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展訊 >> 正文

心與物游

——寧波美術館打造“圖像世界中的精神維度”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1月19日13:31 來源:中國文化報
觀眾在展廳中觀看作品觀眾在展廳中觀看作品

  “中國當代藝術絕非僅指短暫的時間坐標,也絕非藝術流派的專有名詞,而是指在‘85新潮’之后的基于當下社會現象針對藝術問題所出現的藝術創作實踐。”寧波美術館館長韓利誠在回答何謂當代藝術時說。1月13日,寧波首屆國際當代藝術展“心與物游:圖像世界中的精神維度”在寧波美術館開幕,周春芽、葉永青、毛旭輝、夏小萬等20余位藝術家的150余件作品,呈現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千姿百態,這也是寧波美術館對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30年間變革發展所做的一次回顧與展望。

  此次展覽以架上繪畫為主,亦有部分雕塑和裝置作品,參展者既有當代藝術創作的先鋒人物,也有來自學院系統初露鋒芒的青年藝術家,他們作品的豐富、多樣、個體爭鳴及實驗性等,詮釋出中國當代藝術的特點與面貌,讓觀者一飽眼福。如,以“空間繪畫”著稱的夏小萬,其《古山水之郭熙溪山訪友圖》用玻璃鏡像構建了中國古代山水的意境,層層疊疊的鏡像使人猶如走進了四維空間。謝裕東的《陽光依舊》曾入選全國美展,畫面描繪了地震后廢墟間彌漫的明亮陽光。“我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和一批藝術家到那里采風的,待了6天,不停地行走,看了很多很多廢墟,畫速寫,和當地人交流,回來后,很長時間會停留在那些畫面中,感受那些獨特的氣息,思考著生與死的命題。”謝裕東回憶。周春芽將此次參展定位為文化之旅和尋根之旅,他的母親出生于寧波鄞縣,因此稱自己為“半個寧波人”。創作于1994年的《雅安》是周春芽重要藝術轉折時期的作品,完成后即被藏家買走,這也是其20年后首次看到該作。“藝術的創作,它的內心是真實的,但是題材或是顏色不一定是真實的,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看法比模仿真實更為重要。”在談及創作心得時周春芽表示,當代藝術家一方面要用獨特的思維關注當下發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有不同于傳統、潮流和他人的個性語言及創作方式,他期望該展能為寧波的當代藝術帶來某些新的視角和聲音。

  其實,身為歷史文化名城,寧波歷來具有開放、包容、革新的優秀傳統和文化基因,其當代藝術亦起步較早,幾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但后來由于年輕藝術家們各自為政,以致漸現凋零之勢。“如何推動本土當代藝術發展并使其符合寧波城市的文化品格”成為近年來寧波美術館學術建設的重點之一。該館早在2006年即開始有意識地為當地當代藝術家提供支持,相繼推出了“美國當代藝術三人展”“意大利當代藝術展”“突圍:寧波當代藝術30年暨第一屆寧波當代藝術展”“樸象——第二屆寧波當代藝術展”等,一方面向觀眾展示全球及本土當代藝術的精華,另一方面也通過展覽來帶動創作隊伍的壯大。“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寧波當代藝術家隊伍目前已擴展到100多人,并逐漸涌現出陳鋒、王琛、葛曉紅、柴小華、林海勇、潘沁等一批特別出色的藝術家。” 韓利誠說,寧波美術以前恪守中國美院浙派中國畫的傳統,但作為國內第一批改革開放城市,該市在思維和商業方面比較活躍,因此寧波美術館歷來倡導藝術的多元追求,既不放棄浙派傳統,也展示國內外的多種藝術,以滿足市民改革開放后的多種需求,使寧波的文化與經濟相匹配。

  據了解,該展展期至1月28日。期間,寧波美術館還將舉辦多種公共教育活動,以使觀眾進一步了解作品并從中領略到不同的藝術語言,獲得多元的感官體驗。記者  高素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