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策劃推出國內首檔季播節約挑戰真人秀《節儉中國人》。節目在全國海選12位來自各個階層、抱有不同節儉觀念的草根選手,隨機分成三組,住在一起,每組僅給1000元生活費,挑戰30天的節儉生活。他們不僅要保證生活質量,還要完成每天的節儉任務,誰節約的錢最多誰就是冠軍。
縱觀近兩年的電視熒屏,拼明星拼財力的節目不在少數,而這檔純粹以日常生活為主題、草根選手為主角的原創節目,在當下藝能和明星為主流的戶外真人秀中獨樹一幟,難能可貴。播出后,這個比賽如何省錢過日子的電視節目,收視率與觀眾口碑齊飛,不僅收獲了足以抗衡同時段電視劇的收視表現,還向觀眾推介了貼近生活、極為實用的“節儉術”。不少觀眾不僅學習了節目中給冰箱冷藏室安裝門簾減少冷氣消耗、利用水果皮做花肥等節儉小妙招,更是在生活中自覺自發開展起節約行動,讓健康低碳生活成為風尚。
節目讓選手從行動上執行節儉方法,再從心理上感受節儉精神,走出了一條培養節儉意識的實踐之路。在人們的印象中,節儉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做的事,但在參加《節儉中國人》的90后選手身上,我們同樣看到了年輕人勤儉節約的一面。他們在節儉的同時還不忘注重生活品質,利用自己的巧手讓簡單的食材變得美味,廢舊物品得以再次利用,巧妙利用網絡購物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節儉”在這里得到傳承,不僅僅是一代人對于另一代人的影響,更是承載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回望歷史長河,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得以發展壯大的傳統美德;立足于當下,厲行節約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自古以來,節儉一直都被認為是崇高的美德,于個人,是修身、齊家的重要途徑;于國家,則是治國、平天下的有效法門。無論是尋常百姓還是君主賢士,都把“儉以養德”作為品行高潔的重要標準。唐代著名賢臣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力薦太宗“戒奢以儉”方能成為明君。奢靡享樂,自古就被視為“惡”的德行,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祟“以奢糜夸人,卒以此死東市”。無數德才兼備之士告誡我們,克勤克儉是需“一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操行,是安邦定國的治國之本。“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句詩道出了節儉與家國興衰的內在關聯。
近幾十年是中國經濟騰飛發展的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家庭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是富裕不是奢侈浪費的借口,節儉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儉與發展并不矛盾,“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每一個小家庭的節約造就社會大環境的勤勉;每一個小家庭關于節儉的言傳身教成就社會大環境道德水準的提升。節儉有別于小氣,更不同于吝嗇。節儉是社會文明的反映,是國家前途的昭示。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節儉由細微之處而起,更是積累起整個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全民厲行節約,不僅傳承了歷史,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切實需要,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節儉中國人》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