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講耕讀故事 傳文化神韻 ——評《記住鄉愁》之“石堰坪村——天道酬勤”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1月21日09:29 來源:中國作家網 黨圣元

  ■關注百集電視紀錄片《記住鄉愁》

  講耕讀故事  傳文化神韻 ——評《記住鄉愁》之“石堰坪村——天道酬勤”

  中華民族總體上是一個農業民族,世世代代定居生存于華夏大地的人們,根據節令周轉、氣候變化而長期從事農耕生產,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形成了善 良、質樸、勤勞的民族品格。即便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急劇改變,以及大量的農村人口離開世世代代生 活的村莊和土地而進城謀生,但是對于絕大多數業已進城的鄉下人而言,恐怕仍難以徹底隔斷同鄉村之間的關聯。即便是那些通過各種途徑離開生養自己的村莊,最 終選擇在城市安家立業,過上了都市化生活的農家子弟們,以及他們出生并成長于城里的孩子們,他們的父輩、祖父輩也還大多生活在農村。于此,“鄉土中國”便 有著一份獨特的內涵與積淀,“鄉愁”也便成為流淌于國人血脈之中、永遠難以割舍的精神家園。因此,“鄉愁”是改革開發以來、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近20 年來的一個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征和文化意蘊的“中國故事”,大型電視紀錄片《記住鄉愁》,就是講述這一“中國故事”從選題到意義開掘,以及制作等方面俱屬上 乘的一部佳作。

  自近代以來,隨著工業化推動下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同古老帝國的劇烈碰撞,中華民族被裹挾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文明轉型與歷史巨變之中。100多年來, 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農業社會、長期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及與此相伴而生的村落文化,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巨大沖擊之下被不斷侵蝕,鄉土、鄉情、鄉愁似 乎逐漸被人們從記憶中抹去。如何講好中國鄉土故事,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的村落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成為持守中華優秀文化、重塑中華民族精 神的應然召喚。《記住鄉愁》,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托,以鄉愁為情感基礎,為觀眾獻上了一道有別于《舌尖上的中國》之美食文化的 故土家園景觀。

  筆者所要談論的《記住鄉愁》的第四集“石堰坪村——天道酬勤”,是通過位于湘西大山中的一個名叫石堰坪的村莊,以及尚處于活性狀態、貫穿在村民 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他們生命主題的耕讀生活情景,來講述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中的耕讀文化故事。中國傳統的耕讀文化的詩意性內涵,以及對處于現代化語境中 的耕讀文化的深深的憂患意識,片中均得到了深度的、恰到好處的表現。耕讀文化是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之交的“理學真儒”張履祥在《訓子 語》里曾經說過:“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成為提倡“耕讀傳家”的典型代表。該片講述的正是石堰坪村人對耕讀之“勤”的堅持與秉承的 故事:一句樸素的“勤儉生富貴,懶惰出貧窮”,道出了石堰坪村人對于田地、耕種、勞動的基本態度;一項樸實的“糊倉”活動,表明了石堰坪村人對于勤懇耕作 的深刻理解。如果說“勤懇耕作”是石堰坪村人對于生存的最基本訴求,那么他們對勤懇的更深刻理解便是“勤奮讀書”。不僅“勉勤讀”被列入家規族譜之中,而 且要求后世子孫“凡未到能夠勞動的年齡,都應該立志于青云之上,勤心于黃卷之中”。“耕可致富,讀可榮身”的耕讀文化,不僅成為石堰坪的傳統,也是我國許 多傳統村落和宗族傳家的生活準則,它有時熔化在村民世代相傳的故事或俗語中,有時彰顯于家家戶戶張貼的楹聯上,有時則深藏于并不輕易示人的家訓族譜中,如 浙江芙蓉村的《陳氏宗譜》即有“凡吾族子弟,為士者須篤志苦學,以求仕進;為農者須勤耕貿遷,以成家業”的記載;鶴陽村的《謝氏宗譜·家訓》要求族人“以 耕讀為業”;坦下村的《陳氏宗譜·家訓》明確申明“祖宗家法,以忠孝節義為紀綱,以耕讀勤儉為本務”。勤于耕讀并以耕讀傳家這一村落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的 傳統文化精髓,在當前我國許多傳統村落中依然盛傳不衰。今天,它正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活”在當下,并仍以自己的方式對當今社會人們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 產生著積極正面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當前,我國的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正在以迅猛的勢頭發 展。村落向城鎮過渡,城鎮向城市演變,許多古村落被席卷,“拆除木頭青磚老院子,蓋起鋼筋紅磚洋房子,”似乎已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必然代價;同時,隨著大批 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許多古村落或成空殼,或僅有老弱病殘者留守,使得古村落失去了發展的生機與動力。在此過程中,傳統村落的文化名分逐漸被拋棄,許多傳 統村落的原有來歷已被人漸漸遺忘,作為代表村落自然、文化特征或久遠歷史的村名也在被新的名字所代替。在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如何面對傳統村落 的消亡,成為對城鎮化進程之領導者與指揮者的道德考量。傳統文化不應當僅僅存在于書本之中,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村落這部生命大書、這個 代表著人類精神和文化源頭的實物載體,更應當得到充分的保護和發展。我們認為,“現代化”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城鎮化”,并不必然意味著要用千篇一律的現 代建筑去取代傳統建筑,更不必然意味著要拋棄傳統村落原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魅力。“現代化”、“城鎮化”的意義應當是對過去與未來的理性連結,應當包含對 于歷史的寬厚接納、對于前人智慧的充分尊重以及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在此意義上,記住“鄉愁”并不必然與“現代化”的意義相悖,“城鎮化”也絕不意味 著要“消滅”村落。現代化、城鎮化應當以保護和留住村落的傳統文化特點為前提,二者可以相伴而生,并行發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