處,都或多或少指向了“神劇”式的拼湊。這種前提下,無論是八路軍司令、團長、連長、指導員多么有趣,無論小寡 婦、日本女人和國軍團長多么努力想演出個性,已經都無法阻止全劇走向一種蒼白。

  《二炮手》的缺點在于主人公的設置夠奇,可劇情走向 不奇,同時又不接地氣。這一切不但使喜劇減色,也使幕后的所有努力都淹沒在空洞之中。只靠主演們的演技,是很難獨力支撐起一部乏味的戲的。《二炮手》顯然 過于相信導演和主演的魅力了。這有些傲慢。電視劇的觀眾雖然是免費群體,但他們對趣味和生活大邏輯的要求,未見得就不苛刻。說到底,大家把遙控器停在一個 頻道,是為了休息和減壓,并沒有多少人是單純為了學習演員的演技。

  《武媚娘傳奇》:

  在真實與虛構的掙扎中喪失魂魄

  武 則天的生平,永遠是華語影視的熱播題材。從當年陳家林、劉曉慶的版本,到今天的范冰冰版本,乃至更早的李翰祥版本、馮寶寶版本,都在印證著這一點。武氏的 一生跌宕起伏,加上內地的歷史教育素有偏差,許多時候大眾誤以為李唐王朝是漢人政權,對武則天連侍兩代帝王的宮事派生出太多聯想,這就給了影視改編者或正 史、或野史兩條道路。可《武媚娘傳奇》偏偏想走中和的路子,又抵御不住打造“另一部《甄嬛傳》”的誘惑,難度因此陡增。

  跟當年的 《蝸居》停播相仿,“抹胸事件”的出現,客觀上也助推了《武媚娘傳奇》的影響力。但就劇集本身而論,除了色彩與服飾的艷麗,范冰冰的名頭,張豐毅、王繪 春、李光復、張庭等少數幾個演員的演技,能支撐《武媚娘傳奇》躋身超級劇集的底蘊委實不多,堪堪也就只能媲美另一部口碑不壞的《陸貞傳奇》。但武則天是 誰,陸貞又是誰?打平已經是遺憾了。

  當初《甄嬛傳》之所以能夠稱霸宮斗戲,并不是因為它如實傳遞了原著小說的宮斗,而是因為它巧妙 地把一個虛構的故事,附會到了雍正王朝的政壇風云背景前。武則天一生的故事,遠遠奇幻過雍正帝,可《武媚娘傳奇》偏偏要把一部分史實或注水、或抹去,刻意 讓主人公去復制“甄嬛小主”的發跡史,這就有些以短搏長了。名聲再大,質地上還是吃虧。

  過去人們愛說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 這樣的皇帝是“千古一帝”,那也只是就中華歷史而言。但武則天這樣的女皇放眼世界史,其盛名恐怕也只有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二世或埃及艷后可以接近。把這樣 恐怖的人物拍成甄嬛,不好武斷說主創者沒文化,說他們沒能把握到人物和歷史的魂魄,還是貼切的。有些題材是天生不能讓拍攝者僅僅去做世俗性處理的,武則天 就是一例。

  《老農民》:細節爭議后的歷史真實

  《老農民》幾乎與新《鹿鼎記》、《二炮手》、《武媚娘傳奇》同時開播,宣傳聲勢沒有后三者大,卻憑借扎實的演技、強大的演員陣容、接地氣的劇情設置,在長跑中漸漸顯出領跑者的態勢。

  作 為高滿堂編劇的最新史詩劇,《老農民》的演員配置是空前的。陳寶國對角色的演繹用時下的話講已接近“神”級。馮遠征、牛莉、蔣欣發揮得充分,趙亮、高明、 梁林琳、任帥、劉敏、岳旸、雷恪生、劉向京、舒耀瑄、白志迪等新老戲骨在本分中透著功力……這樣的表現,結合中國農村半個多世紀的風云變幻,全劇的超級劇 品質已然奠定。

  《老農民》所引發的“歧議”主要集中在兩塊:

  一、全劇審美調子的處理,有些老舊,包括配樂, 都是過去這三四十年里大家過于熟悉的,影音方面缺乏新時代的個性。這方面,臧天朔的主題歌可能是唯一的亮色。但這類反映農村民生的題材要想出新也太難,因 為過往半個多世紀,中國人就是那么生活的。你拍一個農村的故事,快切快閃、配配吉他、弄弄新民樂,似乎更不符合劇情。這種難題恐怕不是目前這個年齡段的主 創班子所能解決的。

  二、有觀眾議論細節元素或橋段失真。其實中國農村幅員遼闊,各地情形不一樣。比如有觀眾說“文革”后期已經讓大 家養家禽了,劇中的描述不對。可按我小時候的記憶,至少城市里是不讓。雖然好多人家偷養,但居委會會不定期上門查衛生,逼著你自己宰殺。何況劇中講述的農 村,又是被有著極左頭腦禁錮的領導管著。這樣設置劇情沒什么問題。要改變歷史劇局部細節失真,除非編導、演員、投資人和電視臺都能從商業性中超脫出一些。

  影視劇里不出現小遺憾,可以作為一個“愿景”來追求,但不必苛責。《老農民》確實是一部重量劇集,但并不完美,至少距視覺上的精致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樣說或許更客觀些,也更能體現大家對國產劇進一步的期待。

  借題發揮

  《老農民》:土地味道的農家故事

  半 夏

  應 該說,《老農民》的劇名實在并不討巧。農民且老,這樣的題材在一個浮躁熱鬧的時代,也真的不夠引人。不過,如同徐老怪的《智取威虎山》可以催動經歷了上個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那些人進場追捧,大媽及其所能半推半就拉動的家人,對曾經的舊時光,也是不妨借此作一番體味和回顧的,盡管農民這個題目依然略顯游離。

  不 過,高滿堂老師用心用力培育的這個題材,卻有著絕對不游離的意義。在人類的一切生活資料中,居于首要的正是糧食。古語有“民以食為天”的教訓,革命導師馬 克思則有“食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的精辟論斷。七千多年前,本土的先民就開始了農業生產,我們無愧于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國稱 號,農業始終是作為立國之本受到標榜的。即便經歷了千年大變局的狂飆突進,這片土地的農業氣息依然濃郁彌漫。在這片土地上,農民其實是永遠不可以忽視的。

  誠 然,雖然主流話語體系從來強調土地、糧食和農民的重要,但曾經是革命主力的農民群體,在大多數時間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弱勢的處境。時至當下,農民工幾乎 成了農民的新身份,但既然叫“工”,則其并非依托土地生產糧食的純正農民是不煩討論的,這就像農民出身的人當了干部便不再是農民一樣,以后未必像臧天朔老 師唱的那樣:還會拿祖先留下的那把鋤頭。

  只要留意當下的影像作品,不難發現,除了主旋律的制作,農村農民的題材幾乎遭到了所謂商業運作的丟棄。雖然也時有打著鄉村題材的連作劇集,但那不過是拿農村說事,流于泛泛,或者故作輕松,有意無意規避農村農民的實在生態。

  高 老師的《老農民》已經被媒體打上“尋根”和“史詩”的標簽,某頻道還用“感動13億人”作為本劇的口號。實在說,“尋根”不免有些文藝的矯情,“史詩”與 否也尚待時間的檢驗,“13億”果然是個不錯的噱頭,而在一個年輕一代不辨粗糧細糧的時代,農民的后代肯否捧這個題材的場其實也是個未知數,但高老師此作 的敘事所透露出的誠意,則是不容懷疑的。其實,由農民而連綴起來的土地和糧食,原是本土縱貫千年的大脈絡,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數十 年間的變遷作為編年式敘述的主體,高老師當然是聰明的。甚至劇中角色的姓氏馬牛羊(楊)一應俱全,未必不是一種不著痕跡的隱喻。正如劉和平老師所說,今天 的人依然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只要能把傳統文化非常準確真實地呈現出來,感情共鳴自然會有的。的確,這個共鳴的喚起自然需要智慧和技術,甚至存在市場的風 險,但在一個僅僅執著于培育不動腦筋只看熱鬧的低質盤桓的氛圍下,也許真的只有用心用力的精細之作才能擊穿嘈雜擾攘,引發群起關注,甚至締造所謂現象級作 品。

  不必傳奇、只有土地味道的農家故事正好應和了所謂接地氣的流行語。農民的題材以大劇的形式表現,實在具有政治上正確的綿密意 義。這是一片農業文明發育綿長充分的土地,傳統文明也浸透了深厚的農業底蘊,對農民的視而不見當然是一種忘本。在大多數農民集體有意識遠離土地奔向城鎮的 時段,對農民和農村的回顧和記敘不免會帶上一些傷感,或者引發某些觸動,這倒反而是文藝所能對當下做出的一份誠實貢獻。在一個減肥已然成為群體性風潮的當 下,重溫吃飽飯這個農業文明糾結千年的大癥結,這份誠實的貢獻算得上正逢其時。

  本劇的用心用力當然也體現在演員陣容上。陳寶國其實 已經不方便認為是搶手的一線,但詮釋過混不吝的白七爺,牛大膽的確該是他的菜。和他牛馬同槽冤家搭檔的馮遠征,因為飾演過陰暗角色而向以恐怖聞名,這是一 個演員最好的口碑,他對小人物的體味也許并不在大眾認同之內,但地主家有頭腦的兒子于他,無疑是得心應手的。燈兒的名字土而有料,女人可不就是讓男人亮堂 的燈嘛。牛莉一直算不上走紅,惟愿她能借此照亮自己。其他臉上噴了高原紅一樣煙熏妝的一眾參演,盡管人氣說不上旺盛,或者早過了旺盛的時代,而演技則是靠 譜的,甚至不乏戲骨,譬如雷恪生、白志迪、趙亮、高明、舒耀瑄,將本劇的底色襯托得十分熨帖。倒是人氣略高的蔣欣,未必真的會演落戶農村的城里女戲子,她 雖然上娛樂節目的通告不乏自如,但就影像作品論,除了《甄嬛傳》里的本色出彩,其他似乎尚不足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