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2014年十大文化新聞

http://www.00444477.com 2015年01月06日09:38 來源:光明日報 王國平 付小悅 韓業庭 李慧 劉彬 李韻 李蕾 饒翔 蘇麗萍

    盤點2014·文化篇

    2014年十大文化新聞

美國戲劇《聲希之夜》在來華參加第六屆奧林匹克戲劇節。
小學生進行“開筆禮”。“開筆禮”是我國古代對少兒開始識字洗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是我國古代人生四大禮之一。

編者按

   

  2014年已經結束。這一年,有太多的文化事件引起關注,有太多的文化話題引發討論,也有太多的文化現象值得反思。所有這 些文化事件、文化熱點、文化現象構成了2014年中國文化事業發展的整體圖景。在此,讓我們一起回眸過去一年那些值得記憶的文化事件。以這些文化事件為坐 標,不僅可以觸摸這一年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脈絡,也可以讓人們深切感受到新一年文化事業欣欣向榮的氣息撲面而來。

文藝工作座談會開啟文藝發展新篇章

  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圍繞文藝工作的根本任務、指導方針、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文藝創 作方法、文藝與市場的關系、好作品的標準、文藝隊伍建設、文藝工作環境、文藝評論等問題展開科學論述,引發社會各界特別是文藝界的廣泛關注。

  社會各界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充分闡釋了關于文藝繁榮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思 想性、針對性和指導性,拓寬了文藝繁榮發展的新境界,開啟了文藝發展的新篇章,是當前文藝工作的基本遵循,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繁榮的科學理論指南。

  座談會后,文藝界迅速行動起來,堅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握中國精神這個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扎實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 題實踐活動,牢記使命,倡議走進基層,在大地上積極奔走,潛心生活的深處,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藝術境界,挖掘出時代的精神內核,再通過合適的形式 加以藝術化的提煉,成就觸動靈魂的華章,力爭讓文藝的“高原”上“高峰”聳立。

  (本報記者王國平整理)

文藝評論加強隊伍建設,呼喚重塑批評精神

  2014年5月30日,中國文聯成立文藝評論家協會,仲呈祥當選首任主席。11月22日,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成立,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張江擔 任會長。這兩件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事件被看作評論界重塑批評精神的重大舉措,將對加強文藝評論隊伍建設、促進文藝繁榮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創作與批評本 是文藝活動同等重要的兩個方向,向來有“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之喻。繁榮文藝創作,離不開文藝批評的健康發展。但縱觀近年來的文藝批評,雖有成就,問題亦 多多。西學為上,民族審美標準缺失;人情泛濫,批評成為廉價表揚;批評鋒芒消退,判斷標準混亂,文藝批評面臨邊緣化、公信力缺失的問題,文藝批評隊伍也有 青黃不接后繼乏人之憂。在此背景下,這兩個評論學術團體的成立,可謂應時而生,人們期待文藝批評重回應有的軌道,重塑科學、健康、鋒利的批評精神。

  (本報記者付小悅整理)

國家藝術基金正式運行,藝術資助機制發生重大變革

  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正式運行。本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共受理各類申報項目4256個,其中4124個項目通過項目審查,最終394個項目獲 得立項資助。通過立項的項目,根據項目性質不同,可獲得幾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的資助額度。獲得資助的既有國有院團,也有民營機構和個人。

  由于今年是國家藝術基金首個運行年度,項目申報和評審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申報指南將進行修訂完善,將加強對原創性項目及新興藝術門類的資助力度;關于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評審的重點將由項目本身逐漸轉向傳播交流推廣的方式和方法。

  國家藝術基金的成立和運行,打破了以往財政投入直接“養人”的模式,變養人為養項目,變“辦文化”為“管文化”,有利于突破條塊分割,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這是國家藝術資助機制的重大變革。

  (本報記者韓業庭整理)

全國各地掀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熱潮

  2014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全國各地掀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新熱潮。

  2014年9月,國際儒學聯合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孔子基金會共同舉辦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并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發表重要講話。

  各地、各單位以及相關行業紛紛結合自身特點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采取了切實措施。比如,山東省采取圖書館加書院的模式建設尼山書院,在社區和 鄉鎮推廣社區儒學和鄉村儒學。廣播電視行業,《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最愛中國字》《中華好詩 詞》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成為各大衛視上的一道亮麗風景。教育領域,教育部4月份發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今 后中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此外,各地今年陸續啟動了培育新鄉賢的 活動,發展鄉賢文化成為地方弘揚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

  (本報記者韓業庭整理)

政策扶持激活文化產業活力

  2014年以來,我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頻出,力度空前,發布了《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 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此 后《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4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擬支持項目公示》等政策也相繼推出,文化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政策支持下,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凸顯;以資本為紐帶,文化產業并購重組風云突變,以整合資源、突出主業、做大做強為重點,國 有文化企業實力和控制力不斷增強,涌現出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超過或接近百億元的大型骨干文化企業。與此同時,文化企業上市蹄疾步穩。目前,上市文化企業已 達到45家,其中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31家,在證監會預披露的630多家擬上市企業中,文化企業有20多家,文化板塊已成為A股市場的一股新興力量。

  (本報記者李慧整理)

全民閱讀呈現新氣象

  2014年,全國范圍內北京三聯、杭州“悅覽樹”、深圳書城中心城等十幾家書店開始探索24小時的經營模式,努力打造“深夜書房”,力推全民閱讀。

  8月初,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杭州“悅覽樹”24小時書店、深圳書城中心城24小時書吧,聯合青島、西安、鄭州等地的8家24小時書 店,發出了“打造‘深夜書房’,力推全民閱讀”的共同宣言,就開辦24小時書店的宗旨、目的、經營模式等,達成了共識,旨在創新拓展書店服務職能,為廣大 讀者讀書提供便利,為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和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正能量。

  在微博、微信、微閱讀充斥讀者眼球,新媒體挑戰不斷的環境下,24小時書店經營模式的開啟,不僅有利于增加實體書店的客流量,也有利于培育全社會的閱讀氛圍和書香中國的建設。

  (本報記者劉彬整理)

“絲綢之路”“大運河”聯袂申遺成功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以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順利通過評審。從而使我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47項,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大運河、絲綢之路是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超大型線性文化遺產。特別是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之路、對話之路、和平之路和發 展之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聯合申遺的成功進一步增進了中國和哈、吉等中亞國家的傳統友誼,為新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和平對話、共 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是我國首次跨國申遺。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絲綢之路項目陸續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哈吉三國的申報機制和工作模式,三國應對問題與挑戰的決策與思考,為后續的絲綢之路申報項目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范例。

  (本報記者李韻整理)

“一劇兩星”政策引發電視業巨變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4年4月15日宣布,自2015年1月1日開始,將對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方式進行調整。具體內容包 括:同一部電視劇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播出不得超過兩集。新政一出,在中國沿用多年的 “4+X”即首輪在四家衛視頻道播出、還可搭配若干地面頻道的電視劇播出模式即將退出舞臺,這將對整個電視業甚至觀眾的文化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當下,衛視綜合頻道對走紅電視劇的搶奪,往往勝過了對自身綜合定位的謀劃,從而導致熒屏同質化現象嚴重,甚至出現了“千屏一劇”的奇觀。此 次政策調整,強調各大衛視播出電視劇的差異化競爭,將進一步均衡熒屏各種節目內容的構成,促使衛視走上特色發展的道路。對于電視劇制作方來說,以前一部電 視劇的首輪播出能賣給四家衛視,現在只能賣給兩家,賣片收入必然減少,投資風險大大增加。為了規避風險,電視劇投資額勢必有所降低,演員收入也會受到影 響,這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解演員片酬畸高的不良趨勢。“一劇兩星”政策之下,雖然每晚少播一集電視劇,但可供選擇的電視劇反而變多了,這對豐富百姓文化 生活來說是個利好消息。至于新政能否矯正當下雷劇頻現的現象,催生更多優秀作品,進而引導電視劇產業走上百花齊放的健康發展道路,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本報記者李蕾整理)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備受關注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于2014年8月11日揭曉,并于9月23日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頒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魯迅文學獎是中國文學界的最 高榮譽之一。從本屆開始,魯迅文學獎改為每四年評選一次(此前為三年),本次評獎年限為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評獎方法上,本屆 魯迅文學獎吸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經驗,實行評委實名制投票,并及時公布實名投票情況。評獎工作從2014年2月啟動,歷經半年時間,從符合申報條件的 1359部參評作品中嚴格評選,最終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文學翻譯7個門類中評選出34篇(部)獲獎作品。

  本屆魯迅文學獎揭曉后,質疑之聲不斷,成為一時的文化新聞熱點,由此引發了關于評獎標準與公正性的討論。對此,多位評委認為,質疑從另一個方面表明讀者對這個獎項的關注,完全可以從質疑中吸取有建設性的意見,以進一步完善評獎工作。

  (本報記者饒翔整理)

奧林匹克戲劇節首次來華

  第六屆奧林匹克戲劇節,2014年11月1日至12月25日在京舉辦,45臺中外大戲輪番上演,其中外國戲劇作品占三分之二,中國戲劇作品 占三分之一。演出作品的藝術形式包括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主要戲劇藝術門類。國際化、高端化、多樣化,是本次戲劇節的突出特點。這是奧林匹克戲劇節首 次在我國舉辦。

  本屆戲劇節展演的外國戲劇,日本的《李爾王》、俄羅斯的《群魔》以及立陶宛的《哈姆雷特》、英國的《仲夏夜之夢》、格魯吉亞的《麥克白》等 都代表了當今世界戲劇的最高水準。中國的戲劇《紅旗渠》《窩頭會館》《伏生》《立秋》《天下歸心》《紅樓夢》《永樂》《紅高粱》等,則代表了近年中國舞臺 劇創作的最新成果。

  “奧林匹克戲劇節”是1994年由世界知名戲劇導演、劇作家特爾佐布羅斯、鈴木忠志、羅布特威爾遜等發起的國際性戲劇活動,旨在推動世界戲 劇藝術的發展。1995年,首屆“奧林匹克戲劇節”舉辦地選在希臘雅典,并在此后每四年舉辦一次。活動發展至今已經分別在希臘、日本、俄羅斯、土耳其、韓 國和中國六個國家舉辦。

  (本報記者蘇麗萍整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