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醫生》是一部什么類型的電視劇?“是醫療劇,更是青春劇。 ”著名評論家曾慶瑞這樣表示。盡管《青年醫生》將敘述視角聚焦于一群年輕醫生的工作與生活,但在深入表現醫術、醫德與醫患關系的同時,導演趙寶剛更想表達的是一種對于青春和人生的態度。“我最希望觀眾感同身受的,是劇中所展現的那種理想主義光芒。 ”趙寶剛如是說。
用曾慶瑞的話來說, 《青年醫生》中的主人公們其實頗有電視劇《北京青年》的影子:“他們在經歷了放逐和洗禮之后,終于安下心來,從事了一份能夠救死扶傷的職業,繼續放飛青春的夢想。 ”趙寶剛坦言, 《青年醫生》是一道“命題作文” ,自己從立項時起就沒打算按照醫療行業劇的模式去創作。“如果《青年醫生》只表現醫療制度和醫患關系,那它注定會缺少一種精神氣質。 ”趙寶剛說,“我不想原封不動地照搬現實中的醫患關系,而試圖在表現現實的前提下,為故事注入更多的夢想和未來。因此觀眾在劇中看到的,一半是今天的現實,另一半是我們所期盼的未來的現實。 ”
《青年醫生》播出后,在贏得高收視和好口碑的同時,也受到了不少非議,其中最主要的批評針對的正是趙寶剛最為看重的理想主義,有觀眾認為,中國的醫院、醫生以及患者根本沒有劇中表現的那樣完美。趙寶剛并不奢求所有觀眾認同自己的劇集,他更看重的是“發酵”后的社會效應。“ 《奮斗》剛播出時也是罵聲一片,但如今很多人都認同了劇中的觀念。 ”趙寶剛說,“夢想并不等同于不真實,相反,它能夠給人以信念,讓人們無限接近真實的生活。 ”
趙寶剛這種“超越現實”的現實題材創作方法,得到了業內專家們的贊賞。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引用羅丹的名言來表達自己對《青年醫生》的喜愛:“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李準認為, 《青年醫生》就是對醫療劇、青春劇乃至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的一種新發現。“過去我們提到當代都市劇,總是會聯想起時尚的大都會、燈紅酒綠的繁華街道和行色匆匆的職業人士,但《青年醫生》這部完全由年輕人唱主角的電視劇卻讓人看到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李準表示。在李準眼中,“ 《青年醫生》生動而精彩地描繪了年輕的主人公們在急診室的磨煉下不斷成長的過程,青年醫生們的醫術與醫德照亮了青春,也照亮了醫療改革和城市生活發展的前景,更打通了現實通向未來的內在聯系,為同類題材影視劇的創作開拓了全新的生長空間” 。劇中男主角程俊說“見死不救跟殺人是一個性質,只要身上穿著白大褂,就要對生命負責任” ,李準認為這句臺詞是全劇的靈魂所在。
評論家王偉國也對《青年醫生》中急診室這個戲劇空間的選擇給予了高度評價。“劇中的急診室其實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圖景,其中有失戀自殺的,有找醫生求愛的,還有找醫生打架的……在這里,年輕的醫生們不僅要一邊跟時間賽跑,一邊施展自己精湛的醫術,同時還要妥當地處理與患者和家屬之間的關系。 ”王偉國表示,“在這樣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典型環境里,極具魅力的典型人物形象很容易得以彰顯。 ” 《當代電視》主編張德祥體味到的更是一種“溫度” ,他說,“劇中的主人公四個是‘80后’ ,三個是‘90后’ ,他們在最激情澎湃的年紀,懷揣著的是成為偉大醫生的夢想,而這種夢想是具有溫度的。 ”張德祥發現,如今很多行業劇為了博眼球、拼收視,極盡揭露人性陰暗之能事,將職場寫成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后宮” ,但《青年醫生》卻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敘事策略。“縱觀全劇,沒有出現任何不道德的惡性競爭,更沒有越過法律底線的犯罪行為,主人公們盡管個性迥異,卻都具有君子之風。 ”張德祥說,“這種君子之風,傳達的正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溫度’ ,是能夠打動觀眾、感染觀眾的社會正氣。 ”