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自20世紀以來,諸多文化學者都在為中國文化的出路進行積極地思考,然而當前“全球化”的熱議對于中國文化而言,似乎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作為文化子系統的藝術的重要門類——美術,由于其與社會總體文化的密切聯系而受到關注。“五四”以來,涌現出諸多優秀藝術家,他們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成果對中西文化的沖突與交融進行了不同的回應。然而,就當前的形勢看來,對于中國當代美術而言,這種沖突并未因前賢的努力而得到消解,其實質是面臨著以西方文化為標準的“全球化”的挑戰,最突出的表現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中國美術家和美術理論家便主張將中國美術納入西方文化標準下的“全球化”中,由此,一些所謂的美術家和美術理論家開始鼓吹“國際化”“全球化”,大有以西方文化標準來掩蓋中國當代美術之勢。這些以獲取經濟利益和傳媒效應為目的,帶有明顯的文化“自我殖民”和“自我異化”的美術家和美術理論家在數量和影響力上雖然有限,但對于身處相對弱勢文化地位的中國美術而言卻危害不小,由此看來,這確實是個極其嚴肅而迫切的問題。
其實,介于藝術與文化的緊密聯系,對于一些藝術問題的研究,最終還要回到對文化問題的研究中。近十幾年來,中國文化界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擴張,提出相當多的見解和論斷,其中,費孝通先生在1997年于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提出的“文化自覺”的概念為應對文化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針對全球化趨勢而提出的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態度問題,費孝通認為:“20世紀前半葉中國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圍繞著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發展的,以各種形式出現的有關中西文化的長期爭論,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問題,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現代中國人究竟能不能繼續保持原有的文化認同,還是必須向西方文化認同?”為此,費孝通以典型的中國哲學智慧回答“和而不同”。不難理解,在面對文化差異的時候,既要承認“不同”,又要注重“和”,這就為多元文化的建立提供了一條最為合理而可行的道路,為各種文化的共同生存提供了最為基礎的理論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自覺”就成為在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觀的一種具體表現,也是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互相容納的文化生態的先決條件。
中國美術界對“文化自覺”這一理念的提出是有響應的。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在《當代中國藝術與文化自覺性》一文中指出了問題所在:“藝術創作要不要具有地方特色,本來是沒有爭議的問題。但隨著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全球化’思潮泛濫,有人鼓吹藝術風格的所謂‘國際化’似乎當今的藝術創作都要向‘國際潮流’看齊,地方特色已無關緊要,更不需要什么地方畫派了。甚至還有人認為,提倡藝術的地方特色或地方畫派就是維護狹隘的、保守的地域性!
對此,邵大箴在同一文章中回答:“藝術中的‘地域性’不是‘落后’的代名詞,它意味著藝術的地方特色,是可以和‘當代性’同時存在、相互兼容的……在東西方的歷史上都有過重要的、影響很大的藝術思潮,但從來沒有過統一的‘國際潮流’……世界上的藝術歷來是多樣的,各民族、各地區富有特色的藝術創造使世界藝壇百花齊放、異彩紛呈。”這與“和而不同”的文化觀恰好不謀而合,也是當前中國美術家“文化自覺”的體現,其不單單表明了當代中國美術在應對“文化全球化”過程中應有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如何看待不同民族題材的美術創作,以及美術的地域性民族性對于當代中國美術的意義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